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货币的职能
对货币职能的认识,经济学家各有不同观点,而区别最大的是马克思的货币职能说和其他西方经济学家的货币职能说。下面分别阐述两种不同的货币职能观点。
1.2.1 马克思的货币职能说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他认为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认为,货币是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货币各项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货币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五项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及劳务价值量大小时,就发挥了价值尺度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相互比较。货币之所以能执行这种职能,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正如一把尺子,如果自身没有长度单位,就不可能表现和衡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有以下特点:
(1)货币是商品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就是说,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由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因此,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商品的价值不能由各个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以,商品价值只能借助于货币外化出来,即货币能够把商品的内在价值表现出来。
(2)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观念的,但自身必须具有十足价值。就是说货币在衡量某商品价值大小时,并不需要把现实货币摆在商品旁边,只要写出或说出该商品值多少货币就可以,即只需要观念或想象的货币就行。但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本身必须有十足价值,如果它自身没有价值,就不能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具有独占性、统一性。从价值形式发展过程看,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与普通商品是对立的两极,一极是所有商品,另一极是货币。只有这样,商品价值才能得到统一体现和衡量,并有利于商品经济良性发展。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实现的,即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为不同商品有大小不等的价值量,就要求用不等的货币来表示价值量多少,即借助于价格标准来表现数量不等的商品价值。所谓价格标准就是人为规定的单位货币名称及其所包含的价值量等分。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其区别是:
(1)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价格标准是国家法律人为规定的,规定贵金属重量的技术标准,用来衡量和计算货币金属本身的数量大小。
(2)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商品自身的价值量随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而价格标准与劳动生产率变化无关。
(3)价值尺度是为了衡量商品的价值,而规定价格标准是为了比较各个不同的商品价值量大小。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而做的技术规定,有了它,货币价值尺度职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价格标准服务于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其购买力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金属货币本位条件下,货币的购买力或者说单位货币所能支配的商品数量随着货币自身的价值、商品价值、劳务价格水平变化而变化。当商品、劳务价格水平提高,单位货币自身的价值量不变时,单位货币所能支配的商品、劳务数量减少,货币购买力降低;反之,当货币自身价值不变,而商品、劳务价格水平降低时,单位货币所支配的商品数量增加,也即货币购买力提高。商品和劳务价格与货币自身价值成反比关系。
购买力的经常变动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和麻烦。对消费者来说,他希望货币购买力越大越好,但对生产者来说,这也许是一种灾难。因为产品价格降低会减少生产者的利润空间;同时,货币升值会导致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进口商品增加,造成国内生产萎缩和就业率下降。同样,如果货币购买力降低,会降低消费者生活水平,进而阻碍生产发展。所以,无论哪种情况发生,都会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维持货币价值和商品价值稳定是货币管理当局十分重要的任务。
2.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换媒介时就发挥了流通手段的职能,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另一个基本职能,流通手段是为克服物物交换的不便性产生的。
最初的交换是物物交换,即用一种商品换取另一种商品,但这种交换受交换时间、地点、个人偏好及价值量多少等因素制约,即两种商品交换必须具备时间、地点、对商品偏好及价值量大小相一致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否则交换就很难成功。可见,物物交换是低效的。如在直接交换中,商品卖者要想出售其商品,必须找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又恰好需要卖者提供的商品的买方,同时,要交换的两种商品还必须在价值量上基本相等,交换才能成功。而同时达到这些要求是困难的。另外,物物交换还缺乏统一价格标准,使价值比较发生困难。假设现在有皮毛、茶叶和谷物三种商品要交换。在此,三种产品互相交换会形成三个价格,而三个不同价格在量上进行比较很困难,因为它们是用三种不同商品来表示的。如果这时有N种商品要交换,那么会形成多少个交换价格呢?我们用公式来表示,则有:
式中,Wn为N种产品的价格数量;N为商品的种类数。
假如有10种商品进行物物交换,按上述公式计算,将有45个价格。假如有100种商品要进行直接交换,根据上式计算,会有4950个价格。可见,物物交换在价格表现方面具有明显缺点。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产生后,使上述交易变得十分简单。商品的卖者只要在任何时间、地点先将其商品换成等值货币,就可以在他需要的任何时间、地点用货币去购买他需要的其他商品,而且在货币充当交换媒介时,使交易价格变得简单,使价值量比较更容易。可见,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后,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大大提高了交换效率,促进了商品流通发展,流通手段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有以下特点:
(1)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货币,而不能是想象或观念的货币,因为购买商品不支付货币或出售商品不要货币是不现实的事情。
(2)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也可以某种价值符号来代替。因为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体,不断从人们手中转手,只是转瞬即逝的工具,每个人并不关心它是否足值,只关心它是否能充当流通手段来发挥作用。于是,人们发现货币可以用有权威的证明符号来代替,这种符号有不足的铸币及纸币等。
(3)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后,内含着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在物物交换中,买卖过程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中,买卖现在实现了时间、空间上的分离,此时卖掉商品拥有货币的人可能要在异地、彼时才会购买,这就相应地使此时想卖掉商品的人因无人购买而不能及时卖掉商品,于是出现了买卖脱节现象。可见,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后,已经孕育着商品经济产生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究竟需要多少货币呢?假设市场中有价值5亿元的商品待实现流通,是否也需要5亿元货币为其服务呢?事实上商品进入流通的时间有先有后,货币完成一次交易后也可能继续在流通中执行流通手段。如农场主卖掉谷物获得10元货币,然后又用这10元货币向农药销售者购买农药,农药销售者再用他获得的这10元货币购买布匹,这样10元货币共完成了三次交易,实现了价值30元的商品流通。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几次流通,被称为货币流通速度。所以,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流通商品、劳务价格总额成正比,与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有:
3.贮藏手段
当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或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时,发挥了贮藏手段职能。
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有两个基本特点:
(1)它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代表着一定购买力。只有当货币价值稳定、足值时,作为财富贮藏才有意义。如果货币自身价值贬值,贮藏货币使人们遭受损失,人们就不会贮藏货币。
(2)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它必须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货币贮藏职能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发展。在商品经济初期,生产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身消费,也会把多余产品卖掉换回货币,以便在需要时能及时购买。这时货币贮藏的作用仅在于以适当方式保存自己的剩余产品。马克思把这种贮藏称为“朴素的货币贮藏形式”。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货币贮藏除了作为社会财富的化身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是生产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企业为了在不卖的时候也能购买,以维持生产正常进行,就必须进行货币贮藏,或者为了履行到期支付货币的义务,也必须事前积累货币。
②作为世界货币准备金的贮藏。即为了应对国际收支逆差和其他支付而进行货币贮藏。
③为了今后的生活稳定,把今天的收入进行合理安排,满足当前和今后需要,如为了预防需要,也要进行货币贮藏。
④贮藏货币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数量的作用。当流通中货币数量超过需要时,多余货币会退出流通进入贮藏状态;反之,当流通中货币数量不足时,处于贮藏状态的货币再次进入流通以满足流通需要。因此,货币贮藏就像蓄水池一样调节着流通中货币数量,使之保持适量。
当实物货币或金属货币被贮藏时,其作为使用价值的功能被浪费了,因此,实物或金属货币发挥价值贮藏作用的社会成本很高。信用货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分离,正是这种分离,使信用货币作为价值符号发挥贮藏功能时,与其相对应的社会资源仍然可以被利用,所以,信用货币发挥贮藏职能是社会财富的极大节约和有效利用。但信用货币能否正常发挥贮藏作用要取决于货币当局能否正常控制货币数量。如果货币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货币就能正常发挥贮藏作用;如果货币数量过多或过少,就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谁也不愿意贮藏购买力不断降低的货币。
今天,货币并非是唯一的价值贮藏手段。任何有价值的资产都可作为贮藏手段,如股票、债券、珠宝、各种艺术品、土地、房产等,有时它们还能为其所有者带来比货币贮藏更高的收益。但货币贮藏除了有保值功能外,其最大优点是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它可以迅速转化为现实购买力而没有任何成本或成本很小;而其他资产在转化为货币时都有或小或大的成本支出,甚至使资产蒙受一定损失。如当人们要把手中股票转化为货币时,可能会在股市行情低迷条件下,以不理想价格卖掉股票取得货币,从而遭受财富缩水的损失。
4.支付手段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同时两清,这是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一手交钱,一手没拿到货,或者一手交货,一手没拿到钱,前者属于预付货款,后者属于商品赊销。这时,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就发挥了支付手段职能。发挥支付作用的货币还体现在清偿欠款,交纳税款,支付租金,发放工资等方面。
支付手段职能最初是由赊买赊卖引起的。由于各商品生产者生产、销售时间不同以及经营条件差异,有的生产者其产品生产出来后需要出售,而想购买其产品者可能此时手中无钱,或者想购买某种产品而此时对方手中尚无现货可售,产品要等一段时间才能生产出来。因此就出现了商品赊销交易。这样,在买卖者之间就形成了新的债权与债务关系,赊购者成为债务人,赊销者成为债权人,赊购者必须按照约定日期支付欠款给债权人。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信用关系正常与否既影响赊购或赊销的进行,也影响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如此,由于支付手段存在,当商品转手时并没有相应货币进入流通,而在欠款到期时货币才会从买者手中转移到卖者手中。于是,当进入流通中的商品增加时,流通中的货币可能并不增加;相反,当进入流通的商品并没增加时,进入流通的货币可能会增加,因此,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会影响货币流通数量。这表现为当赊销交易发生时,并不需要现实货币;当赊销到期时又需要用现实货币来支付赊欠货款;且由赊销赊购引起的债权债务链条中有相当部分的债权债务可以相互抵消而无须支付货币,因而,现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公式应修改为:
与流通手段职能相比,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具有以下特点: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商品流通媒介,它与商品流通相伴而行;作为支付手段它不与商品运动过程同时进行,它先于或后于商品流通。
(2)流通手段只服务于商品流通,而支付手段除服务于商品流通外,还服务于其他经济行为,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预付货款、支付工资等。
(3)就完成商品流通而言,流通手段实现即期购买,支付手段实现跨期购买。
(4)流通手段实现的是钱货即时两清,而支付手段是在买卖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
在正常条件下,企业相互间形成的债权与债务可以相互抵消,不需要现实货币,因而支付手段的出现可以节约货币流通数量。但在某些情况下,支付链条中若某一环节中断,不能支付到期债务,则会产生连锁反应,发生支付危机,严重时会导致信用危机发生。所以,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为经济危机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创造了条件。因为,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与商品流通不是同步进行的,这种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时间、地点、规模、速度上的不一致,有可能使流通中出现货币过多或过少现象,引发信用过分扩张或缩小的后果。可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有时会带来不良影响。
5.世界货币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发挥各项职能时,它就具有了世界货币职能。实际上,世界货币并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存在的职能,它只是货币各项职能在国界外的延伸。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而且必须脱掉金属铸币的地方性外衣,还原成金银的本来面目。因为在各个国家内发挥作用的价格标准、铸币只得到本国认可而不被其他国家认可。金银作为世界货币一般负有三项使命:即当作一般购买手段、支付手段,以及社会财富的体现。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作为国际间的一般购买手段,实现对其他国家商品的购买。
(2)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来清偿国家间的债权与债务。
(3)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进行保存、转移,如进行储备、资本输出、对外援助、战争赔款等。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展,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已经退化,取而代之的是少数国家的货币在国际上发挥着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财富转移的作用,如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任何其他货币,并且被许多国家作为贸易、投资的计价、结算和储藏手段而普遍接受。
总之,货币的各项职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特征。但货币五种职能的排序不是随意的,而是体现了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职能,但价值尺度先于流通手段。因为商品交换之前要先表示出自身的价值,才能进行交换。货币产生后,由于货币同一切商品相对立而成为一般财富的代表,因此,货币又具有了贮藏职能。支付手段职能又以前述职能为前提条件。因为:首先,在赊销买卖过程中,货币只有先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才能使赊销得以完成;其次,流通手段职能也先于支付手段职能,因为赊销行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而世界货币职能则随着国际间交往而出现的,它是货币职能跨国界的延伸。
1.2.2 其他西方经济学者的货币职能观
其他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的定义:是在支付商品和劳务交易时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它与收入和财富是有区别的。西方学者对货币职能的论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
西方学者认为用货币作交易媒介,省去了商品和劳务交易所需要的寻找时间,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比如在物物交换中,交易成本很高,简单地说,人们必须满足“需求的双重巧合”,“即必须找到某个人,他拥有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且恰好对方也需要自己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在这一寻找中是费时费力的,交易成本很高。但自从有了货币后,交易的一方只需把自己的商品和劳务先换成货币,再用货币换取他需要的任何东西,从而节约了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所以,货币像润滑剂一样,使经济更为迅捷地运行。
2.货币作为记账单位职能
西方学者认为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提供计算单位,用它来计值。它使各种商品的价值能相互比较,便于计算。比如在物物交换条件下,如果有10种商品,会有45个价格;若有100种商品会有4950个价格;如果有上千上万种商品,则价格数量会达到天文数字,要互相比较各商品价值量大小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1千克鸡蛋的价格是3千克土豆,5千克花生油的价格是一条裤子,要想判断各种商品何者便宜何者昂贵是非常困难的。但有了货币后,这个问题被很好地解决了。如有10种商品现在就有10个价格,有100种商品则有100个价格,而且不同价值的商品表现的价格大小不同,价格的比较也变得十分容易。
可见,货币作为计算单位减少了价格数目,降低了经济中的交易成本。
3.价值的贮藏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贮藏职能,就是说它是一种跨越时间的购买力贮藏。贮藏就是把现在的购买行为推迟到以后购买。
货币作为价值的贮藏手段并非是独一无二的,其他资产,如股票、艺术品等都是贮藏价值的手段,有时它们甚至能为其所有者带来更大收益。但是货币与这些资产的最大区别是货币流动性很好,而其他资产流动性较差,并且它们在向货币转化过程中会形成较大转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