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哪些文化信号?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牵动着国人的心,2小时的报告一展2015年的成绩和2016年的目标,还提纲挈领地勾画了“十三五”的主要任务。总理的报告话音刚落便迅速成为新闻热点,文化产业界人士也敏锐地注意到总理的报告中有一处明确提到“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虽然只有这短短的一句话,但从2万字的报告中,看大势、明方向,却能找到2016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于3月5日上午出炉,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2016年,文化发展有哪些重点?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的文化建设,政府将做出哪些顶层设计?让我们从产业与事业融合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媒体融合发展、网络文化建设、对外文化传播等九个方面看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文化事儿。
产业事业融合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出了明确划分,这对我国文化发展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支撑我国文化建设的两翼。发展文化事业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得以保障的基础,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则是国民经济发展及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文化事业的发展能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市场、导向,营造文化氛围,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文化产业能够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密切相关。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基本文化权利得以实现,同时人们的文化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长,对文化发展提出了丰富文化消费内容形式等更高的要求,文化产业成为扩大文化消费的重要着力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自身的需求。
微评
★ 公共文化是我国公民文化权的最基本的保障,文化产业是公共文化发展的强劲支撑和推动力,两者之间互相支撑,特别是在公共文化内容的提升上文化产业更是可以大有作为,公共文化的社会化,也需要文化产业有更多的更现代化和人性化的服务、表现。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遗存的重要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但是在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误区,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现象严重,更有甚者竭泽而渔,把文化遗产当作招徕游客的摇钱树,过度的开发使文化遗产失去了其应有的文化韵味,沦落为圈钱的“文化幌子”。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没有可供复制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也并非所有的文化遗产都适合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道路,不能为了利用而大肆开发、不计后果。2016年的两会上再次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并且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要通过现代科技创新保护利用思路,更要守住其文化生命力,这是现代技术无法复制的文化传承。此外,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多样的、立体的,在此过程中不能忽略了对“人”素质的提升:要提升保护开发者的可持续发展眼光,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微评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层出不穷,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从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多次明确要求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一体化进程。尤其是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更是使媒体融合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自此,关于媒体融合的交流探讨、思想碰撞和实践探索,在全国的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广泛展开,媒介融合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不可阻挡之势。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上升到90.1%。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不仅要求传统媒体要积极与网络融合,更要求那些原本在新媒体领域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的媒体要向移动端过渡。深度实施媒体融合,就必须深刻把握传播规律。在新旧媒体融合的问题上,传统媒体若只局限于如何提供新闻产品、服务单向受众以及内部业务的融合创新,将最终在互联网时代走向没落。
培育健康网络文化
回顾过去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文化领域的工作部署,“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第一次出现在工作报告中,网络空间的管理和健康网络文化的培育成为2016年我国文化工作的重点。有关网络空间的建设同样出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升级,科学实施网络空间治理。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文艺IP开发如火如荼,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已经成为中国网民闲暇生活的主要娱乐活动。无论是以《琅琊榜》《芈月传》为代表的台网联动的优质电视剧,还是以《太子妃升职记》等为代表的网络自制剧,点击量和播放量动辄几亿、几十亿。网络空间给予了各类文化极大的包容和生长空间,繁荣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打擦边球甚至突破底线的现象。网络文化消费若想长久地作为人民优质的文化消费形式,必须将其纳入文化监管范围内,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网络文化管理标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微评
★ 数据显示,我国的7亿网民中,80%是青少年;青少年中,80%的信息源于网络。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打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势在必行。
对外文化传播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的传播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拓展中华文化的国家影响以及保证国家文化安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在与欧美以及日本等强势文化国家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与中国久远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大国地位极其不符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文化竞争格局。要准确传播我们的文化,首先要客观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任何话语都不是天生就具有普遍的世界影响力,表达中国文化的话语方式,必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其次,还必须立足人民生活和历史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生活话语。让大家回到作为文化基础的生活世界本身,回到最基础、最具有共性的话语领域。最后,要学会通过生活和日常的叙事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梦想,通过鲜活的生活叙事和行动故事展现其理念的光辉和理想的力量,从而打动世界人民的心扉。
微评
★ 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倡导文化和谐;需要阐释好中国梦,展现中国精神;需要传播中国价值,培养价值认同;需要创新话语体系,增强文化影响力;需要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国家形象。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文化领域“以人为本”的关键途径,因此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要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让每位公民都能公平享受到均等的服务。回顾过去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每一次都会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来年文化工作的重点,2016年同样提出要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城乡二元结构导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各个阶层享受到的文化服务也不尽相同,各种现实问题导致了文化资源不能合理地分配。城乡基层以及弱势群体处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边缘。相较于文化娱乐生活丰富的城市来说,公共文化服务对基层群众更有现实意义。面子工程、经费短缺、机制不顺、更新滞后等问题一直阻碍着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的完善。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要明确目标及方向,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路线表;建立均等化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引导公共文化多中心供给;建立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联动机制,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统筹布局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设施,形成城乡文化一体发展的格局。
文化创新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国家创新这个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新是时代创新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文化创新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处理好推陈和出新的关系,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本质要求。推陈,并不是把所有传统的东西丢掉,并不是以“推陈”之名行“打倒一切”之实;创新,也不是随心所欲地搞花样翻新和标新立异,更不是打着“创新”的招牌粉饰文化和糟蹋文化。第二,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文化创新发展来说,割裂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失败的。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第三,处理好借鉴和吸收的关系,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强调借鉴和吸收,既要反对“食洋不化”,又要反对“食古不化”。那种把借鉴和吸收刻板化、庸俗化的行为不仅严重阻碍事业发展,也被历史证明是不可能有收获的。
文化+体育=全民健身新时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形成全民健身新时尚。发展体育事业,要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要有高度的体育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有雄厚的群众体育基础、杰出的竞技体育成绩、发达的体育产业,还要有强大的体育文化软实力。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载体,是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促进文化与体育的融合,可以为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将体育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组成部分,由此激发全社会的健身新时尚。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主的官方体育赛事和民间体育的普及,都在推动体育向着全民化、商业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前进。
文化发展新型智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文化智库是中国现代智库体系的重要部分,是研究国家文化战略、服务文化决策、创新文化理论、引领文化思潮的重要主体,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国政治体制、文化发展需求与互联网时代契机,未来新型文化智库应该具备以下三大理想特征:第一,协同官产研。当前的文化智库,官产学三者大体是割裂的。三者各有优劣势,官方优在通道和资金、高校优在理论和人才、民间优在自由和接地气。因此,三者应以项目为载体,以信息、资源和人才流动为手段,实现三者协同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三角旋转门”。第二,打通学术道。一个优秀智库提出的战略决策参考应该是具有前瞻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这也要求智库机构是思想、理论、实践三位一体的。现在许多文化智库要么重学、要么重术,还没有形成学术道的循环生长。第三,融合实与虚。在互联网时代,现实和虚拟正在融合,O2O正成为产业基本的发展模式。新型文化智库也应是实体智库和虚拟智库的有机融合,通过虚拟智库推进实体智库的功能扩展。
微评
★ 思考智库的改革与未来的发展,不应该被“智库”这个称谓限制了思维和视野。毕竟在原有的基础上,单纯地更替或增加询政对象都不会令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发生质的改变。所以,破解新型智库建设困局的关键不在改造智库本身,而在打破相对封闭的公共决策体系。唯有将新型智库建设视为一个系统工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相匹配,才能更好地体现其自身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