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职业性眼病及预防
职业性眼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职业病危害引起的各种眼部病变。
一、工作场所中主要的职业性眼病
(1)职业性白内障:如中毒性白内障、非电离辐射性白内障(微波白内障、红外线白内障、紫外线白内障)、电离辐射白内障(也称放射性白内障)。
(2)电光性眼炎。
(3)化学性眼部灼伤。
(4)激光所致眼损伤(角膜、晶状体、视网膜)。
(5)职业性视网膜及视神经损伤。
(6)化学因素所致眼损害。
(7)机械性眼损伤等。
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为我国法定职业病。
二、职业性眼病常见损害部位
在作业场所中,劳动者作业方式不同、接触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不同,导致的眼部损害部位也有所不同。
(1)化学品、化学试剂等接触性眼损害意外眼组织眼睑、结膜、角膜损伤为主。
(2)紫外线辐射所致眼部病变特征为角膜上皮损害。
(3)职业性白内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晶状体损害。
(4)碎片或碎屑等冲击物以眼睑、眼球、眼眶挫伤和穿刺为主。
(5)激光辐射主要损害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
(6)红外辐射主要损伤晶状体、视网膜。
三、职业性眼部危害的特点
(1)接触性眼损害与其所接触化学物质的性质、浓度、接触的时间以及接触的方式等有关。
(2)接触性外眼损害发病急骤,潜伏期短。
(3)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热辐射等对眼部的损害程度与辐射强度、辐射量、接触时间、接触形式等有关。
(4)职业性白内障的发生一般呈慢性发病过程,其潜伏期一般为5~10年,甚至更长时间,早期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5)在所有的眼部伤害事故中,大约有10%~20%将导致暂时或永久的眼部损伤。
(6)每10起眼伤害事件中,大约有1起需要1天或更久的损伤工时来进行康复治疗。
四、职业性眼部危害因素
在工作场所中,引起职业性眼病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两大类。
(1)化学因素如某些化学物质,既可引起眼部的接触性损害,如化学性眼灼伤,又可经机体的吸收而引起职业性白内障,如三硝基甲苯白内障。
(2)物理因素主要的眼部病变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所致,前者主要有X射线、中子、γ射线,后者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微波、激光等。
(3)另外,机械冲击物、粉尘、烟尘、生物颗粒物等也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眼部损害。
五、行业和工种容易导致职业性眼病
在工作场所中可导致职业眼部损害的操作和危害因素较多,在不同的行业、不同观点工种可能发生的职业性眼病也各有不同:
(1)无机酸、碱、无机盐生产、制造业,有机化工原料、化学农药制造业,医药工业,石油加工业,涂料、颜料制造业,纺织印染业,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等行业以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的实验室等,在生产、使用、储运某些化学品、化学试剂过程中容易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
(2)炸药及火工产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生产、使用硝铵炸药可导致三硝基甲苯白内障。
(3)机械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表面处理可导致眼部冲击伤,电弧焊接作业可导致电光性眼炎。
(4)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矿物纤维及其制品业,炼钢业额,钢压延加工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可产生热辐射的工序可导致红外线视网膜灼伤。
(5)医疗卫生、核工业、工业企业探伤等使用放射性物质或设备产生的电离辐射可导致放射性白内障。
(6)机械加工、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等行业、领域的激光操作岗位可导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
(7)机械加工、制造、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业,煤矿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热电,水泥制造,公路、铁路、水利建设,建筑建材,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等行业的打磨、切割、研磨、破碎、爆破、掘进等工序产生的飞溅的碎片、碎屑等可导致眼部冲击伤害。
六、如何预防职业性眼部
(1)对于眼部的防护,首先应从设备改进着手,如改变工艺,从源头上控制危害;在危害产生设备上安装有效的机械防护罩等防护设施,如密封操作的数控机床等。
(2)加强安全防护教育,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化学性眼外伤中,很多情况是工作粗心大意,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所致。
(3)对防护设备要尽心改进并定期维修,防止化学物质泄漏。
(4)劳动者在作业期间尽量不要揉搓眼部。
(5)有化学品喷溅或粉尘操作岗位应配备洗眼器、洗眼装置或有流动水源以备应急时使用。
(6)在工程控制无法完全消除风险的情况下,劳动者必须根据作业期间可能存在的风险佩戴适宜的眼部防护用品,如安全防护眼镜、眼罩、防护面罩等。根据美国预防失明组织提供的数据,90%的眼部伤害事故,可以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面护具得以预防或减轻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