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Is This Book for You?说不尽的“浮士德精神”——“最经典英语文库”第五辑之《浮士德》导读
张继云
歌德作为德国文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开创了德国文学的“歌德时代”,同时被誉为“一个新的莎士比亚”(赫尔德)。可见,歌德的思想和创作对德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影响巨大。
歌德1749年8月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家庭,大学里虽然按照父亲的意愿学习法律,但其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及才能使歌德在毕业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歌德一生的文学创作长达60多年,作品形式为诗歌、戏剧、小说等多种体裁,内容博大精深,青年、中年及晚年的创作各具特色。正因为如此,对歌德作品的解读也成为学界一直以来研究的课题。
《浮士德》作为德国文学的经典,是歌德从青年时代一直到逝世前夕,倾其一生完成的巨著。其创作历经了歌德文学创作的四个时期:即狂飙突进时期、意大利之行及魏玛时期、与席勒合作的古典文学时期、晚年创作时期。因此,歌德的《浮士德》从“初稿”“片断”到第一部、第二部的完成,其间,经过不断的构想和思考,完成了浮士德从个体到代表着人类整体发展的跨越,赋予了浮士德走出“小世界”,迈进“大世界”的崇高理想,从而确立了人类追求“无限”的“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贯穿作品的一条主线,它把浮士德一生的行动化作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其中,在“天上序曲”中出场的魔鬼梅菲斯特,作为对现实的否定者,既是人性中“恶”的化身,同时更是人在不断追求中的动力。正因为梅菲斯特的存在,才使浮士德不停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以实现理想。在作品情节展开的过程中,浮士德每一次的努力,都以悲剧告终,这也是歌德把《浮士德》命名为“一部悲剧”的原因。那么,既然是悲剧,是否应该否定浮士德努力追求的价值所在?在何种意义上“浮士德精神”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无法给出简单的答案,需要读者细细研读浮士德所经历的一切。
首先,身为学者的浮士德深感中世纪以来的经院哲学传统对人的束缚,因此他试图摆脱束缚,追求人的“自然”状态,即“尘世的现实”,这就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基本内涵。然而,浮士德的努力是希望在书斋里以思辨的方式揭示“自然”,显然这一努力的结果只能是悲剧。其次,当浮士德走出书斋,获得了与市民少女格蕾琴的爱情之后,似乎浮士德与“尘世的现实”达到了某种契合。然而,格蕾琴“小世界”的生活远远不能满足浮士德对“大世界”的向往与渴望,因此,浮士德的爱情以悲剧收场。再次,当浮士德试图把个人的追求逐渐与社会生活相融合时,浮士德来到了皇宫,希望为宫廷效力。遗憾的是,浮士德未能如其所愿使帝国摆脱困境,而是政治理想破灭。第四,当浮士德的政治理想幻灭之后,转而走向“美”,试图以海伦娜凸显“美”在“尘世现实”中的力量。然而,代表古典“美”的海伦娜的出现不能代替现实世界,浮士德努力的结果是退回到了原点——书斋。最后,当浮士德再次离开书斋之后,浮士德为自己确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改造自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浮士德由双目失明渐渐走向他生命的终点。
对于“浮士德精神”的内涵,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学界均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从与魔鬼结盟的精通炼金术师,到反抗神权的学者,再到国内普遍接受的永不停息追求理想的人类代表,浮士德的形象成为中国(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践行理想的实践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的丰富性,要求读者对“浮士德精神”理解的多重性,这也正是《浮士德》的魅力。
《浮士德》是一部诗体剧,兼具戏剧和诗歌的特点。其中的诗体和格律丰富多样,且使用大量的象征、比喻、典故、隐喻等手法,这些艺术手法与作品的寓意相适宜,并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浮士德》涉及哲学、宗教、艺术、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是“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300年的历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