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战略意义

1.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总趋势。1998—2002年间,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55%升至66%。其中,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中等收入国家达到55%,低收入国家达到43%。同时,服务业吸收就业比重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部门发展迅速,比重不断加大,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并带动了全球服务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超出了服务业的平均增长水平,发展迅速。以美国为例,John Tschetter(1987)的研究表明,1972—1986年间,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服务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在OECD国家各类服务业的从业人数中,增长最快的是银行、保险、财务、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1980—1997年间,OECD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提高了4个百分点,达到15%。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还使得世界服务贸易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逐渐从传统服务转向生产性服务。有关数据显示,一直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的运输、旅游等服务行业正在呈下降趋势,通信、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则增长较快,所占比重不断上升。1988—1999年全球运输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仅为2%,而金融、电信服务贸易增长率则高达7.4%。从世界范围看,外国直接投资(FDI)也开始向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集中。例如,美国在2001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就有1/3是投向金融保险领域;欧盟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则主要集中在媒体、金融等领域;日本跨国公司在英国的投资50%以上集中在金融保险部门。

表1-1 美国1972—1986年间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的比较

资料来源:John Tschetter(1987)。

表1-2 1970—1991年间美国、德国和日本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变化情况(百万人)

资料来源:Basedon Castells and Aoyama(199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世界生产性服务业还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与制造业关系日趋紧密,呈互动发展态势,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中间服务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二是服务外包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实力强大的制造企业正不断地将自己不擅长的中间服务业务外包出去;三是服务方式模块化、网络化,生产性服务的业务通过不断地拆分和组合,而由不同的服务企业连贯地进行操作,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效率;四是服务集群化,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更多地表现为集群竞争,整个产业链竞争和产业配套能力的竞争。

2.全球化进程中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凭借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三次产业构成由1999年的12.1∶50.4∶37.5发展为2010年的5.0∶50.4∶44.6。2010年,广东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26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对全省GDP贡献率高达35.4%,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更是强劲,其总量和规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广州和深圳这两个中心城市,其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了50%。在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各个构成行业也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房地产、信息咨询、科研服务和文化产业等一些新兴行业,产值和就业人数都增长较快,是所有服务业中增长最明显的行业;随着广东金融服务功能的不断强化和完善,金融业增加值保持平稳的增长,2006年实现增加值932.29亿元,增长幅度达38.4%;与此同时,省内的商务服务、信息咨询、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也开始具备一定的规模,虽然从业人数较少,但是增长速度快;交通运输与仓储邮政业作为广东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和就业的基数原本就较大,但增长速度不如新兴行业迅速。

表1-3 2006年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和就业人数情况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2007》。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广东的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未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求,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总量低。

这主要体现在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总量小,占GDP的比重少。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为生产和市场服务的服务产出比重已占到了整个服务业的50%以上,美国1998—2003年间生产性服务占国民生产总产出的比重都保持在25%以上,最高接近27%;英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则从1992年的19%左右升至2002年的约26%。而广东的生产性服务业在2006年时也未达到GDP的20%,可见,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

2.2.2 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层次低

从世界范围看,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结构也在不断升级,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导了服务业的发展潮流,创造了更多的产出。与此相比,2006年广东的教育、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这两大知识型服务部门占当年GDP的比例还未超过4%,而交通运输、房地产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则相对较高。

2.2.3 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低

在国际上,服务业属于竞争性行业,市场化程度很高,目前已经出现了服务业的全球化趋势,服务产品开始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相比之下,广东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低,许多生产性服务行业如保险、科研、教育、通信等大多属于各级政府和大专院校的附属机构,属于国家福利型和国家垄断型行业,这些行业尚未进入市场,仍带有福利和公益的性质,缺少竞争机制。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这种低市场化程度不仅会抑制服务的有效供给,限制消费者的选择,还会影响整个服务业的产业化发育程度,从而直接制约了服务业的经济增长。

3.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1 可依托的制造业优势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部分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双向互动关系,这主要表现为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以及制造业部门的功能日趋服务化。广东的制造业基础一直比较雄厚,从规模上看,2010年广东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137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按照全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每一元制造业增加值就需要一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这就意味着广东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在21300亿元以上。因此,广东较强的制造业实力不仅是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撑,而且也将为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极大的市场容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还会扩大与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广东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另外,广东部分制造业企业已开始顺应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将自己的服务业务外包,这些制造业企业将产品的研发、设计等业务外置,取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越来越多的广东制造业企业将上述类似的非核心生产环节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得到极大的推进。

3.2 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明显。广东省在“十一五”规划中就专门提出了要着力加快金融、商务服务、物流和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尤其要大力发展管理咨询、法律、会计、广告、战略策划、资产评估、融资咨询、产品设计等服务,并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围绕广州和深圳这两个中心城市,合理整合资源,推进广深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提高广东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规划中还提出要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环境素质;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产性服务业。规划中的这些目标和策略都体现了政府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便利、资金支持和信息平台等各个方面的支持。

3.3 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呈现出国际转移的趋势。2010年,我国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514.2亿美元,引资额大幅上升,外商投资的领域也进一步扩大。从具体行业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服务业中的房地产、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电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这些行业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绝大多数份额;同时,服务业中大多数行业招商引资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此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法规和条例,在金融保险、法律服务和商业服务等方面批准设立了一批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推动了国际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除了上述有利条件外,广东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方面具有自己明显的优势:首先,广东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较早形成的对外开放模式,会使其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过程中占尽天时和地利。其次,是毗邻港澳的优势,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的港澳地区在服务业转移过程中,其作用力最强的地方必然是与之相邻的广东珠三角地区。最后,珠江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强大的制造业基地,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最旺盛,是外部服务业进入中国的首选之地。

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4.1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的区域和城市都处于开放的全球大市场中,所有的产业也都是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根据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1999—2000年间,全球FDI的产业分布为:第一产业3.3%,第二产业22.6%,第三产业为68.5%,其中金融业为24.9%;而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是所有产业中最低的,目前服务业吸收外资总额占我国每年吸收外资的比例还不足30%, 70%都集中在制造业。2010年,广东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13.62亿美元,而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仅为57亿美元,两者差距明显。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广东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该采取对外开放的战略,进一步放开服务业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世界大市场和产业分工的体系之中。对外开放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引进来”的战略,大力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具体做法可以是通过设立办事处或开办分支机构的形式,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吸引到广东,拓展广东服务业的市场空间,全面提升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水平;抓住世界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自身的接单能力,成为跨国公司的一级供应商,促进本身服务业的升级。通过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经验以及高水平和高收益的服务,还有助于广东内外资生产性服务企业共同竞争格局的形成,刺激广东本土企业的自我改进,使它们在服务质量、创新、管理等多个方面跟上世界的步伐。当然,在“引进来”的同时更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开展海外并购,加强战略联盟,提升与国外高端生产性服务供应商的合作水平。

4.2 依托制造业,实施产业融合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将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并且随着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深化和市场体系的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将不断增强。2010年,广东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按照钱纳里的工业阶段划分,广东属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强大的制造业仍是广东的优势。因此,广东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逐渐向服务主导的转变,而不能脱离制造业单纯地发展服务业;是要在全面提升经济服务化的基础上,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因此,一方面要促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使其活动由以制造为中心逐渐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在产业链上促使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融合。应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包括制造业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管理、融资和后期的物流、销售等服务,从而使制造业本身的投入比重相对降低,服务业投入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要求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企业活动外置,以此来大幅度增加服务的中间投入。目前,广东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着服务活动内部化的现象,急需通过市场深化来提高社会专业化的分工程度,促进制造业内部服务的外部化和服务的市场化,将企业自身不擅长的业务交给专业公司,以此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并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

4.3 发挥区域特色,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它们不但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不同的服务活动,而且其内部的产业之间也有着天然的服务关系,彼此间相互提供所需的服务,有着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其内部结构能通过自我升级得到优化。因此,以产业集群的模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从而最终形成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服务体系。首先,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在区域布局上,生产性服务产业具有在中心城市及中心区域高度集聚的特点,如中央商务区(CBD)、中央休闲区(CRD),纽约曼哈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而,广东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考虑在广州、深圳这两个中心城市打造不同层次和特色的中央商务区和中央休闲区,并以此为平台大力发展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其次,依据广东的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大力发展与IT产业相配套的软件产业园;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大辐射与影响力的物流园区;重点用于研发、设计的产业孵化园区以及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高新技术园区等。最后,要延伸服务业产业链,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发展,因为一个行业的繁荣发展必定会带来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行业的兴起与兴旺。因此政府要通过科学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强产业链的引导,促进产业间的互动与渗透,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重点培育一些基础好、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4.4 加强CEPA框架下粤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与内地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粤港两地的经济合作要以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合作的层次。香港是全球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服务业的比重已超过GDP的90%,其中银行、证券、保险、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正是香港的强项,聚集了大量熟悉国际惯例的专业人才。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急需香港优势的融入,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合作:一是建立完善的政府沟通机制,在CEPA的基础上完善政策框架,消除香港专业人才进入内地的障碍,尽快落实各种专业人才资格互认体系;二是采取各种灵活措施,吸引更多的港资企业及各种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进入广东,重点推广金融领域的开放与创新;三是尽快完善粤港两地官方、半官方、民间三个层次的经贸机构间的对话和信息交换机制,重点加强与香港各类机构、组织的沟通和交流,为港商投资广东、开展粤港两地贸易等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交流。此外,政府也要为香港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加强两地高端行业协会、重点机构的交流合作。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广东应顺应世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积极承接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增强竞争力,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和范围,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动服务业率先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支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把生产性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使之成为世界级的服务聚集中心,提升广东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