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优秀的质量文化提升产品质量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引用的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管理模式,建立以检验把关为主的质量管理体制。1961年9月16日,中央颁发“工业七十条”,促进工业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到了1978年,北京内燃机总厂从日本小松制作所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使企业产品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这标志着中国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始。

紧接着,1979年6月30日,原国家经委发布了《优质产品奖励条例》,规定国家质量奖设立5个奖种:国家优质产品奖(金质奖、银质奖)、国家优质食品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和国家质量管理奖。这些奖项的设立,对我国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起了巨大的激励作用。1980年,原国家经委颁发《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使质量管理以政府法令的形式公布实施。到1985年,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我国从1989年8月开始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9000系列(即GB/T 10300),后来鉴于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于1993年开始等同采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标准(即GB/T 19000—ISO 9000),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一系列质量法律和法规,推行并逐步完善我国的质量认证认可制度,建立完整的质量认证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质量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重要地位。质量文化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质量作为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质量正在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黑松林公司的质量理念是:高品质源于每道关的严格,新产品来自每一天的创造。这个理念中包含两个意义:一是高品质的工作结果来源于每个工序、关口的严格、完美的追求,是对质量的重视;二是更新、更好的工作结果来自每天的创新与创造,将创新置于应有的高度。质量把关,关键在严。

1997年,黑松林公司搞基建,灌装车间操作不慎,一些瓶子外面沾上了沙子,且已装箱入库,刘鹏凯毫不客气地对有关人员处以罚款,并取消部分人员的当月奖金。为了更加严格地保证产品质量,刘鹏凯与国家胶粘剂技术监督权威部门联系,每年支付几万元的质量检测费、技术服务费,主动接受监督部门对产品的技术管理、工艺控制、质量保证等全程监督。这叫“自找婆婆来挑刺”,自我加压保质量。公司领导鲜明的质量观念,使职工的质量意识随之提高。一名职工在灌装胶粘剂时发现,包装桶里偶有残留机油(铁桶在加工时压沿、合缝会沾上机油),有可能会使产品变质,给企业声誉造成损失。于是企业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对制桶工艺从严要求,杜绝此类现象的重复发生。为鼓励职工的这种主人翁精神,厂里决定奖励发现问题者500元。

有人认为,一桶胶才30元,奖励500元太多了。刘鹏凯说:“职工关心企业的真情是无价的。”为更好地把控质量关,如今公司的专职质检人员每天都会召开质量分析会,员工每天也有工作质量班后分析会。没问题便罢,一旦有问题必提、必查、必罚、必改。照刘鹏凯的话:“我们是小厂生产小产品,小产品就得搞成精品,不是精品就没有市场。”

每个人都有心脏,但非每个人都有心灵。在工厂,产品是靠员工生产的,而员工的优劣,是靠企业家自己用心灵来“生产”和决定的。为了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刘鹏凯常常从习惯入手,从细节抓起,常抓不懈。

按照常规,春节放假前,工厂所有生产设备都得进行一、二级保养。有天,刘鹏凯和设备科科长来到车间进行节前检查。顺着楼梯走上二楼平台,刚露头就看见机修工小朱套着一副乌黑的手套,拎着一桶机油正准备动工,油桶的“V”形嘴积了一层黑黑的垢,走近一看,里面还隐约可见一些沉淀杂物。“你这油干净吗?是按‘五定’、‘三过滤’的要求操作的吗?”刘鹏凯板着脸。“没有。”小朱声音小得像蚊子叫。“小朱啊,你饭都吃到脑子里去啦!这些杂什进入油箱,等于研磨砂,你不是在要设备的命吗?”刘鹏凯的嗓音来了个高八度,小朱敲打着自己的脑袋,“怪我图省事,怪我马虎……”“年三夜四的,真该打了你守岁!既然你自己打了,我就饶了你今年最后一次了。”“是,是,是,下不为例,下不为例。”小朱给刘鹏凯鞠躬作揖,连连认错。

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在规定和习惯之间作出选择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按习惯去做。就拿加机油来说,每一个机修工都知道需要先检查一下机油的清洁度,但有时就是为了省事,图方便,靠感觉行事。正是这些不良的习惯,为质量留下隐患,种下祸根。作为管理者,切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