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基础设施PPP模式与中国企业投资能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如何缩小基础设施差距

拉美已然面临着缩小与东南亚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在基础设施供给的质和量方面差距的压力。后者已经在某些方面具备了一些比较优势,如果拉美不发愤图强,则会失去融入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机遇。

相关文献和专家一致认为拉美应该提高基建投资额(Fay & Morrison, 2005),考虑到拉美国家上述基础设施覆盖水平已经较高(除了污水处理行业略有差距),拉美国家如果能实现对基础设施每年占GDP的0.25%的投资,则电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能在合理的时间段内达到有效的覆盖面。

Fay和Morrison还指出,若要保持饮用水、卫生、电力、汽车、铁路和电信的现有资产规模,拉美需要保持对上述行业占GDP的1%的投资;若要最大化满足基础设施需求并新增基础设施资产,则还需要占GDP的1.3%的基建投资额。

综上,拉美需要保持占GDP的2.5%的基建投资额来满足基建需求的惯性增长。但是若希望赶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现有水平,则基础设施投资需占GDP的4%~6%。

有专家认为基建投资需达到GDP的7%左右,拉美国家才能保持现有的基础设施水平并缩小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基于世界银行的数据,他们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如果考虑1970—1990年的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的基建投资占GDP比重,7%可能并不高。在最近的几年,有些国家(比如中国)的基建投资仍然占到了GDP的9%左右。

然而,考虑到拉美国家不同的经济结构,我们不能以此要求所有国家都以占GDP的7%的水平进行投资。毕竟不同国家之间经济结构存在差异,近些年基础设施投资率也不同,从2%增加到7%与从6%增加到7%的难度有着天壤之别。

然而,时间紧迫。自2003年起,拉美的生产力增长迅速,GDP增长率是1980—2002年2.2%的2倍,这意味着基础设施需求的增长会因为总产出的增加和经济扩张周期而加速增长。结合目前的基础设施供给趋势,拉美很有可能无法满足如此高速增长的基础设施服务需求,最终影响总产出。

拉美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其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区域外,即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具体而言,拉美经济受到持续上升的贸易品需求、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增加、国际贸易模式发生重要变化以及汇率变动等因素影响。上述变化使得拉美国家贸易多元化、贸易伙伴增加、出口额增加,出口价格更具优势。

因此,拉美国家能否完成保增长、维持扩张型经济周期、保持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拉美国家能否提高基础设施水平,这既包括基础设施覆盖面的扩大,也要求基础设施的质量有所提高。

为完成上述使命并缩小与亚洲国家之间的差距,拉美国家不仅需要提高公共部门基建投资,还需要努力吸引私营部门投资,且不能是单纯的资产转移式投资,而是需要能增加资本存量的投资。因此,拉美国家应当大力发展公私合营模式,向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争取更大的支持。另外,国际金融机构也应该反思其在拉美近10年的政策并认真严肃地支持拉美的基础设施发展。

为了更好地看待上述挑战,拉美国家政府首先应当承认目前大多数拉美国家的基建投资存在不足,最多仅能满足现有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

同时,拉美各国政府还应认识到在基建领域私营部门资本无法替代公共资本。部分国家电信行业因属于私有化而例外。

不难发现,那些基建投资缺口巨大的国家恰恰是忠实地执行华盛顿共识的国家,它们显著减少了公共部门的基建投资并对私营部门放开投资限制。而那些基建投资率上升的则是那些不照搬经验的国家,它们在对私营部门放开投资限制的同时保持了较高水平的公共部门基建投资率。

与历史其他扩张经济周期相比,拉美目前处于最适宜增加基建投资的扩张经济时期,良好的公共财政状况和平衡的国际收支等都是有利条件。拉美各国现在有较过去更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公共财政健康且经常账户有盈余,经济体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诸多优良的历史条件和使命要求拉美各国政府积极应对基建领域的挑战,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