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与转型:中日产业政策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通商产业省政策的变迁

20世纪60年代的政策主体是以推行贸易自由化为目标,并于1964年基本达成。但是汽车产业的自由化是在1965年实现的。计算机(当时是指大型计算机)实现自由化是在1972年,加上相关器械,计算机产业在1976年才终于实现整体的自由化。

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第八条会员国,这里指的是履行IMF规定的第八条义务。第八条规定解除了对经常项目下支付转移的限制,禁止歧视性货币措施,恢复货币自由兑换等。同年日本还加入了经合组织(OECD)。

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之后的产业政策是以经济复兴为目标,从产业振兴向增强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转变。另一方面,伴随贸易和资本自由化的进程,通产省逐渐失去对于民间企业强力介入的手段。进口管理、专利技术协议的行政许可、与外资企业合并的审查和行政许可等权力,随着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化而逐渐消失。

70年代重点推进敦促各产业自立的政策。由于煤炭产业的调整政策最终失败,通商产业省产业培育政策的重点转移到了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石油提炼、石油化学、电子工业和一般机械等成长型产业。成长型产业中大力提倡导入外国技术,通过填补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实现了技术的长足进步。

70年代,相比于原局,制定横向政策的局机关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制定产业政策的主动权也逐渐掌握在这类局机关手里。例如,与基础产业局、机械信息产业局和生活产业局相比较,通商政策局、贸易局、产业政策局、地理公害局和大臣办公厅等局机关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其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政府的职责重点已经从调整特定产业的利害关系向调整贸易摩擦、能源政策、产业再配置、结构性萧条产业,以及开发高端技术等关乎产业和经济政策整体的政策课题转移。日本政府也在此后由制定具体产业振兴政策彻底转变为政府政策机关,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通商产业省领先于其他省厅部门。

这一时期政治家开始增强其在产业政策上的话语权,相关领域专家的话语权也得以增强。例如,政治家对于特定产业,如对纤维产业的保护声音开始增多,并且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官僚开始变成政治家。

由于是以政官学协调形式推进产业政策,日本的审议会和调查会也开始增加。到70年代已经增加至32个,成为产业界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然而,整体来讲,60年代和70年代产业政策的决议过程并没有太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