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理论篇
一、概述
(一)“学赛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意义
“学赛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全面落实北京市“十二五”教育规划的需要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就业选择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探索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群)相对应、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要求,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新模式,是实现“十二五”教育规划目标的重要途径。
2.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已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职业教育已经走到以内涵提升、特色立校、质量决定生存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中,提升课程开发的质量,建立适合学生的课程体系,是向教育质量内涵纵深发展的重要保证。“学赛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对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师与学生间的博弈现象、改善课堂生态环境和增强课堂吸引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增强教师综合能力的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形式,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能力和素质。教师的综合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与管理、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开发面向院级、市级、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职业技能大赛的课程可以真正检验教师的能力,通过这个过程的实践,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4.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的需要
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提升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是通过在实践中学习的,即是在“做中学”、“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中学到的。“学赛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思路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以比赛为主线,通过不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良好沟通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学赛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
“学赛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包括国内外课程开发现状、“学赛一体化”课程的本质内涵、“学赛一体化”课程的课程标准、“学赛一体化”课程的教学项目和内容设计、“学赛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评价、“学赛一体化”课程的校企合作和“学赛一体化”课程的制度保障建设等几个方面。
1.国内外课程开发现状
阐述国外课程开发机制与模式。国外常见有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和学校自主机制三种基本类型的课程开发机制。课程开发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情境模式四种类型。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形成了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职业分析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开发模式三种类型。
2.本质内涵研究
研究了“学赛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含义、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学赛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等。“学赛一体化”课程含义中包含环境、目标、项目和任务、教师和学生、考核五个元素,建构主义、实用主义、改造主义和人本主义等是该课程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具有“三环境、两内容、两课堂、三角色”的基本特征。开发了包括“仓储配送中心布局与管理”、“运输配送路线优化”、“国际货代业务流程设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四门课程的“学赛一体化”课程体系。
3.课程标准研究
主要研究课程标准制定要遵循系统性、针对性、一致性、适应性和实用性原则。编制程序需要企业调研、初稿撰写、专题讨论、组织实施和修订完善几个环节。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主要内容。
4.教学设计研究
研究“学赛一体化”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主要有教学项目和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研究了各部分设计原则、设计内容、设计程序和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5.校企合作研究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本部分研究了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所遵循的原则、校企合作的类型、校企合作的内容以及校企合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6.制度保障研究
课程开发需要制度保障来顺利实施,其研究内容具有全面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特点,主要包括政策制定和评价标准制度等。
(三)“学赛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方法
“学赛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比较法、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
1.文献研究法
从网络、媒体和书籍中研读有关课程开发先进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国外课程开发的模式、特点和理论基础,制定研究方案、方法和步骤,指导研究工作的实施,提炼总结经验理论。
2.比较法
研究国外课程开发模式与特点,结合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的现状,对比分析国内外课程开发的区别与联系,探索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赛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模式、特点与做法。
3.调研法
“学赛一体化”课程建设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发模式,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访谈,寻求物流管理专业核心岗位对应的核心业务技能和所必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4.案例分析法
“学赛一体化”课程开发需要企业的大力配合和协作,依据典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制订教学培训计划和考核内容,建立规范管理制度,最终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