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独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唯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宇宙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如分解呼出的二氧化碳为氧气,分解出尚存营养成分的排泄物为营养物再利用,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当然,最终宇宙飞船仍会因资源耗尽而毁灭。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在意大利的“罗马俱乐部”,人们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在他们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总报告的第三章中,专门撰写了“人均资源利用”一节,以说明资源循环问题。

循环经济拓宽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一章,探讨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20世纪90年代的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

循环经济是由市场经济转向生态经济的环境革命之一。国际社会对此很早就做出了积极反应,发达国家更是走在循环经济的前列。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

2.2.2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一词是近年来才开始在国际上使用的术语,之前并不流行,而且学术界尚有争议。“循环经济”正式出现在1996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中;日本采用了“循环经济社会”一词。但无论如何称呼,从“循环经济”的外延和内涵的演变过程来看,“循环经济”主要是从控制工业污染的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工业共生体、废物最小化、零排放等演化而来的。因此,它是对传统线性经济模式的创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上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排放污染物或破坏生态环境。

对于循环经济这种不同于传统线性经济的新发展模式,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认识。

段宁认为,循环经济是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增长目的、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充分满足人类物质财富需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高效、协调的经济形态。

叶文虎认为,循环经济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物质要素的流动具有环状特征。

周宏春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和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曲格平认为,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诸大建认为,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曹凤中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经济形态。

张坤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

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形态。

齐建国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技术范式的革命。

牛文元认为,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生态经济,其出发点在于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

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减量、再用、循环”(“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2.2.3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又称为“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Reducing)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Reusing)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Recycling)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也叫作减物质化原则,即人们首先应当致力于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经济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即对废弃物或污染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非末端治理的方式加以避免。在生产环节,表现为用减少原料和能源投入或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降低排放,同时并不因此而降低产品的性能;在消费中,人们可以选择包装物较少的物品,购买耐用、可循环使用的物品,减少对一次性物品的购买量,应当选择包袋物较少和可循环使用的产品,购买更耐用的高品质产品,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以上两个环节的积极结果是减少了自然资源消耗的压力,也降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压力。

2.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其含义是对于人们已经购买的商品,应当尽可能多次或以尽可能多的方法对其进行利用。通过再利用,可以有效防止这些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延长产品和服务的寿命。在生产环节,厂商应当尽可能使产品标准化;当产品损坏时,只需要更换局部的零件即可,而不必更新整件产品;当某一产品报废后,人们还可以拆下其中尚可利用的部分。在消费环节,当人们要扔掉某件东西之前,应确定是否有继续利用的可能性;对于已损坏的物品,应当尝试通过修理使其发挥原有的功能,而不是代之以新品;对于自己不需要但仍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应当通过市场途径或捐赠供他人使用。

3.资源化原则

资源化相对于输出端方法,其含义是对于已经产生的废弃物,人们应当尽可能多地对其再生利用,使之转化为原材料而再次进入生产过程,通过把废弃物变成再生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并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量。生产者应尽量利用再生资源代替自然资源,消费者应该购买含最大比例的再生资源制成的产品,使得经济的整个过程尽量实现闭合,即废物回收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

“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不能把循环经济简单地等同于废弃物资源化,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废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的途径之一。因此,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发展中首要的原则。

2.2.4 循环经济的框架

总结世界各国开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可发现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3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3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

1.企业层面

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要求企业做到:①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料使用量;②减少产品和服务的能源使用量;③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④提高物质的循环使用能力;⑤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⑥提高产品的耐用性。

2.区域层面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3.社会层面

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切入,逐步向生产领域延伸,以求在每个产业链网的节点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密切结合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治理,通过第一、二、三产业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及产业间废弃物的循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前和消费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建立循环型社会。

2.2.5 循环经济的两个发展目标

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形势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调控生产和最少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提高生态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从资源利用角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天然资源消耗,以尽可能减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

2.从环境保护角度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废物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模式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的根本转变,有利于解决区域性与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2.2.6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经典模式

目前,在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以下3个层面上成功开展了循环经济的实验探索。

1.企业层面

杜邦化学公司模式——组织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末把工厂当作试验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近年来,日本的佳能、丰田公司等,也都在企业内部开展资源循环或零排放活动。

2.区域层面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面向共生企业的循环经济,即建设生态工业园。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该工业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4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排放最小。其中,燃煤电厂位于这个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了多级使用,对副产品和废物进行了综合利用。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供应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使炼油厂和制药厂获得了生产所需要的热能;通过地下管道向卡伦堡全镇居民供热,由此关闭了镇上3500座燃烧油渣的炉子,减少了大量的烟尘排放;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一家石膏板生产厂做原料。同时,还将粉煤灰出售,供造路和生产水泥之用。炼油厂和制药厂也进行了清洁生产。炼油厂产生的尾气通过管道供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了尾气的排空燃烧。车间进行酸法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电厂燃烧。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还进行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每年输送给电厂70万立方米的冷却水。整个工业园区由于进行水循环使用,每年减少25%的需水量。

生态工业园在奥地利、瑞典、爱尔兰、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正迅速发展。荷兰的鹿特丹港是一个包括85家大、中型企业的工业园,将建成以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工业及其支持行业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英国的Londonderry生态工业园区建立在曼彻斯特机场旁边,目前正处于规划建设阶段。

3.社会层面

德国的循环经济是从垃圾处理入手的。20世纪80年代,德国意识到简单的垃圾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立法改造垃圾处理系统。建立产品责任制度,要求在产品的生产、使用和消费及废弃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垃圾产生、废弃,需要重新循环利用或安全处置,将循环经济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他们还创造了德国系双原系统模式(DSD),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DSD是一个专门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经济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政府规定,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回收利用率为72%,1997年已达到86%。废弃物作为再生材料利用,1994年为52万吨,1997年达到了359万吨;包装垃圾已从过去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500万吨。

与德国相似,日本的循环经济也是以解决废物问题为起点,是在改变整个社会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日本在解决了工业和部分生活性污染问题后,由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同样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经过深入反思后,日本认为造成废弃物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为此,日本依照1996年的《环境基本法》,于2000年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

2.2.7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自1999年以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简称环保总局,现为环保部)在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研究和借鉴国际上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从解决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入手,通过推动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工业园、建设循环经济型社会等多种模式,率先在全国范围内,从企业、区域和社会3个层次进行了循环经济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1.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国家环保总局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推进清洁生产,其主要手段之一是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各地有5000多家重点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涉及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了管理水平,资源消耗及能源消耗下降,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例如,2004年与1998年相比,全国水泥行业万元产值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49.8%、79.1%和68.8%,电力行业分别下降5.7%、32.3%和19.0%;钢铁行业万元产值废水和COD排放量分别下降82.1%和78.3%,造纸行业分别下降59.4%和83.8%。随着《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对污染严重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颁布,将有更多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2.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截至2005年年底,在建的17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西部地区6个,占1/3左右,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11个,占2/3左右,其中主要在东部地区。目前,这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包括广西贵糖(制糖)、内蒙古包头(电解铝)、新疆石河子(造纸)、山东鲁北和山东海化(化工)、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基地(磷煤化工)、包钢(钢铁)、广东南海(环保产业)、郑州上街区(氧化铝)、陕西韩城龙门(能源/冶金)、抚顺矿业集团(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等生态工业园区。

(2)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即对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造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新规划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如天津开发区、大连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烟台开发区、长沙黄兴等生态工业园区。

3.开展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目前,我国已在东、中、西部地区的8个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包括辽宁省、江苏省、辽宁盘锦、山东日照、河南义马、河南鹤壁、甘肃武威和贵阳市。这些循环经济试点省市通过引入循环经济理念,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

截至2005年年底,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设的全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17个,循环经济试点省市有8个。此外,我国还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开展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以及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