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精品工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科隆大教堂

一、工程的基本介绍

科隆大教堂,全名“查格特·彼得·玛丽亚大教堂”,位于德国科隆市的莱茵河旁边。它是一座天主教堂,也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因历史原因,工程前后断断续续共耗时600多年,于1880年正式完工,堪称世界之最。

科隆大教堂同时具有宏伟大气的整体布局和精致细腻的装饰结构,其典型的哥特式与新哥特式相结合的建筑特点,使其成为中世纪的建筑艺术的瑰宝,被世人称为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因其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价值,科隆大教堂同时也成为了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

科隆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隆大教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工程的修建目的

科隆市位于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北部,历史上素有“北方的罗马”之称。而教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某一特定时期的文化,特别是某一特定教义的具体体现形式。在13世纪中期,为了进一步维护科隆宗教圣城的称号,当时的主教团决心建造一座规模最大的完美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的建造有着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因而得到了举国上下的全力响应,并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了“富人捐资,穷人出力,艺术家献计,统治者支持”的火热场面。

三、工程的外观布局

科隆大教堂的建造风格是典型的哥特式样式,并以法国兰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范本。教堂的总占地面积为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其中,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

一般的教堂,东西向的长廊多为三进。而科隆大教堂则是为数不多的五进式结构,形成了主门呈两座最高塔式、内部呈十字形结构的整体布局方式。教堂的中央是高约157米的南北双尖塔。教堂的外围则伫立着一万多座小型尖塔,用于烘托整个建筑直插云霄的高耸氛围。

登上科隆大教堂的塔顶,可以俯瞰整个科隆市区。而夜色中的大教堂也别有一番韵味。蓝色的灯光将科隆大教堂映衬得如蓝宝石般,发出璀璨的光芒。

四、工程的内部结构

科隆大教堂一共有5个礼拜堂。其中,中央大礼堂的穹高是43米。各个礼拜堂供教徒朝拜的席位为5700个,供神职人员使用的座位有104个,并全部采用上乘的厚质木材制作而成。位于礼拜堂前方的唱诗台具有明显的中世纪晚期的风格,其规模在德国也是最大的。同时,唱诗台因具有供教皇和皇帝使用的座位而显得与众不同。

(一)钟

钟在教堂中永远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一共有12口钟被安置在科隆大教堂里。

其中,三王钟于1437年安置于大教堂中,是历史最为久远的一口钟。该钟于1418年铸造,重达3.4吨。之后,在1448年安置了一口重达10吨的钟,该钟的规模在当时的西方也是最大的。目前,科隆大教堂中最大的钟是享有“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的精粹”美誉的圣彼得钟。该钟于1924年安置,最大直径处有3.22米,总重量为24吨。

(二)窗户

位于科隆大教堂墙壁四周的窗户的面积总计超过一万平方米。这些窗户因法兰西火焰式的装饰风格而充分显示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教堂窗户上的玻璃为彩色玻璃,描绘出了不同的《圣经》人物和《圣经》故事。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如此美轮美奂的用玻璃展现的图景,其所涉及的颜色种类只有四种,分别为金色、红色、蓝色和绿色。并且,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其中,金色代表永恒的光明,红色寓意着炽热的爱,蓝色诠释着不变的信仰,绿色预示着未来的希望。

(三)文物

科隆大教堂除了作为基督教徒朝拜的场所外,还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使得人们将大教堂比作一个小型的博物馆。

比如,这里保留着科隆大教堂的设计图纸,并以教堂的第一位设计师哈德的羊皮设计图纸最为珍贵。这里还有古老的巨型圣经,体积比真人还要大的十字架,还有雕刻有基督教义的精美绝伦的石雕。在这里,用于保存文物的金神龛被称作是中世纪经典金式艺术的代表;11世纪的“十字架上的基督”成为在德国奥拓王朝时期对后期的哥特艺术和雕刻技术产生卓越影响的木雕艺术。此外,在祭坛上安放着中世纪的黄金匣;在圣坛上摆放着金雕匣,里面是“东方三圣王”的尸骨;在回廊里还悬挂着15世纪科隆画派画家斯蒂芬·洛赫纳为科隆大教堂所作的壁画。

(四)“阴阳脸”

现如今由大型石材建造而成的科隆大教堂的主体颜色为灰褐色。而位于大教堂中央的双尖塔之一的北塔因部分呈现出异样的银白色,而被世人戏说为“阴阳脸”。

其实,建造之初的科隆大教堂的颜色呈现的是石材本身的颜色,即银白色。在大教堂完工的一百多年以后,迅速发展的工业使得科隆市成为德国最大的褐煤基地。在废气和酸雨的影响下,教堂的外观颜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为了加强市民的环保意识,科隆市议会决定维持被污染后的科隆大教堂外观颜色的现状。与此同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并改善原有的城市环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世纪中期,科隆市就已经提出“绿色城市”的概念,并积极倡导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五、工程的建造过程

早在公元四五世纪的时候,在今日科隆大教堂的位置附近就已经建立了教堂。只是当时所建教堂的规模较小,之后经过不断的扩建工程,最终在公元9世纪的时候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教堂。这就是科隆大教堂的前身。令人惋惜的是,这座大教堂的前身在13世纪的一场大火中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1248年,当时法国的著名设计师凯尔哈里特成为科隆大教堂的第一位建造设计人员。当年的8月15日是圣母升天日,神职人员康拉德·冯·霍施塔登选择这一天作为大教堂的奠基之日,象征开启了美好的崭新时代。虽然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历史原因,使得科隆大教堂前后共历时六个多世纪才得以完工,但是自始至终,所有负责这项伟大工程的建造者们都秉持着对原计划绝对的忠诚和不变的信仰。

工程建设的第一阶段从1248年开始,一直到1322年结束,完成了教堂的主体结构。在前期的建造工程中,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施工者都面临着诸多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有几何学和力学知识的匮乏,建筑尺寸标准的不统一,以及建造经费的紧张。但所有的参与人员都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对上帝的信仰,克服了工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因为当时所建的教堂高度为44米,不仅要充分体现哥特式建筑独有的直线形垂直性效果,还要保证整个建筑地基的稳固性,其建造的难度在当时可想而知。要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木匠、石匠、泥瓦匠、搬运工以及后勤人员等多个工种每天多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和全力配合,还需要打地基、搭脚手架、修立柱、吊梁、封顶等一系列工序前后的先后衔接。在最后的封顶工作中,施工者最担心的是发生坍塌事故。为此,设计师首先借鉴罗马建筑风格中拱门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带有尖角的肋形拱门。然后工人们再在平地上制作了一个木石结合的屋顶,并吊其至高空中进行安放。这也成为后来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精髓之一。

15世纪初,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局限性,修建教堂南堂的计划失败了。后来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工程又因为数次历史战争的缘故,不得不在断断续续中进行。一直到1560年才完成教堂大厅的建造。

1842年,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而被迫搁置的科隆大教堂第二阶段的建造计划才被提上议程。负责大教堂第二阶段建造的设计师是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当年的9月4日,德国国王威廉四世宣布科隆大教堂正式动工。由于当时德国国力的雄厚,世人提出了对原有教堂加高加宽的设计构想。最终在1880年,形成了如今主门呈两座最高塔式、内部呈十字形结构的整体布局方式。

六、工程的后期保护

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集大成者,包含了巨大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其历时六百多年的建造历史更是充分展现了天主教的不屈不挠的坚毅力量。因此,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1942年,英美联军轰炸德国,科隆是当时的军事要塞。为了避免对科隆大教堂的损害,天主教通过罗马教廷提出强烈要求,才使得这座大教堂免遭厄运。虽然大教堂在战争中没有遭受大的损坏,但仍遭遇了多枚炸弹的袭击。战后,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对大教堂进行了修缮工作。

20世纪快速发展的工业,使得污浊的空气无情地侵蚀着古老的教堂。1999年,新一轮的整修工作开始了。整个工作不仅要继续保持教堂原有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特色,还要重新对教堂内部的结构和陈设进行保护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