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你一直浪费生命 还安慰自己追求稳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不必抱怨生活,只需改变自己

我们总是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意,有太多的理由让我们变得平庸、乏味。其实不是命运太苛刻,而是我们没有勇气去改变自己。我们宁愿躺在周围一成不变的环境里抱怨,也不愿主动改变自己。因为改变,往往意味着挑战。

与其抱怨上帝,不如自我改变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对自己的失败充满了抱怨,仿佛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而别人的成功,又往往那么轻而易举。

在抱怨者的世界里,不存在“公平”二字,仿佛成功本就应该属于你,而不应该属于别人。但是,你什么都不干,就想获取别人一样的成功,这公平吗?

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经常对朋友说:“老天爷真的是太不公平了,总是让有能力的人得不到机会,而没能力的人却成功了!那个老刘,你知道的吧?他曾经是我的同学,那时,他的成绩糟糕透了,还经常抄我的作业,现在他居然当上了作家,这么一个没能力的人,却成功了!”

朋友说:“可是,我听说老刘很能吃苦,常常写作到深夜……”还没等朋友将话说完,老王又接着说:“还有个叫周文的人,他也是我的同学,就他那个身体,连多走几步路都会喘不过气来,上体育课时经常不参加,现在你猜怎么样?他居然成了体育明星!”

朋友说:“可我在报纸上看到,周文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训练上……”没等朋友将话说完,老王又接过了话头:“特别让我生气的是李克,在学校里的时候,他连鸡腿和牛肉都吃不起,天天吃面包夹青菜叶,现在居然开了酒楼!”

这次,朋友没有急着说话,他在等老王将话说完。老王却急了:“你怎么不说话了?你说老天是不是不公平?”

朋友这才开口说:“要我说,老天是公平的。他让饥饿的人有肉吃,让身体瘦弱的人懂得锻炼的重要,给了每一只丑小鸭做白天鹅的梦想。难道这还不算公平吗?”

接着,朋友又意味深长地说:“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轻易得来的,与其抱怨自己的际遇,为什么不尝试去改变这一点呢?”

是的,这个世界并非你想象的那么不公平。相反的,上帝会让每个付出努力的人获得应有的回报。而那些一味抱怨的人,则永远得不到任何收获。因为那些人喜欢抱怨,不断地为失败找借口,所以他们就一直失败。

抱怨的人很少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他们不认为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责任,却将抱怨和找借口视为理所当然。

还有些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动辄感到自己被老板剥削,是在替别人卖命、打工,是别人赚钱的工具,因而在思想上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他们的聪明才智没有用来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阴白白浪费掉了。

更有甚者,当他不愿意去做一件事情时,早在做它之前,就已经想好了借口。

工作中,最常见的借口就是:

“我已经很努力了,但这种产品太没有名气了”、“我真是没有办法了,谁让对手太强了”、“我真的尽力了,不过我们的产品太贵了”、“我有什么办法,公司知名度那么低,谁会买咱们的商品呢”……

当自己没有做好上司交代下来的工作时,有些借口也很常见:

“这工作我本来就做不了,他以为我是哈佛毕业的吗”、“都怪他没有安排适合我做的工作,他就不能发现我的优点吗”、“唉,都是环境不好”、“别的同事都不配合我,我怎么干得完呢”、“他把我当成万能的主了,这种事情是我干得了的吗”……

就连一些管理层的干部,也会出现诸如这样的借口:

“这个项目我真的尽力去做了,但我手下的员工太笨了”、“我不能同时做好几件事情的呀,他们也不帮帮我”、“真让人头疼,这些人太难以沟通了”……

人们如此煞费心机地找借口,却无法将工作做好,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如果那些一天到晚抱怨不断的人,肯将一半的精力和心思用在工作上,他们一定能够取得不错的成就。现在,停止你的抱怨吧,因为失败没有借口!

其实,失败并不可怕,而不敢面对现实才可怕。你只有勇于正视失败,才能更好地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好准备。不要总是找借口推脱,其实你完全有能力将工作做得更好。

不依赖别人,做独立的自己

在现代生活中,人被高度社会化,不再独立生活,那么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可是,殊不知相互依靠多半会沦为相互控制。

在这样高度社会化的人类生活中,独立的代价在短时间看似惨痛,长期来看却是自主、安闲的不二法门。

一个男生打了越洋电话给自己喜欢的女生,讲了两三个小时的电话后,女生问男生:“越洋电话讲这么久,不浪费钱吗?”

“没事的,”电话那头传来男生的几声大笑,“电话费我老爸会付。”

“没事的,电话费我老爸会付”,打完电话女生挂上听筒,重复着男生的这句话,心想:你老爸能给你付多久呢,这辈子吗?让他父母出钱送他来念书,却不懂得节俭,花父母的钱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想追我,我看要等下辈子了,依赖父母还不知感恩的寄生虫!

这个男生或许觉得仗着自己老爸是有钱人,想得到他的青睐的女孩子不知道有多少,便以为可以用钱追到任何一个自己喜欢的女生,可是他不知道,这个他苦苦追求的女生,知道他的为人,反而不再对他感兴趣了。

原来,这个男生家境富裕,从小到大,一直是父母为他准备好一切,他自己不必操心任何事。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一直被父母供养,也就一直没有发言权和自主权。大学里要念什么科系,教育达到什么程度,从事什么行业,基本都由他的父母决定。

“以前隔壁有对卖面条的老夫妻就养了一个这种宝贝儿子。”她说,“父母连他娶什么样的妻子,婚后住在哪里,每个月交多少钱回家,什么时候生孩子,生几个,都给计划得清清楚楚。这儿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任何能力来养活自己。年前突发奇想,他说要做生意,一年不到就赔了,而赔掉的钱还要靠老父母卖面条偿还。”一个以父母的钱为生,却不理解父母的辛苦,也不懂得为自己未来做打算的人,是没有任何地方值得别人信赖的。

有的人却完全不同,她看到楼下邻居家的男孩正好放学回家,便指着他说:“他叫约翰,刚满20岁,昨天刚存够钱买了辆二手车,还开心地跑来和我夸耀呢。”

“约翰上学前就开始随着爸爸修车,两年前向父母宣布独立,自己靠课余时间打零工赚取生活费,而学费还得靠父母。庆幸的是,他的成绩很好,上学期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这样一来,他的学费也解决了,现在自己还买了一辆二手车。他成熟,有主见,父母也非常尊重他,只要是他做出的决定,父母都会无条件地支持。”

听了这位女士的话,不禁让人感慨:前后两个男生为何有这么大的差距?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夫妻对个人生活生计的正视,相比从前,越来越多的家庭更富裕了,不过现在的家庭只愿意养育一个孩子。仅仅为了照顾一两个子女而留在家里太不经济,大多的家庭选择工作,孩子则找保姆照顾,孩子便缺少了母爱和父爱,至少是减少了。这样,父母们就觉得亏欠了孩子,会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做出补偿,来弥补对他们的照顾不周,以至于对孩子的所有要求都通通接受,这就造成现代的多数年轻人都在受保护与宠爱的环境中长大。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利处是孩子们只需要专注学习与成长,不必面临生活中琐碎的现实与阻碍;弊处是他们不知人间疾苦,似乎是不食人间烟火,视父母所给的一切为应该的。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当下这一代人之中也有很多人因为独立意识的增强,开始急于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想和外国孩子一样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殊不知外国孩子之所以能和父母平起平坐,完全独立,是因为整个文化环境的要求,生存环境要求年轻人独立自主。

在美国,学生半工半读,甚至为赚取学费而休学多年,直到存够钱才念书,或是成家立业之后再读书深造,这些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得靠自己的努力去换取。

在中国台湾,许多家庭花钱送自己的孩子远涉重洋到国外留学,因为怕孩子的学习跟不上进度,父母们要求孩子不要打工、不要贪玩,更不要谈恋爱——只希望他们的孩子每日关在房里学习。

实际上,多数年轻人的行为与他们父母的要求刚好相反,尽管父母们一再敦促,他们仍是到外面游戏作乐,成绩也毫无起色,身在台湾的父母却鞭长莫及。父母们常常是发了疯似的到处打电话拜托熟人帮忙督促自己的孩子。督促得紧了,本就叛逆的年轻人就会觉得烦了,觉得自己被控制了,自由没了,便郑重其事地告诉自己的父母:“请你们尊重我的自由,我不再是个小孩子了,要过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孩子,假如剥离去父母给予的一切,自己的生活似乎什么都没有了。

我始终在想:一个既没有生活经验又没有生活技能的人,要如何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呢?

保护,仅仅靠道德和法律,似乎就可以了,如果再加入亲情所给予的无数金钱,这就不再是保护,而是给孩子堆砌了一个堡垒,孩子的自由尽失,最大的问题是,孩子没有在社会中生存的经验,自己有多大的潜力也并不能挖掘出来。

也许你会问:有人为你切好了一块肉,正打算送到你的嘴边,你会拒绝这块肉,然后亲自去赚钱买肉吃?更何况,这肉不是来自别人,而是自己的父母。从小到大,你已经吃了这么多切好的送到嘴边的肉,还会害怕多一次吗?而这就是依赖。

让人不解的是,许多人并不看好独立,并不认为这是自由,而认为自由是另一种形式的束缚,殊不知独立才是能让人自由自在的基础。你若真的赚到了钱,不一定只去买块肉,自己拿着钱可以自由地买食物。这时,你看到的不仅仅只有肉,最好吃的也不仅仅只是肉,好吃的东西实在还有很多。

永远不要让你的“武功”生疏

在武侠小说里,有很多风流一时的大侠豪客,在经过勤学苦练而扬名天下之后,就认为自己从此万事无忧,从而终日玩乐,不思进取。不难想象,故事最终的结果是,那些武功日益生疏的大侠们,往往会被最新崛起的武林新秀击倒,在他们倒下去的一刹那,仍然不能相信自己会被一个毛头小子打败。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在这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如果你总是沉迷于安逸的环境,缺乏必要的锻炼,很快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拥有一家五星级大酒店,资产几十亿。按理说,功成名就,早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可这位企业家很是让人费解,他时常从他那宽大的总经理办公室中走出来,穿上工作服来到后厨,煎炒烹饪一番,还和厨师们共同研讨,不断增加新菜品。一天,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便讲述了一个他当学徒时发生的一件事。这位企业家回忆道:

“那是我当学徒的第三年。我们那所学校并不是全日制学校,学员随时可以来,随时可以走。别人一般只学一年就走了,因为学一年就能拿到三级厨师证,就可以到饭店里挣钱了。只有我,在那里学了三年,新来的学弟学妹都管我叫大师兄。我在班里成绩最好,悟性也高,我的老师,一名特三级厨师就把带新生的任务交给了我。”

“可以说,我帮了老师很大的忙。那一年,他显得非常轻松。上课时,他讲理论,而实际演示则全由我来操作,他只是在一旁讲解。有一天,不知是为什么,也许是一时冲动,也许是心血来潮,我的老师突然系上围裙要为学员们亲自操作一番,我只好退到一旁为他打下手。从一开始,我就看出他已经有些生疏了,毕竟都快一年没上灶了,我为他捏了一把汗。果然,在掂勺时,火‘呼呼’着起来后,他一慌神,炒勺脱手掉在灶上翻了,他的手也被烧伤了。”

“我们灭了火,他还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我扶着他上医院,处理完伤口,他对我说了一句话:记住,如果热爱它,就永远别让它生疏。自此以后,老师退休回家,再也没有收过徒弟,更没对人提起过他曾是个特三级厨师。”

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这位企业家这样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呢?有的人出了一本书,写了一篇好文章,混了个作家的头衔后,就再难以看到他的力作了;有的人唱了一首好歌,被捧成明星,却再难以听到他唱出的新歌了;更有成千上万的家长,逼孩子学琴学画学舞蹈,好让孩子将来当个艺术家,却不管孩子是否真正喜欢它、热爱它。前两类人吃老本,以“当年勇”自居,不求创新、不求上进;最后一类人好高骛远,无的放矢,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潜能。无疑,这都不是真正的热爱,而是对自己及他人的不负责任。

这位企业家创业不易,酒店由小到大,由大到强,每一步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可无论怎样,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厨师,是一个拥有特三级证书的厨师。在这位企业家心中,这个身份远比他的总经理头衔更重要。为不枉这个身份,他时刻都在不懈努力,坚持不懈地进取。

为什么美女大多不认路

人类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美女,她们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大多数美女是个路盲。美女们大多都不太认路,原因是美女不需要认路,因为她们身边总不会缺人,她们出入大多有人接送,有的就连车也很少自己开。即使要开车,车里也会有一个GPS。可是,当GPS出现故障的时候,美女就彻底崩溃了。

这并不是说美貌与方向感成反比,下面看一个例子。

小M是著名房地产公司销售经理,身高一米七二,人长得漂亮,且端庄淑雅,每个月的销售业绩数一数二,属于典型的金领丽人。自己有私家车,可是每次朋友聚会她总要迟到。每次大家到齐后十分钟都会接到她的电话:“哎呀,我应该就在附近了,你们等我啊!”每次接到她报到的电话,就是大家吃饭的时间。

“别等了,我们吃饭,半小时之内不会到。”果然,半小时以后会接到她的第二个电话:“你们在哪里啊?还没吃吧?天啊!我快疯掉了,这GPS也是个路盲!”

这时候,所有人都不会觉得奇怪:“你就原地待命,我们打包向你报到得了!”

其实小M并不是路盲,工作时候方向感最强的就是她,不管在楼房的什么地方,她都能给你指出东南西北,一个新的楼盘,只要走上一遍,就全部装在她的脑袋里了,地图也在脑袋里画好了。是不是小M工作的时候方向感就恢复,下班的时候就丢失呢?不是,是因为依赖感让她成了路盲。就在小M买车的第一天,有很多对美女献殷勤的帅哥告诉她:“女人都是路盲,GPS就是专为女人设计的,尤其是美女。”小M担心开车时迷了路,就买了一个GPS。以后自己开车的时候就完全依赖GPS了,她在车上的方向感从此完全消失。

其实,能力=天赋×时间。小M没有在认路上花费任何时间,所以在认路上无任何能力而言;一旦到了楼盘里面,就完全是另外一个状态了。

“女人不认路”和对GPS的依赖感让小M在车上成了一个路盲,她在这个方面极度不自信,恐惧感也由此而生。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其能力的大小是不可测的。潜能就好像人的咨询顾问,如果你信任它,它就不会让你失望;但是,如果你去依赖其他的东西,它就会慢慢远离你,在你需要的时候,它会躲得远远的,再也找不到它的踪影。信任自身潜力的人就会渐渐建立起自信与安全感,不相信自身潜力的人,这种潜力会逐渐消失,就像小M,她的认路潜能被GPS替代。也就是说,这个方面的自信与你无缘了,你变成了安全感的奴隶。

假如仅仅是个路盲,这并不会影响到人的生命,但是在其他方面,如果我们也一点点丧失对自身的自信,从而丧失自身的潜能,生命就有可能会慢慢关上所有的门。

保罗是西门子的一个工程师,后来被提升为部门经理,负责三个项目。虽然接受了这个职位,但是他总觉得自己没有领导力,无法对TM(Team Manager)讲清楚他的要求。为了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他参加了培训班。其实,保罗的能力很强,资历也够,个人形象也很好,本该是一个很好的领导人才。在课堂上,每次小组讨论的时候,他都是口若悬河,铿锵有力;一旦要让他作为领导对员工进行总结时就好像变了一个人,磕磕巴巴,语无伦次,且多自我否定之言,比如“我也不太确定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希望大家能提出更好的办法”之类。一边是完美表达自己的人,一边是毫无自信的人,前后判若两人,充满了矛盾。为什么保罗会这样呢?

原来,保罗小时候有一个哥哥,自己的成绩一直比哥哥好,虽然年龄比哥哥小,但是每次商量事情时,家人都会接受保罗的意见,而哥哥则会被晾在一边。所以,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哥哥都会在私下里揍保罗一顿。渐渐地,当保罗再说出自己的意见时,总会加上一句话:“这只是我的想法,未必正确。”从小就形成了一个概念: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是要挨揍的。后来,保罗在参加培训时经过老师的帮助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关于领导力的自信也就回来了,他开始意识到:“原来我天生就是个领导者!”

“女人是不认路的!”一句话被接受,就消灭了自己识路的潜能,所以开始依赖GPS。

“一个女人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只有一个女人,那怎么生活啊!”一个观念被接受,独立生活不再有可能,开始想着怎么找个好男人嫁了。

“世界是不安全的,你需要买个房子,它会挡住很多不安全。”这毁灭了理想,开始努力存钱,存上挣来的每一分钱,理想变成了房子。

人人都需要安全感,但是,如果人在自身之内找不到安全感,就会向自身之外去寻找,开始依赖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东西,自己的自信将完全被摧毁,恐惧开始滋生——因为内心的潜意识知道,自己是无法完全掌控外物的,但那又是自己依赖的东西。这就造就了一个安全感的奴隶:对自己不信任,又不能控制自己所依赖的东西,随时都可能失去。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人——他们或者是职业安全感的奴隶,或者是房子的奴隶,或者是爱的奴隶。

安全感不是来自索取,而是给予

有一个女孩子高挑漂亮,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一辈子不工作也不需要愁。可是她还是有一个很让人羡慕的工作,而且已经小有所成。这样的女孩子,可以完全独立,不需要依赖任何男人,应该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人。

但她不是,而且可以说是最缺少安全感的人中间的一个。她总是谈恋爱,男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并不是她花心,而是那些都不能让她觉得给了自己安全感。她说:“我只是想找一个人陪。我总是觉得内心缺少安全感,希望找一个能给我安全感的人,他应该能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能够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给我很好的安全感。”

怎么样才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全感呢?有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洗脚妹,29岁,家住安徽,在厦门一家洗脚城工作。她学历不高,只是高中学历;家境贫寒,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她每天工作12小时,收入却只有两三千元。她既没有什么姿色,也没有什么积蓄。

从这些条件来看,她应该是那种最缺少安全感的女人之一了。

就是这个洗脚妹,7年来都在做着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资助贫困中小学生,至今已资助了100名。她每个月只给自己留几百块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全部捐给那些孩子了。7年的资助费足以在厦门支付一套小户型的首付了,也可以让她安安心心地过日子。她没日没夜地加班,仅仅是为了多赚一点儿钱。每个月她都会请两天的假去看望自己资助的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不仅如此,她还是一名公益爱心组织的发起人,她建了三个QQ群,和数百位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一起助学。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13岁时因为家里贫困而不得不辍学打工。她没能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但是她深知学习对人生未来的价值。现在,她也是一名学生,正在攻读大专工商管理专业。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人人自危的社会中,她的心里充满了多么大的安全感!

这个洗脚妹的名字叫刘丽。她是如何开始这段行程的呢?

开始做洗脚妹的时候,刘丽自己都不能接受:“我从小到大都是年级第一名,怎么出来工作就是去按别人的臭脚丫子。”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800块钱,刘丽把1500元寄给了家里,希望父母亲可以宽慰一些,却遭到了父母亲的痛骂:“村里面有人说你和别人睡觉赚钱,是不是真的?”刘丽不敢告诉他们真相,告诉他们也不会懂,只好骗他们说:“我在服装厂工作。”洗脚城有好人有坏人,这个年轻的女孩子必须学会每天面对一些突发的恶意,应付着家人的猜测,每月给家人寄去大部分的钱,支持弟弟妹妹的读书。

两年过去了,她的家境慢慢变好,家里盖起了房子,弟弟妹妹也开始上学。但是就在那年春节回家时,刘丽的父母由于女儿的“不光彩”工作,竟然把她赶了出来。这让刘丽彻底崩溃了:“在外面受苦受累,不管怎么样,我都可以接受。因为我还有一个家,我家里需要我。可是听到我爸妈这些话的时候,我真的连死的心都有了。”她不光是委屈,更是绝望。刘丽想到了死,她准备好了刀,却一直没有划下去。

当人在外面打拼累了,千里迢迢回到自己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时,却不被最亲的人接受,将自己赶出了家门,这无异于被一刀刺中心房——那是最痛最脆弱的地方。那一年春节,刘丽经历了有家不能回的痛苦,自己不被理解,唯一可以听她诉说委屈的就是家人,但是她的家人并没有听她诉说,而是不由分说就将她赶出了家门。委屈、无奈和对辍学的痛心一齐涌上心头,堵住了她的胸口,要彻底把她毁灭。家是她唯一的安全感,现在毁灭了,她想到了自杀。不知道是怎样的一转念,刘丽就在那一瞬间做出了选择:“我还不能死,我弟弟妹妹还要读书,我要让村里面出两个大学生。”

刘丽选择了重生,开始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拿自己的钱来资助贫困学生读书。从2001年开始,她联系了家乡一些穷困的孩子,开始收集衣服,存钱,资助那些贫困孩子。开始只是资助自己村里的,后来也资助厦门附近的贫困孩子,直到今天,从未间断。

后来,刘丽被请到中央电视台录制《小崔说事》节目,崔永元问她:“当时你这份爱意是怎么来的?”刘丽给观众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四年级的时候,我考试得了年级第一名,老师让我上台去演讲。这是面对整个年级的演讲,那是我一生中感到最骄傲的时刻。奇怪的是,我并不兴奋,而是害怕,因为没有鞋子穿。演讲的时候,我还是穿了鞋子:一只是我姥姥的,另一只是隔壁老奶奶的。两只鞋子的颜色也不同,一只蓝色,一只绿色。虽然两只鞋子不一样,穿起来也很难看,我还是穿着这双鞋上去了。尽管我还是害怕别人看到我穿的那双不一样的鞋子,不管怎样,我还是穿上了鞋子,我站上去了。”

在网站上,搜索“刘丽”,就可以看到这个让人尊敬的女人,素面朝天,显得宁静而幸福。她说:“我要赚很多很多的钱,让村里读不起书的孩子都能上学。”

从刘丽的故事里,可以看到我们生命中的安全感是如何获得的。安全感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是来自自己内心深处;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给予世界,自己才有安全感;向世界索取,不能得到安全感,只能取得奴隶的身份。

开始时,刘丽的安全感来自家庭对她的需要,后来这份安全感又因为家庭对她的排挤而失去了。安全感的丢失让她想到了结束生命,就在她准备自杀的那一瞬间,另一个给予的目标在她心中萌生: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里出两个大学生。在找到了新目标的那一瞬间,安全感又重新回到了刘丽内心。正是给予,赋予了她力量,让这个普通女人拥有了那种看淡钱财的安全与从容。

那些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天盘算别人、等待别人搭救的人,那些躺在安乐窝里不需要为钱愁却整日里害怕失去而诚惶诚恐的人,那些不会给予而只会索取,通过依赖来获得内心一点安全感的人,你们能够做些什么?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而且也希望得到安全感,你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最恐惧的地方,无条件地去支持一个人或一些人。支持别人,你会感到自己是最有安全感的,只要自己坚持,就永远不会失败。

我们可以从美国“心灵女王”奥普拉在2008年斯坦福的毕业典礼上说的那段话里看到给予的力量: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感到痛苦,就去帮助他人减轻痛苦;如果你的生活一团糟,就去帮助其他处在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

请记住,安全感来自给予别人,而不是向别人索取。

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更重要

一桶新鲜的水,如果放着不用,不久就会变臭;一名优秀的员工,如果不能经常改进自己的工作,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

因此,每天走进办公室之前,我们都应该清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想一想:今天我应该在哪一方面改进自己的工作?我还需要学习什么知识?我哪方面可以变得更好?如果能很快找到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你就可以从容面对崭新的一天了。

周强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大公司打工,虽然公司里人才济济,他只不过是个毫不起眼的小职员,但他一直在为自己的未来做着储备。他准备着,不断学习,并着手改进自己的工作,使之更有效率。

当大家按部就班地工作时,他却发明了自己的方式,更有效率地完成每一项任务。不久,他就因成绩突出而崭露头角,得到了上司的肯定,并被迅速提拔。但周强并不因此满足,他变得更加努力。随着新的创意不断浮现,他在不断地建立自信,也在创造着新的工作方式。事实上,他是把工作当作一个项目来经营,并以实际行动向大家表明:我热爱我的工作,我会做得更好,我会创造更好的成绩!

周强有着良好的工作心态,因此他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而我们周围很多人,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工作还能更有效率。他们常常被工作弄得焦头烂额,却始终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其实,如果你的工作状态不能尽如人意,或者你被繁忙的工作搞得手忙脚乱,这就说明你的工作方式需要改进了。作为公司的一名职员,只有不断地从学习中吸收新思想,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才能在工作中获得不断改进的方法。

也只有善于自我改进、自我超越的人,才会警觉到自己的无知及能力的不足,才能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向成功的目标迈进。

下面有八项要点,告诉大家如何改进你的工作。

(1)注意劳逸结合。否则一味苦干,迟早将因不堪重负而累倒。尽量去除紧张情绪,莫钻牛角尖,对于无法解决的事情不妨暂时搁置一旁。

(2)热爱你的工作。如果从心底厌恶自己的工作,做起事来必将事倍功半,难以顺利成功,所以必须热爱你的工作,愉快的心情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3)制订完整的工作计划。在每一个阶段开始之前,务必制订完整的工作计划,并循序完成每一个步骤。

(4)切忌急躁。做事须冷静地一步步完成,一旦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过重的工作,整个心境将无法安定下来。如此则不但乱了手脚,甚至导致错误百出。

(5)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抱着得过且过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态度,那么任何工作做起来都寸步难行。

(6)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巧。所谓“知识就是力量”,有了正确的知识与技巧,则任何事均可轻易完成。

(7)学会调整情绪。面临工作的挑战,放松心情,不要勉强自己在恶劣的情绪下做事。

(8)今日事今日毕。今天的事情一旦耽搁到明天,势必越积越多,最终难以继续完成。

“今天,我应该在哪里改进自己的工作?”如果你能在工作中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格言,它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如果你随时随地地要求自己不断改变、不断进步,你的工作能力就会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总之,没有一个公司喜欢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员工。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改变自己的工作思路、积极提高工作效率是每个员工必须努力去做的事。因此,你必须具有主动改变、主动创新、主动进取的意识和能力。

如果不断改进成为一种习惯,你将会受益无穷。一名不断改进的职员,他的魄力、能力、工作态度、负责精神都将会为他带来巨大的收益。

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

工作中,人应该适应环境,而不是要环境改变了来适应自己。人若不懂得在团队中主动地贡献,而是让团队为了他费心协调,就算他能力再好,也终会变成团队进步的阻力。

我有位朋友是电脑工程师,个人能力很强,这也是他被招聘进去的原因。可是,在公司人事缩减时他却被裁掉了。他有些摸不着头脑,也很伤心。

“我又没有犯什么过错,”他抱怨着,“经理为什么选择把我裁掉?”

“大概是你哪里做得不够好。”同事A说,“还记得上次经理要你支援那个部门使用电脑的事情吗?经理来找你的时候,你当时却不是在做事,而是在玩,也许就是因为这个。”

“什么我没做事?那时大家恰好都没有事情做,我才上一下网的,这样为什么不行?我不是照样在一旁待命,有人要求做什么,我不也是马上就去了?”朋友反驳道。

“就是啊!”同事B附和着说,“经理留下来的另一个工程师,有一天帮另一个部门的人修电脑,电脑不但没修好,而且是修到彻底报废,经理反倒没裁他,裁的竟然是你,真搞不明白,也有些说不过去。”

“你是不是得罪过人,也许是别人背后打你小报告?”同事A猜测道。

“会不会是那一次,”同事B说,“那个无理的工厂厂长不会用电脑还自作聪明,后来把电脑弄坏了,却将责任推到你身上。”

“不会,那次经理还替我说了话呢,他是站在我这边的,当时谁都明白那是厂长的错。”

就这样,他们徒劳无功地讨论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同事A说了一句:“哎,不服气你就去问经理。”

“可是,”朋友犹豫了起来,“这样好吗?没看人这样做过……”

“我也觉得没有必要去自取其辱。”同事B附和着说,“裁员还会有什么理由?何必挑明,这只会让自己更尴尬?”

“假如这次真有错,询问后就知道了,下次可以做得更好,不是吗?”同事A说。

朋友回家后,同事A的一席话让他思考了很久,终于决定找经理谈一谈。

“我只是想了解一下这次裁员的原因。我知道这次为了精简公司编制,总得有人被裁掉,但我很难把裁员的原因和我的表现联想在一起。”

朋友将在心里排练了好久的话一口气全讲了出来:“假如是我自己的问题,您可以告诉我,我希望有改进的机会。我并不是要赖在这个岗位不走,只是不想下次又被糊里糊涂地裁掉,自己仍然不知道原因。”

经理听完他的话,不但没有觉得他的行为令人讨厌,而且竟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是你在这之前就这么主动的话,今天裁的人肯定不会是你。”

这回换朋友愣住了,不知所措地看着经理。

“你的能力很强,在所有工程师里,你的专业水平是数一数二的,也没犯过什么重大过失,唯一的缺点就是自我意识太重。一个团队不能保证每个人的水平都相同,团队能保证的只有合作。中国有句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优秀的团队是合作产生的。假如团队中某个人不懂得主动奉献,不懂得改变自己来适应团队,而是要团队来适应他,就算那个人能力再好,也会变成团队的阻力。”

经理反问道:“假如你是我,你会怎么办?”

“但是我并不是难以沟通的人啊!”朋友辩解。

“是,没错。在这方面,你将自己和同事相比,以10分为满分,你会给自己几分?”经理问。

“我想我明白了。”朋友说。原来自己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太看重自己的能力,忽略了团队的合作。

“你有专业能力作为基础,假如你积极热心,懂得借着合作来利用团队的优势,你的贡献和成就会更大。”

朋友虚心接受了经理的建议,他非常庆幸自己没有躲在角落里自怨自艾,庆幸自己没去主观地猜测自己被辞掉的原因,也庆幸自己虚心地请教,清楚了自己的不足。

不仅如此,经理很高兴看到他如此诚恳的一面,就亲自打电话介绍他进入了另一个公司,而且比原来的工作更好。

我们经常忘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合作关系——生活的框框告诉我们要保护自己,多做可能多错,热心多会受伤,于是我们宁可自扫门前雪,被动一些,甚至对别人漠不关心。

一个人可以智慧绝顶,能力过人,但是,若不懂得积极热心地培养和谐的合作关系,不论能力有多大,只能事倍功半。

不积极热心的人在团体中只会做好被吩咐的工作,愿意付出的人就算能力有限,却能带动团体,集合所有人的能力,使工作加倍顺利。

假如朋友没有去请教经理自己被裁掉的原因,而是躲起来自怨自艾,就不可能通过经理的帮助看到自己的缺点。

庆幸的是,他学会了合作的第一要件: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

当别人感到被关心时也会付出相应的善意,分享自己的资源。

正如朋友的经理愿意介绍我这个朋友到另一个更好的公司,这也是合作的益处之一。

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助你事半功倍。

坚持你的快乐

走自己的路,总会遇到别人的不理解。有时候,人们会因为你在做的事儿嘲笑你。

别管他们,走自己的路,你终会用结果去证明他们的嘲笑其实是在证明自己的短视,没有远见。

假如你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要顾及外界舆论。

只要你所做的事是你真心想做的,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了,你会感觉到:此生无憾了。

不要试图去让每个人都理解你,误解是在所难免的,只是因为非正常才会被误解,也只有非正常才能创造非一般的成就。

约翰·霍纳(John R.Horner)博士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曾经因为成绩差而出名。当时,人们对“阅读障碍”这个名词还没有什么概念,老师们都以为他是故意偷懒或智力有问题。

霍纳从小就对古生物学感兴趣,虽然在学校里他的成绩都奇差无比,但是,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藏书楼里研读古生物学的相关书籍。由于阅读障碍,他对文字的记忆能力几乎是零,所以从小学到中学,他的各科成绩都是不及格的。

而成绩不及格并不是让他最难过的,他最难过的事情是被大学开除,而开除他的原因仍然是考试成绩不及格。虽然被学校开除,但是他没有放弃学习,继续在学校选修课程,这科不及格就换另一科,直到他把全校所有大学部和研究所的课都修完了,当然,这些课程也都没有及格。花了整整7年,他什么学位也没拿到。

无奈之下,他写求职信给所有古生物博物馆,终于在普林斯顿的一个博物馆找到了工作,同时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古生物部分的恐龙化石治理员。

他借着在为普林斯顿大学服务的机会,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古生物方面积累的丰富知识,终于在古生物研究中取得了成就,成了古生物界的权威专家,甚至被礼聘到蒙大拿州立大学任教。

后来,踢他出门的大学决定颁给他荣誉博士的头衔,而且颁发证书的人,正是当年亲自将他踢出校门的教授。

霍纳博士后来还被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邀请,担任电影《侏罗纪公园》的顾问。在他的指导下,远古的恐龙在电影中复活了。

他曾说:“我和别人不一样——我的思维方式与一般人不同,因此我也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东西。”

凭借自信和对古生物学的坚持,他让自己的缺陷变成了优势。

事物本身没有好与坏,而是利用它的人给了它好坏的界定。处于同一个困境,有人认为这是最终的结果,有人却认为这是新的起点,结果的好坏往往在于个人如何去看待它。

有个人整日里愁眉不展,他极有才华,观察能力很强,但他老是不断地抱怨自己命运不好,朋友如何存心陷害他。

他工作经验很少,曾有一两次成为公司的招牌员工,却又会突然辞职,而且辞职的理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原来,他是个很怕受伤害的人。

他误以为每个人都瞧不起他、对他很坏。他主观地猜测着身边的每个人,做出的每个举动,说的每句话,他都会揣摩其中对他的言外之意,设定身边的每个人都会伤害他,然后努力找各种理由来证明他的设定是多么的正确,多么的合情合理,多么的明智。

他也希望别人能尊重他、喜欢他,但是又不能确定别人是不是会尊重他、喜欢他,而自卑的心理总是给他一个负面的答案:没人会喜欢我,没人愿意和我交朋友,我宁愿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愿意看到那些虚伪的人。就这样,在遇到机会时,他所看到的只是随之而来需要付出的冒险与代价,因为他觉得他的付出换不来别人的尊重。

很多时候人们选择停留在某处,并非由于那是他们的最佳表现,而是由于那是他们觉得最不费力又安全的所在。

更多人选择尝试,但是,当遇到难题时就不再前进:他们将许多遗憾归咎于不可抗力——可能觉得自己不够智慧,有什么重大缺陷,长得不够好看,钱赚得不够多,父母不够成功,老师太严厉,朋友没有一个真诚,等等。

问题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会有成功的人和成功的事,总会有奇迹出现,去挑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

我不敢说“每个人都有能力克服自己的难题”,因为我没有资格为比我历经更多考验的人说这样的大话,但我确实深信人们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那能力,在每个人的思维里。

“有时候,人们会因为你在做的事而嘲笑你,别管他们,假如那是你喜欢做的事,去做吧……”霍纳博士的这段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只要你所做的事令你衷心喜爱,人生就无憾了。”

幸福的感觉,来自知道自己在全心全意追求想要的目标与理想——知道你所做的事是你衷心喜爱的,做自由自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