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当前,世界格局纷繁复杂,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态势异常激烈。作为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正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战场。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已经将文化强国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用以提升本国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提升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整体实力,力求占据国际和区域战场上的制高点。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做到战略上判断准确、策划科学,才能赢得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条道路”“一项改革”“四个自信”“四种形象”“树立四观”等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展示中国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当前,中国已经认识到文化影响力建设的重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对全球政治、外交、金融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仍存在不少挑战。目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评价,应该说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投入和社会期待尚有一定的差距,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问题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理论界持续关切的重大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进行文化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准备问题。谢志岿、王蒙、沈壮海等一批学者就曾最早提出要发挥我们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大国。
2005年,首批关于中国文化建设与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分别是北京大学袁明主持的“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的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汝信主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研究”。此后,中国文化建设与影响力生成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从2005年至2015年的10年间国家批准的重大立项项目在数量上每年呈递增趋势,其中,中国文化生成与对外传播类项目数量众多,每一年立项有10项之多。不少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实践层面重要的决策参考甚至行动指南,但是总体上相对忽视本体性问题,即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机制是什么,这其中不仅要思考当代中国文化价值的内核与本质,也就是需要思考到底向世界传达什么样的中国价值、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家形象,还需要考虑如何形成更加高效的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关于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思考,无论是学术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更多的思考是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或者是如何彰显中国“软实力”,很少在真正意义上思考中国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应当让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出去。
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生成,在本质上绝不是迎合西方,成为西方价值的仆人,或者让中国成为西方普世价值的翻版和实验平台;更不是宣传大国沙文主义文化,去傲视发展中国家进而建立文化霸权,强行让别人接受我们。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应该是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彰显中华民族的品格力量,全方位地创造与传播中国的当代文化,使其参与到世界人类文化之林,促进人类文化共同良性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是民族的荣耀与资源,但这只是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尊严,不只是灿烂的古代文化,当代中国人更应该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古今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构成中国文化软实力。这需要站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将其放置在国际大环境中思考定位,并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有深入地把握,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提供基础条件,从而为今后中国国际形象打造方面提供相应的借鉴思路和办法。
对国家文化影响力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不是一个短期过程,我们这里描述的是我国学术界已有的部分研究成果。中国近期才陆续开始建立国家文化影响力的相关智库群。我们在国际交往中较长时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自发试验状态,尚未形成一套综合与连贯的国家软实力战略,其软实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临时举措和应急性反应,构成软实力的各元素大多独立作业,亦需协调,以能形成合力。本书是作为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前期成果之一,希望对相关研究的推进有所裨益。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要感谢本报告所涉及的在该话题领域研究耕耘多年的学者、专家们,是他们的学识与智慧贡献构成了本成果形成的基础。还要特别感谢来自全国各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对本课题开题的建议与指导,他们分别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丁俊杰教授、北京大学的程曼丽教授、浙江大学的吴飞教授、武汉大学的单波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郭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吕新雨教授、苏州大学的方汉文教授、上海政法学院的戴元光教授、中铝上海铜业总经理姜敢闯先生;还有来自上海大学的本课题组的专家张咏华教授、郑涵教授、郝一民教授、查灿长教授、沈荟教授、龙锦副教授、牛盼强副教授、海阔副教授等。参与本次研究和报告撰写的课题组成员有张立刚、余显仲、李薇、胡佳炜、刘浏、黄兴、石娜、陈少林、南曼、刘定邦、张倩、纪璇、赵琳、胡鹏飞、乔政文、姚岳龙等,李翔宇协助本人做了前期的统稿工作。最后还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高效、严谨的编审工作。我们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将继续努力。
“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课题负责人
2017年11月8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