七年级课堂古诗文巩固与提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学期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操

课文译注

文化文学常识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多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与子曹丕、曹植因为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后人合称他们为“三曹”。

2.乐府诗:乐府机关配制音乐演唱的诗歌。当时文人,仿照乐府诗的题目、体制写的不配乐诗,也叫乐府诗。

艺术特色

本诗选自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作之一。

头两句交代了“观沧海”的地点——碣石山。三、四句写登上碣石山望海的第一印象:海水烟波浩渺,山岛突兀耸立。这让作者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叹——“水何澹澹”。“何”,何其,多么之意。沧海的辽阔苍茫通过一个“何”字得以体现,还有那一座一座耸立的山岛,点缀在辽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更显壮观。

五、六句紧承“山岛”而来,视线定格在“山岛”上: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盛,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七、八句作者的视线又回到了海面:萧瑟的秋风中,海面洪波汹涌起伏。这既是对“水何澹澹”的进一步描写,又与五、六句的树木百草的繁茂丰盛形成一种反差——秋风萧瑟,应当是百草凋零,但作者眼中所见却是一片草木繁茂!

作者的视线又转向了天空,由平视、远视而仰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如此辽阔,一个“何”都不足以描述,还要用日月星辰来陪衬——仿佛日月星辰整个宇宙都在大海之中!这里的大海既是实景,又融进了想象,虚实结合,把大海与天相接、气吞宇宙的雄奇壮丽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以“观”统摄全篇,观水、观山、观树、观草、观日月、观星辰,但实际都是在观“沧海”——山、树、草、日月、星辰都是在为写沧海之辽阔壮丽服务,我们跟随作者的眼睛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低到高,与作者共赏这秋天大海的雄奇瑰丽。

为什么曹操眼里看到的秋天,尽管“秋风萧瑟”,但却没有丝毫的萧瑟凄凉之感呢?因为诗人的眼界阔大,壮志满胸——写此诗时,正是诗人北征乌桓凯旋回师时,他一举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取得了统一北方的最后胜利。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曹操眼中的秋天的大海正是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的外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课文译注

文化文学常识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王昌龄(? —约756):字少伯,因为曾担任龙标尉,后人称“王龙标”,又因担任过江宁丞,时谓“王江宁”。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2.诗歌的体裁: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和唐以后写的不受格律限制的诗歌都可以称为“古体诗”。(题目中常有“歌”“行”“曲”“引”“吟”等表明诗歌体裁的词)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共有八句,一般是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绝句又叫“截句”,共四句,每句五个字称五绝,每句七个字称七绝。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3.古代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

a.改:改任官职。

b.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c.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职等。

d.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e.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f.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g.补:补任空缺官职。

h.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4.古代表示第二人称的词语:

a.常用的有汝(女)、尔、子、而、若、乃等。

b.表示尊称的有先生、吾子、君、公、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c.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令:令尊 令堂 令爱

尊:尊府 尊兄 尊驾 尊夫人

贤:贤弟 贤妻

仁:仁兄 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 贵庚

高:高朋 高亲 高邻 高见

大:大礼 大作 大驾。

艺术特色

这首绝句是作者在听说王昌龄被贬谪担任龙标尉写下寄给朋友的。

首句写景:杨花落、子规啼。“杨花”就是柳絮,柳絮漫天飞舞时,正是暮春,点明这是一个繁花落尽春已归的令人感伤的季节。在这令人感伤的季节里,耳中还传来阵阵子规——杜鹃鸟的鸣叫。相传杜鹃是古蜀国国君杜宇让位给他的臣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暮春啼鸣,乃至口中流血,叫声哀切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于是,在中国古诗词里,杜鹃成为凄凉、哀伤或思归的象征。作者首句选用暮春时节常见的“杨花”和“子规”,融情于景,营造了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为后面表达对朋友的思念、担忧做铺垫。

第二句叙事:我听说你去的龙标比五溪还要远!五溪已是蛮荒之地,比五溪还要远的龙标该是怎样的荒凉呀!你这一路行去,该是多么艰难啊,怎能不让人担忧呢?这种深沉的担忧之情是隐藏在平淡的叙事之下的,口气越淡,忧虑越深。这样深沉的忧虑之情怎么排解呢?

李白的天才在第三句显露无遗,他说我把我这满腔的担忧相思之情都托付给那天上的明月,让她陪你一直到天之涯去。这是何等的浪漫之语!这是真正的诗人之语诗人之心!朋友你孤单寂寞的时候,抬头看看明月,有一个人也在千里之外和你一起看着她想着你,你就不会觉得孤独了。此处的“愁心”既是思君之愁,又是担忧之愁,更是此愁无处托付之愁。

李白是爱月之人,他自己孤单之时,也常常邀明月共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他的笔下,明月是有情的人格化了的,是他的挚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课文译注

文化文学常识

1.诗歌的题材:“题材”,是指作品表现主题所采用的材料。

2.古诗词常见题材类别:边塞诗,闺怨诗(爱情诗),思乡诗,送别诗,山水诗,田园诗,咏史诗,怀古诗,咏物诗。

艺术特色

北固山,在今天江苏镇江以北。作者王湾是洛阳人,这首诗应当是作者来到江南,小船停在北固山下时,眼前景触发他内心的思乡情而写下的。

首联上句中的“客路”点明人在旅途,“青山”照应标题中的“北固山”,下句交代作者此时的位置在正在前行的船上。“我”坐在船上,船在水上,前方是青山,我要走的路还在青山之外,漂泊之感顿生,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颔联写触目所见之景。正值涨潮,江面似乎与两岸齐平,视野也因此更加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下句写风,所谓“正”风,是顺风也是和风,因此,帆才能够“悬”在桅杆上。诗人通过一个“阔”字一个“悬”字,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这样一片风平浪静之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可见炼字之精妙。

颈联告诉我们行舟的时间和季节。此刻正是天刚亮时,残夜尚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一个“生”,一个“入”,把人眼看不见的时光流逝,硬生生地展现于人前,这怎不叫正在旅途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同时,这两句诗还隐藏着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光明从黑暗之中产生,并将驱散黑暗;温暖从严寒中产生,并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的鼓舞。

此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掠过诗人的头顶,诗人忍不住要托大雁为自己给家里人捎封信,这里用的是《苏武传》中“鸿雁传书”的典故,以表思乡之意。这两句紧承前三联而来,与首联呼应,为全篇罩上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课文译注

文化文学常识

1.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有“曲状元”“秋思之祖”之誉。代表作有《汉宫秋》《青衫泪》等。

2.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散曲是诗歌,包括小令和套数。小令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两三支曲子)。套数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艺术特色

这是写“秋思”的名曲,作者还因此被誉为“秋思之祖”,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哪儿来的这么大的魅力呢?

由题目看,写的是秋天的情思。“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中国文人是有“悲秋”传统的,原因无他,秋天万物凋零,大地一片萧条之景,很容易引起敏感的诗人寂寞悲凉的情思。“秋思”必然是由“秋景”引发的,所以,我们看到作者选择了“枯藤”“老树”等最有特征性的秋景来表现秋思。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情众生的眼里同样的客观之景会发出迥然不同的“情语”,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曾这样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所以作者选择通过一个天涯漂泊的“断肠人”之眼来看这秋景。什么是愁呢?愁是“离人心上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秋思”其实也是“愁思”。

愁什么?

秋天的黄昏,断肠人站在一座小桥旁,乌鸦已归巢,不远处的人家应该也升起了炊烟……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顿起思乡的哀愁?藤已枯树已老,时光匆匆,一年又将尽,自己却仍然在路上蹉跎,一念至此,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即使仅仅这些,这首小令也称得上是杰作了,而更令人称道的是前三句把九个名词连续组合在一起,却形成一种奇特的张力,那是“断肠人”的“此时此刻”的眼前之景。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疲惫不堪的旅人,在一个也许与家乡相似的地方停下他的脚步,一眼一眼看出去,最后却无奈一声叹息:这不是故乡,是天涯。可以说,“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巩固训练

1.解释加下划线字。

(1)东碣石,以观海( )( )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

(3)出其中( )

(4)星汉灿烂( )

(5)杨花落尽子规啼( )( )

(6)北固山下( )

(7)海日生残夜( )

(8)枯藤老树昏鸦( )

(9)断肠人在天涯( )( )

2.将下面的对应的诗歌题目、作者和诗歌体裁连起来。

3.默写填空。

(1)秋风萧瑟,__________。日月之行,__________。

(2)__________,山岛竦峙。

(3)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4)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

(5)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

(6)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4.炼字。

古人作诗,常常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目的是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描写景物。

示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悬”意谓帆垂直悬挂在桅杆上,与“风正”的“正”呼应。因为风“正”是顺风,还是“和风”,所以帆的状态才能是垂直的,而非被风鼓成弧形。所以,作者用一“悬”字就形象地写出了风“和”的状态。

我来试一试:

(1)“海日生残夜”的“生”_______________

(2)“江春入旧年”的“入”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1.自己总结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如古诗词知识、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王湾看到北归的大雁,忍不住想请它们为自己捎封家书回洛阳;马致远笔下的“断肠人”在异乡看到“小桥流水”的景象忍不住驻足徘徊。你还学过哪些思乡诗?在选择的景物和写法上与本课的两首诗各有什么异同呢?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课外阅读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1]

复恐匆匆说不尽[2],行人临发又开封[3]

【注释】

[1]万重:极言多。 [2]复:又。 [3]行人:指捎信的人。临:即将。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要写封家书禁不住心绪万重。匆匆忙忙地写信无法把自己的感情全都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将封好的信打开再添上几句。

【内容理解】

(1)如果说《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是寓情于景,那么本诗则是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了一个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你能说说它的好处吗?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探究学习

1.典故探究

古代诗歌中常常引用过去人物的事迹或史实,摘录经典文集中的词语用来抒发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使诗歌更为含蓄蕴藉,避免过于直白而缺乏审美性。比如《次北固山下》中的“归雁”使用的是“鸿雁传书”的典故。下面曹操的诗句中就运用了典故,你能说出用了什么典故吗?作者用典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

2.意象探究

我们的祖先认为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景物相遇,就有了“意象”的产生,有一些意象在几千年间反复使用,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我们民族文化特色的“典型意象”。比如李白诗中的“明月”常用来表示思乡、怀人,有时还用来指时空的永恒。“杜鹃”,也就是李白诗中的“子规”,在古诗词中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用以表达思乡之情、归家之念,还用“杜鹃啼血”表现环境的悲凉或臣子的忠贞之意。

你能再找出两三个古诗词常见的典型意象,并说说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吗?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

3.诗配画

下面的两幅画,从左至右可以配合《诗歌四首》中的哪两首?

答:_______________

4.辨“西风”

下列句子中的“西风”,意思一样吗?请加以解释。

(1)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_______________

(2)古道西风瘦马。

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