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传(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李意期

【题解】

李意期,一作李意其,其故事主要见于此篇。其中刘备向他问卜的一段事,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蜀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用了葛洪的《神仙传》内容,在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中,他又被称为李意。

 

李意期者,本蜀人[1],传世见之。汉文帝时人也[2],无妻息。

人欲远行速至者,意期以符与之,并丹书两腋下[3],则千里皆不尽日而还。

或说四方国土宫观市廛[4],人未曾见,闻说者,意不解。意期则为撮土作之[5],但盈寸,其中物皆是,须臾消灭。

或行,不知所之,一年许复还。于是乞食,得物,即度与贫人。于城都角中,作土窟居之,冬夏单衣,饮少酒,食脯及枣栗[6]

 

【注释】

[1]蜀:古为四川成都一带,今为四川省界内。详见《李阿》篇注。

[2]汉文帝:即汉文帝刘恒。详见《河上公》篇注。

[3]丹书:此处指以墨书写符文的朱漆竹简,古代术士用其施展法力。

[4]市廛(chán):城市中商店云集的街区。

[5]撮(cuō):聚起,多指用簸箕状的器具铲起东西。

[6]脯(fǔ):水果蜜渍后晾干的成品,果干。

【译文】

李意期本来是蜀地人,好几代人都见过他。他是生活在汉文帝时的人,没有妻子儿女。

有人要去远方希望能尽快到达,意期就拿了道符给他,并把丹书夹在那人两侧的腋窝下,于是一千里的路都不需要一天就能赶回来。

他有时跟人说起四周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宫殿建筑及市集样貌,别人都未曾看见过,听他说的人,也不是很明白。李意期就聚土建造起来,建好后只有一寸大小,其中都是他说的那些事物,但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了。

他有时出行,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一年多后又回来了。意期把乞讨得来的东西,都送给贫困的人。他在城墙的一角,做了个土窑洞住着,冬天和夏天都穿着单衣,偶尔喝点酒,吃各种果干,还有大枣及板栗。

 

刘玄德欲伐吴,报关羽之死[1],使迎意期。意期到,甚敬之,问其伐吴吉凶。意期不答,而求纸,画作兵马器仗十数万,乃一一裂坏之,曰:“咄[2]!”又画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乃径还去。备不悦,果为吴军所败,十余万众,才数百人得还,甲器军资略尽。玄德忿怒,遂卒于永安宫[3]

意期少言,人有所问,略不对答。蜀人有忧患,往问之,凶吉自有常候。但占其颜色若欢悦,则善;惨戚,则恶。后入琅琊山中[4],不复见出也。

 

【注释】

[1]刘玄德欲伐吴,报关羽之死:刘玄德即三国时刘备(161—223),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西晋陈寿《三国志》为其立传称他为“先主”。关羽(?—220),为其结拜兄弟,三国名将,赤壁之战后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攻打魏国樊城(今湖北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吴军所擒并被杀。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章武元年(221)发兵攻打吴国,章武二年(222)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将陆逊打败,死伤部众约八万余人。第二年,刘备在愤恨羞愧中,死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中。

[2]咄(duō):表示惊怪。

[3]永安宫:为刘备托孤的故址。章武二年(222),刘备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败归巫山建平,还守鱼复,改县名永安,营房亦名永安宫,现位于重庆奉节师范学校院内。

[4]琅琊(lángyá)山:琅琊,古也作琅邪(古音lángyé),亦作琅玡,是山东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历史上曾有琅琊邑(县)、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琅琊治所临沂曾诞生了以琅琊王氏、琅琊颜氏、琅琊诸葛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琅琊山,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二四“诸城县”条下记载,在今山东诸城东南一百四十里。今山东青岛琅琊镇有琅琊台风景区。

【译文】

刘备想要讨伐吴国,为关羽之死报仇,派人把李意期请来。意期来了后,刘备对他十分尊敬,向他询问征伐吴国的吉凶。李意期不回答,却要来纸笔,在纸上画出十几万的兵马武器,又一点点把纸撕坏,说道:“唉!”又画了一个大人,然后在地上挖坑把它埋了,做完这些就径自回去了。刘备看完很不高兴,后来果然被吴军打败,十几万兵马,只有几百人回来了,兵甲武器军用物资都丧失殆尽。刘备忿恨恼怒,接着就死在永安宫里。

李意期很少跟人说话,有人来问他事,他也不怎么回答。蜀地人有担心的事,就去问他,是吉是凶都有特定的表现。要是看到他脸色欢快愉悦,说明是好事;要是他的表情很凄惨,就有坏事发生。后来他进入琅琊山,就再也没人看见他出来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