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调味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菜肴调味原则

中华美食以“味”为核心,所有环节的工艺都是服务和服从于调味的,堪称一门味觉艺术和调味艺术。调味的原则应该是突出原料的本味,丰富菜肴的口味和色彩。菜肴的烹调是为了“有味使之出味,无味使之入味,异味使之除味”。对有味的原料,一定要把原料的鲜美主味体现出来;对无味的原料,则必须运用各种调味料和调味手段,使味充分渗透扩散,让原本无味的原料变为美味;对有异味的原料,要想方设法使之去除。

烹饪中调味料的选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调味时所需的调味料品种要多,这样才能使菜肴的口味类型达到丰富多彩。二是对于烹调所用的调味料其质量越好,烹制成的菜肴口味就越纯正。三是对不同调味料的使用要做到适时适量。四是不同味型的菜肴,调味要注意不同的调味方法。有些菜肴还必须要有特殊的工艺要求,如烤、炸、熏等烹饪加热方法,这样才能显示出独特的风味。

具体调味原则如下。

(1)根据菜肴味型调味。看菜调味即视菜肴的味型要求而调味。如传统菜肴四川的宫保鸡丁、广东的蚝油牛肉、山东的九转大肠、江苏的拆烩鲢鱼头、北京的烤鸭、关东的扒熊掌等,经历代厨师千万次的烹制已成精品,有其相应的标准和程序,口味也已有较明确的界定。因此调味要一丝不苟,保持特色。在调味料的选择、投放数量、入锅的先后顺序上,都要严格执行固有的模式,使传统菜肴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较好的保存下来。如果是改良菜或是创新菜,在口味上没有这些固定程式的束缚,但以适口为原则。

(2)根据原料的特性调味。烹制菜肴所使用的原料种类和品种都非常多,按原料本身所具有的味道分,大致可分为三类,每一类又都有相应的调味原则。

①本身味好的原料:在烹调原料中,有一部分原料自身具有较好的风味,如新鲜的蔬菜、水果、鸡肉、猪肉、淡水鱼等。针对这样的原料,调味的原则是突出原料的本味。调味的手段应该是对比方式,以清淡的咸味使本味突出出来。这类原料在调味时不宜太咸、太甜、太酸、太辣。例如,新鲜的大闸蟹以水蒸的味道最好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调味料的味道太重,反而会将原料自身的鲜美味掩盖住,破坏了原料的自然美味。

②本身味较差的原料:对于那些本身气味和滋味不佳的原料,如某些蔬菜的苦涩味,海产鱼的一些腥臭味、牛羊肉的膻味、内脏品的不良气味等,调味的原则是掩盖或转化原料的不良气味,调味时要偏重一些,多用葱、姜、蒜、食醋、料酒、花椒、桂皮等含挥发性物质多的调料,以掩盖和转化原料的不良之味。

③本身无味的原料:如干货原料中的海参、鱼翅、燕菜、蹄筋、鱼肚、菌类和茭白、白菜、鲜笋等蔬菜,本身并无多少鲜美味,调味的原则是为原料补充味道。确定菜肴的味道后,要不断地为原料补味。特别是对于鱼翅、燕窝、海参等贵重而本身又没有滋味的原料,则更需要依靠调味来形成名肴。例如,黄焖鱼翅,鱼翅涨发前先要用鸡汤、葱、姜等蒸数次,以增加鲜香味。烹制时还要配鸡块、猪肘、火腿等一同烧焖,才能确保菜肴的鲜美。

(3)根据季节调味。中国烹饪的调味十分注重季节变化对菜肴调味的影响。中国人历来讲究饮食滋味的调和,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节气,这一点古人早就非常注意了。古人讲究时序论,将人的饮食调和同人体、天地、自然界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待,这对烹饪很有参考价值。《礼记·内则》就提出:“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是四季调和的总原则,可见古人对味的调制是十分考究的。

用现在的观点看,季节、气候的变化实际会影响人的生理变化,从而在口味食欲上有所反映。所以烹饪调味时,应当在保持菜肴风味特色的前提下,根据季节的变化,对调味料的用量作适当的调整。特别是设计整桌筵席口味时,更要随季节变化选择口味。秋、冬两季,由于气温寒冷,人的食欲旺盛,这时的菜肴可以口味稍微偏重,菜色较浓。在对菜肴进行调味时,要有意识地将菜肴的口味略有提高。而春、夏两季,由于天气炎热,人的食欲有所减弱,对菜肴的口味喜欢清淡,菜色较淡。这时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减少调味料的用量,使得菜肴的整体口味要稍微低于菜肴的正常口味,以适应季节。

因此,调味在保持风味特色的前提下,要根据季节灵活掌握。例如,扬州狮子头是淮扬菜系中的传统名菜,在历代厨师的精心设计和创新下,非常注意时令节气的变化,相继开发创制了许多品种。在初春时有河蚌狮子头;清明前后有笋焖狮子头;夏季时有面筋狮子头;冬季时有风鸡狮子头等。这些都是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进行原料的搭配而烹制出来的系列佳肴。

另外,由于有些调味料的使用会对菜肴的色泽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引起心理味觉的改变。因此菜肴色泽有时也需考虑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以应对心理味觉的变化。春夏之季,菜肴的色泽应以冷色为主,如绿色、白色、无色、浅黄色等。秋冬之季,菜肴的色泽应以暖色为主,如金黄色、红色、褐色、火红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