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传(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张道陵

【题解】

张道陵,原名张陵,后改为“张道陵”,字辅汉,东汉时沛国丰(今江苏徐州丰县)人。其四十二代传人张正常撰《汉天师世家》称他是汉留侯张良的第九代孙,生于汉建武十年(34),在汉桓帝永寿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交付给他的儿子张衡,然后在渠亭山(在今四川蓬溪赤城)升仙而去,时年123岁。

张道陵是东汉时期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又称天师道)的创始人,传说他在汉顺帝汉安元年(142),遇老子降临,传授其《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等,并被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自称“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撰道书二十四篇。正一道上承黄老下启道教诸派,所以道教徒称他为“老祖天师”,即天师张氏之始祖,他也被奉为道教三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道陵为教祖)之一,又称正一真人、张天师、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唐天宝七载(748),载册赠“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为“三天扶教太法师”,宋理宗加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焉传》和东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张鲁传》中曾提及他,但十分简略,后世道教兴起,对他的塑造开始向神化方向发展,迷信色彩也越来越浓。道书中说他七岁就读老子《道德经》并解其意,又说老子亲传其道法,又说他能降妖伏魔,曾帅八部鬼帅,大战众鬼,制伏外道恶魔。

张道陵曾为老子《道德经》作注,名为《老子想尔注》(也有说该书为其孙张鲁所作),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将哲学著作《道德经》改造成宗教经典。他把《道德经》中哲学概念的“道”人格化、神格化,解释为第一人称的“吾”“我”,使抽象的“道”具体为有欲有言,有喜怒哀乐,对人有教导、遣使、诫禁、主人生死、赏善惩恶、镇邪制顽的人格神。《老子想尔注》将“道”等同于“一”,认为“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通过这样的理论转化,把道或一,说成既是宇宙本源,又是太上老君,从而把哲学家老子变成五斗米道所信奉的神。

张道陵早年招收信徒时,因对每位入道者都要求出五斗米,所以他的教派当时又被人称为五斗米道,也被一些人蔑称为“米贼”。张道陵除为人治病、驱邪禳灾以外,在巴蜀地区又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须定期赴治学道,进行祭祀祈祷等活动。至其孙张鲁,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在陕西汉中一带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并维系了长达三十多年,后归顺曹操才告结束。曹操后来把他们迁到北方长安、洛阳一带,使得五斗米道在北方传播壮大,很多士族也成了它的信徒,从而奠定了后世道教的正统地位。

 

张道陵者,字辅汉,沛国丰人也[1]。本太学书生[2],博通五经[3],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4],欲合之,用药皆糜费钱帛[5]。陵家素贫,欲治生,营田牧畜,非己所长,乃不就。

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鹄鸣山[6],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7]。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8],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9],或称东海小童[10],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11]

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12],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13],分领其户,有如官长。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输出米、绢、器物、纸笔、樵薪什物等[14]。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

 

【注释】

[1]沛(pèi)国丰人也:在今江苏徐州丰县人。沛国,即沛侯国,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沛侯,建立沛侯国,属沛郡所领侯国。次年,刘濞被封为吴王,沛侯国被撤除。沛侯国国都在今江苏淮北相山区,和沛县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2]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大乱,太学零落。至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再度兴盛。汉顺帝永建六年(131),太学规模达到了“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三万余人。其后,经曹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衰落,历时六七百年。

[3]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儒生必修的五种经典。

[4]黄帝九鼎丹法:又称九鼎丹法,相传为黄帝所用的炼丹法,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中说:“黄帝炼九鼎丹。”明《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收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但据考证,可能为唐代成书。

[5]糜(mí):奢侈浪费。钱帛:金钱和布帛。帛,丝织品的总称。

[6]鹄鸣山:即鹤鸣山,在四川崇庆西北。鹄,通“鹤”。南宋陆游《书寓舍壁其二》诗:“鹄鸣山谷曾游处,剩欲扶犁学老农。”自注:“鹄鸣,一名鹤鸣,在邛之大邑县。”山上有道观最早建于汉晋之际,后世道士杜光庭、陈抟、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炼。

[7]精思:一种道家内修方法。见《伯山甫》篇注。

[8]骖(cān):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这里指驾着龙。

[9]柱下史:老子的别称。见《老子》篇注。

[10]东海小童:东海小童为上清派尊神,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中有“东海小童符”,属护身符,可以防水中百害。魏晋时期的《太上灵宝五符序》中曾提及东海小童授张道陵《灵宝五符》事。

[11]正一盟威:原为“明威”,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本为与神盟誓之意,这里指具有消灾解难、降魔除妖功能的道教符箓,明《正统道藏》正一部有《太上正一盟威法箓》一书,是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关于正一盟威的意义,道教《正一修真略仪》中说:“人禀阴阳正气,三元五运万象,必全由心而正,心正则神精不亏,与我为一,然后全日月之明,合五灵之本,故能死生无变,于己何邪异之所能干。由是焕照群阴,威伏六贼,是谓正一盟威学道之士。”《正一经》云:“正一者,真一为宗,太上所说。”《崆峒问答》曰:“何谓正一?正者不邪,一者不杂。正一之心则万法归一,故曰正一。”

[12]翕(xī)然:形容一致。

[13]祭酒:本为官名。古礼,祭祀宴飨时,由最年长者举酒以祭于地,故祭酒为尊称。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官尊长亦称祭酒。这里指正一教在组织上的设置,正一教里初入者称“鬼卒”,管理这些“鬼卒”的称祭酒,如果管理的人非常多,则又称“治头大祭酒”。祭酒既是宗教骨干,又是内部行政官吏,祭酒之外不再设置其他官职。

[14]樵(qiáo)薪:木材和柴禾。

【译文】

张道陵,字辅汉,是沛国丰县人。本来是个太学的学生,通晓五经,晚年叹息道“这些对延长寿命都没有用”,于是就去学长生不老的道术。他学到了黄帝的九鼎丹法,想要炼制此丹,但是要用的药都太耗费钱财。张道陵家里一向贫困,他想要经营家业,饲养牲畜,但自己又不擅长,于是就没有实施。

他听说蜀地的人很单纯朴实,容易被教育引导,而且当地有很多名山,就带着弟子们入蜀。他住在鹄鸣山,写了二十四篇道书,然后开始通过练习精思来锻炼心志。有一天忽然有无数天人下来,他们的坐骑成千上万,车子都是金子做的,车顶也用羽毛装饰,拉车的是龙或虎,多得不可胜数。有的天人自称柱下史,有的自称东海小童,他们传授给了张道陵新出的正一盟威的道法。

张道陵学了道法后,能给人治病,于是老百姓一起都来找他,把他当天师供奉,他收的弟子达到好几万户。张道陵于是设立了祭酒的职位,分别来管理各户弟子,就像官府的官员一样。同时他还订立了规章制度,让弟子们根据需要轮流供奉大米、布匹、用具、纸笔、木材木炭等东西。他还带领众人去修复道路,那些不参加修复的人,就让他们得病。

 

县有应治桥道,于是百姓斩草除溷[1],无所不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将为此文从天上下也。

陵又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乃立条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已来所犯之罪,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于是百姓计愈。

邂逅疾病[2],辄当首过[3],一则得愈,二使羞惭,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从此之后,所违犯者,皆改为善矣。

陵乃多得财物,以市其药合丹,丹成,服半剂,不愿即升天也。

乃能分形,作数十人。其所居门前水池,陵常乘舟戏其中,而诸道士宾客,往来盈庭,盖座上常有一陵,与宾客对谈,共食饮,而真陵故在池中也。

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4],但改易其大较,转其首尾,而大途犹同归也。行气、服食[5],故用仙法,亦无以易。

故陵语诸人曰:“尔辈多俗态未除,不能弃世,正可得吾行气、导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数百岁之方耳。其有九鼎大要[6],唯付王长,而后合有一人,从东方来,当得之,此人必以正月七日日中到。”具说长短形状。至时,果有赵昇者,恰从东方来,生平原,相见,其形貌亦如陵所说。

 

【注释】

[1]溷(hùn):肮脏,混浊。

[2]邂逅(xièhòu):不期而遇,偶然相遇。

[3]辄(zhé):总是,就。首过:磕头忏悔自己的过错。见《彭祖》篇注。

[4]玄素:指玄女和素女,传说她们以房中术授道教始祖黄帝。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此处代指房中术。

[5]行气:是一种道家内修方法。见《老子》篇注。服食:按照一定的方法,进食一些药物或炼制的丹药等,道家以为可以通过长期的服食达到长生不老的功效。见《伯山甫》篇注。

[6]九鼎大要:指前文黄帝九鼎丹法。

【译文】

县里有需要修理的路桥,老百姓们就会砍树锄草,清理垃圾,什么活都干,这都是出于张道陵的命令,而一些愚昧的人不知道是张道陵发布的命令,还以为那些让人们做事的告示是从天上下来的。

张道陵又想用礼义廉耻治理人们,他不喜欢用刑罚,于是就订立制度,让有病的人,把自己从出生以来所犯的罪过都一条条记下来,亲笔写好扔到水中,向神明宣誓约定,不能再犯法,再犯就按照约定去死,于是老百姓的病一个个都好了。

那些偶尔遭遇疾病的人,就让他们忏悔自己的过错,这样一方面能让疾病痊愈,另一方面让病人感到羞耻和惭愧,不敢再犯同样的过错,同时也会畏惧天地的神明而改正自己,从这之后,所有违法犯罪的人,都改过向善了。

张道陵于是获得了很多的财物,就用来买药炼制丹药,丹药炼成,他服了半剂,因为还不想马上就升天而去。

服丹后张道陵就会了分身术,可以化作几十个人。他居住的房屋门前有个水池,他经常坐船在其中娱乐,而很多道士和宾客,来来往往把他院子都挤满了,而屋子里一直也有一个张道陵,与来宾交谈,一起吃喝,而真正的张道陵却在水池里。

张道陵为人治病,都是用的房中术,但他把房中术的主要内容更改了,保留了起始和结尾,但是大致意思还是没有变。他所教授的行气、服食等方法,还是按以前仙家的方法施行,也没有什么变化。

张道陵有次对众人说:“你们这些人还是有很多俗世的心态没有去掉,不能完全弃绝尘世,只能学我行气、导引、房中术之类的方法,有人大概也能得到服用草木之类的药活几百岁的方子。但是黄帝的九鼎丹法秘诀,只能传授给王长,之后应该还有一个人,从东方过来,也应当能得到,这个人必定在正月初七的中午来到。”然后把他的高矮相貌都说了一遍。到那天,果然有个叫赵昇的人,恰好从东方过来,他出生在平原地区,跟众人一见面,相貌跟张道陵说的丝毫不差。

 

陵乃七度试,昇皆过,乃受昇丹经。

七试者:

第一试:昇到门,不为通,使人骂辱四十余日,露宿不去,乃纳之;

第二试:使昇于草中守黍驱兽[1],暮遣美女非常,托言远行过,寄宿,与昇接床,明日,又称脚痛不去,遂留数日,亦复调戏,升终不失正;

第三试:昇行道,忽见遗金三十饼,昇乃走过,不取;

第四试:令昇入山采薪,三虎交前,咬昇衣服,唯不伤身。昇不恐,颜色不变,谓虎曰:“我道士耳,少年不为非,故不远千里,来事神师,求长生之道,汝何以尔也?岂非山鬼,使汝来试我乎?”须臾,虎乃起去;

第五试:昇于市买十余匹绢,付直讫[2],而绢主诬之,云未得。昇乃脱己衣,买绢而偿之,殊无吝色[3]

第六试:昇守田谷,有一人往,叩头乞食。衣裳破弊[4],面目尘垢,身体疮脓,臭秽可憎。昇怆然为之动容[5],解衣衣之,以私粮设食,又以私米遗之;

 

【注释】

[1]黍(shǔ):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亦称稷、糜子。

[2]直:通“值”。讫(qì):完结,终了。

[3]吝(lìn):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过分爱惜。

[4]弊(bì):破败。

[5]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译文】

张道陵考验了赵昇七次,赵昇都通过了,于是才传授给他丹经。

这七次考验是:

第一次:赵昇来到门前,看门人不给他向里通报,另外还故意让人辱骂他四十多天,但他一直在门前露宿不走,这才接纳了他;

第二次:让赵昇在草丛中守护黍子,驱赶野兽,傍晚派个很美丽的女子过去,谎称自己走远路路过,要在这里寄宿,晚上挨着赵昇睡在一张床上,第二天,又说自己脚疼不能走了,就留下来住了几天,还不断挑逗他,赵昇始终没有丧失正念;

第三次:赵昇走在路上,忽然看见路上有人掉落的三十个金饼,但赵昇从旁边走了过去,没有拾取;

第四次:让赵昇去山里打柴,三只老虎跑到他面前,撕咬他的衣服,只是不伤害他的身体。赵昇一点也不害怕,脸色都不变,他对老虎说:“我是个道士,从年轻时就没做过坏事,所以不怕行走千里远的路来侍奉老师,求学长生不老的道术,你们怎么能这样对我?难道是山中鬼魅,派你们来试我的吗?”过了一会儿,老虎就起身离开了;

第五次:赵昇在集市里买了十几匹绢布,付完费用,店主却诬陷他,说没拿他的钱。赵昇就把自己的衣服脱掉,买来绢布作为补偿,一点也没有舍不得的样子;

第六次:赵昇在田里守护稻谷,有个人过来,磕头要吃的。那个人衣服破败,脸上脏兮兮的,身上还长着疮流着脓,恶臭难闻令人不敢靠近。赵昇脸上显得很难过悲伤,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了下来给他穿上,用自己的那份粮食给他做吃的,又把自己的米都送给了他;

 

第七试:陵将诸弟子,登云台绝岩之上。下有一桃树,如人臂,旁生石壁,下临不测之渊,桃大有实。陵谓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实,当告以道要。”于时伏而窥之者,二百余人,股战流汗,无敢久临。视之者,莫不却退而还,谢不能得。昇一人曰:“神之所护,何险之有,圣师在此,终不使吾死于谷中耳。师有教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从上自掷,投树上,足不蹉跌[1]。取桃实满怀,而石壁险峻,无所攀缘,不能得返。于是乃以桃一一掷上,正得二百二颗,陵得而分赐诸弟子各一,陵自食一,留一以待昇。

陵乃以手引昇,众视之,见陵臂加长三二丈,引昇,昇忽然来还,乃以向所留桃与之,昇食桃毕。陵乃临谷上,戏笑而言曰:“赵昇心自正,能投树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试,投下,当应得大桃也。”众人皆谏,唯昇与王长嘿然[2]。陵遂投空,不落桃上,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则连天,下则无底,往无道路,莫不惊叹悲涕,唯昇、长二人,默然无声。

 

【注释】

[1]蹉(cuō)跌:失足跌倒。

[2]嘿:同“默”。

【译文】

第七次:张道陵带着弟子们,登上高耸入云的悬崖之上。悬崖下有一棵桃树,树干跟人手臂差不多粗,在石壁上侧生出来,桃树下是不知道有多深的深渊,桃树上结了不少桃子。张道陵对众弟子说:“要是有人能摘到这棵桃树的桃子,我就会把得道的秘诀告诉他。”当时趴在地上向下探望的,有二百多人,都是大腿直抖,虚汗直冒,不敢靠近太久。看过的人,都转身退了回来,推脱说桃子没法摘到。只有赵昇一个人说:“有神在这里保护,哪有什么危险,圣师在这里,必定不会让我死在这山谷中。老师既然这么说了,必定是这个桃子有应该得到的道理。”于是他就自己从上面跳了下来,正好落到树上,也没有失足跌倒。他摘了一堆桃子放在胸前,但石崖很陡很危险,也没有可以攀爬的东西,这样赵昇就无法回去了。于是赵昇把桃子一个个的扔了上去,正好二百零二个,张道陵拿到后分别赐给弟子们每人一个,然后自己吃一个,留一个准备给赵昇。

张道陵准备用手拉赵昇上来,众人看时,只见张道陵的手臂伸长了两三丈,拉着赵昇,一下子就把他拉回来了,然后把刚才留的那个桃子给了他,赵昇就把桃子吃了。张道陵走到悬崖边,开玩笑说:“赵昇的内心很正,所以能跳到树上,不失足跌倒,我现在也想亲自试一试,要是跳下去,应该能摘到大桃。”众人都劝说他不要跳,只有赵昇和王长两个不说话。张道陵于是向空中跳了出去,但是却没有落在桃树上,也不知道他掉到哪里去了。众人向四面看了看,山顶向上连着天空,向下深不见底,往前走又没有路,就都在那里惊慌痛哭,只有赵昇和王长两个人,默不作声。

 

良久,乃相谓曰:“师则父也,自投于不测之崖,吾何以自安?”乃俱投身而下。正堕陵前,见陵坐局脚床斗帐中[1]。见昇、长二人,笑曰:“吾知汝来。”乃授二人道要,三日乃还。归治旧舍,诸弟子惊悲不息。

后陵与昇、长三人,皆白日冲天而去,众弟子仰视之,久而乃没于云霄也。

初,陵入蜀山,合丹半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故欲化作七试,以度赵昇,乃如其志也。

 

【注释】

[1]局:同“曲”。斗帐:小帐子,形状像倒置的斗,所以叫斗帐。

【译文】

过了好久,他俩相互说道:“老师就像父亲,他跳到这深不见底的悬崖下了,我们又怎么能安心地活着呢?”于是也一起跳了下去。他们正好落在了张道陵的面前,看见张道陵正坐在曲脚床上斗帐之中。张道陵看到赵昇、王长二人,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们会来。”于是就传授给了他们二人道法的秘要,三天后才回来。他们回到原来的住处,众弟子看到了,又惊又喜。

后来张道陵和赵昇、王长三个人,都在白天升天走了,众弟子抬头看着他们,好久才见他们消失在天空之中。

一开始的时候,张道陵进入蜀地的山中,配制了半剂丹药服用,虽然没有立即飞升而去,但是已经成了地仙,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想变化七次考验度化赵昇成仙,最终他完成了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