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旅游场景中的湘西土家族舞蹈及其象征意义初探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陈奥琳
产生于19世纪末并于20世纪逐渐走向发达的符号人类学(象征人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学者依据自身的理解和研究赋予了“符号”不同的阐释和意义。该学派代表人之一的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认为,“文化不是封闭在人们头脑里的东西,而是体现在具体的公共符号上的体系。所谓‘公共符号’(public symbols)是指物、事项、关系、活动、仪式、时间等,是处在同一共同体的人赖以表达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性的交流媒体”。于是,社会成员之间便依靠这些符号进行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乃至世系的繁衍与维系等。符号会因为外界文化的介入而受到干扰和改变,尤其是符号原有的意义会发生变化,而民族旅游的开发往往会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原有的符号象征意义,使其在时空的流转中基本的元素内涵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或成为民族身份在新的语境下的一种文化标识,或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媒介和牵引力。在当下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正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并在地方政府、民族精英等各方利益主体的推介下,从消隐的状态渐浮于表面,从而“使地方性的小传统在政府的运作和打造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借用大传统的逻辑和策略来加强自身的影响力,从而获取新的发展动力,在社会实践中延续着生命力”。土家族舞蹈作为土家人的精神文化亦或是表达文化的载体,具备其所独有的传统象征意义。但若将其置身于民族旅游业的整体场景中来审视,便会建立起一种隐形的关系——即主体意愿和客体展演之间的平衡,同时也就形成了“身体文化—景观标识—象征”的转置。在旅游活动正式进入到湘西之前,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中的其中一个“称谓”,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概念。假设从这一角度出发去推理的话,对于当地人来说,土家族舞蹈是蕴含着本族传统文化的符号,而对于外地人来说,它或许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一样,只不过是展现当地艺术文化特色的身体表现形式。然而,当它成为湘西旅游业发展中的景观标识时,人们便不再认为它只是“艺术形式”或者“当地特色”了,而是土家族名副其实的“象征”。人们通过观看或者亲身参与到土家族舞蹈的展演之中,便能联想到土家人,或与土家族相关的其他一切文化事项,甚至不同提到“土家族”,这一独特的外化形态也似乎足以能够较为完整地“诉说”土家族——形式蕴含内容,成为湘西土家族文化的标识,民族的象征。在此,笔者将试图探究在湘西州土家族区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与建设中,通过对“土家族舞蹈”符号的操弄,进而如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创造。
一、湘西州土家族区域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湘西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山水风光神奇、自然资源丰富,拥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13处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15个国家等级旅游景区、26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150多个“国字号”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全州上下并肩携手、开拓奋进,保护“老天爷”的恩赐,传承“老祖宗”的遗产,谋求“老百姓”的福祉,湘西旅游航母正在全速航行。近年来,湘西州委、州政府牢固树立文化旅游兴州理念,把旅游作为湘西发展的最大门路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十二五”期间,全州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接待游客由1256万人次增加到336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64亿元增加到217亿元,旅游业率先成为百亿产业,如今的湘西已成为全国旅游高增长地区。而作为土家族人集中聚居地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和古丈县,也正着力打造出沿酉水流域的土家族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例如,2015年7月4日,位于永顺县的八百年土司故都“老司城”——这座中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成为文化与自然紧密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多元立体旅游开发的成功典范。现今永顺县正积极发展“全区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高度整合文化、生态等元素,其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推进旅游运营精准化、发展多元化、管理敏捷化,促进文化生态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深挖价值,创建品牌
高度重视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内涵挖掘和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处(老司城遗址),实现了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镇各1个;国家级4A级景区2个(芙蓉镇、猛洞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各1个;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0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人;老司城、芙蓉镇、猛洞河“天下第一漂”等景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些品牌的创建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二)多元推进,整合发展
立足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众多的世界级、国字号品牌,打造司城村、双凤村、西米村等12个乡村精品村寨,并联合周边古丈、龙山等县市,共同编制、共同建设、共同推介大湘西“土家探源”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利用老司城世界文化遗产与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相毗邻的天然优势,整合老司城、芙蓉镇、小溪、不二门和马拉河五大景区,联手推出“世界双遗产黄金游”线路,邀请天津、河北等省市的大亚、乐游、中信等18家全国百强旅行社老总实地踩线考察;结合老司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秀丽的山水风光,推出乘坐热气球、直升机低空观光,观看《土王出征》山水实景表演,体验过土家年、哭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生态文化旅游新产品。
(三)选准市场,精准定位
修订完善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2016年总体目标为“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确立了“4221”营销思路(即牢牢抓住上海、长沙、张家界、凤凰等4个市场重点,稳定拓展上海华东和长沙省内2个一级市场,对接夯实张家界和凤凰2个二级市场,逐步培育1个覆盖周边500千米的客源市场),积极争取把永顺各景区景点列入各大旅行社的精品路线;着力发展和培养湘西周边的旅游营销代表、代理商,壮大营销力量。同时,每年举办客户答谢会等联谊活动,加强与旅行社团、客户群的联系沟通,客源市场进一步稳固。
(四)宣传推介,树立形象
坚持把树立和推介永顺旅游良好形象作为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来抓。第一,以媒体推介“趁热打铁”。通过邀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进驻景区宣传报道,先后拍摄了《远方的家》《乡土》栏目专题、《探索发现》的大型纪录片《揭秘土司王城》等节目;同时,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加大特色宣传与产品营销。第二,以活动造势“吸人眼球”。抢抓“后申遗时代”机遇,继续扩大“和美永顺”知名度。积极参加旅游资源推介会、旅游产品说明会、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推介会,举办土家族舍巴节暨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千年老司城,开门迎嘉宾”等大型活动,旅游市场反响热烈。第三,以合作联动“精准对接”。重点邀请张家界、长株潭等目标市场旅行社老总和导游等人员来观光考察和出席各类节会庆典等活动,通过“精准对接”,提高旅游营销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四,以名人效应“扩大影响”。发挥名人的知名效应和名剧名片的轰动效应,不断扩大永顺旅游影响力。2015年,芙蓉镇授牌为“全国指定影视剧拍摄基地”,推出“点亮芙蓉镇”“穿越大湘西”“《芙蓉镇》剧组人员重返芙蓉镇”等一系列主题营销活动,《湘西剿匪记》《湘西往事》《血色湘西》《借问英雄何处》《情花谷》等多部影视剧在芙蓉镇拍摄取景。
此外,湘西州正着力打造“土家探源”的精品路线,即以酉水自然生态景观、土家族风情和土司文化为核心,串联28个精品土家村寨,彰显“智者乐水”的休闲养生体验型乡村旅游主题。并依托“老司城”这块金色招牌,以土司文化遗址、土家文化、猛洞河风光为线索,突出“千年土司惊世界,溪州山水名天下”特色,连片打造永顺土司遗产村寨群。同时依托龙山县“里耶古城”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文化优势,以八面山草场、惹巴拉土家风情、乌龙山峡谷风光、土家族祭祖文化为支撑,突出“秦简文化体验园,土家活态博物馆”特色,打造龙山土家源流村寨群等。当前,旅游业发展已进入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新阶段,而湘西州土家族区域旅游发展的宏图已经绘就,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亮点数字和概念的提出,既是对湘西旅游对关于做好土家族区域旅游建设的高标准要求,更是湘西旅游对树立土家族区域旅游品牌自觉自信的体现。从旅游产业的项目建设到旅游文化的扎根建质,从旅游业态的不断繁荣到旅游品质的大幅提升,这些数字和概念都深刻体现着湘西州打造好土家族区域旅游的决心和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一个个数字和概念的落实,一项项规划和建设的落地,湘西州一定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强州的跨越,湘西州土家族区域旅游业也一定能够撑起湘西发展的一片蓝天,其独有的特色必将成为湘西州人文旅游的重要资源和增强湘西州旅游业内涵的鲜明符号。
二、作为民族旅游象征符号的土家族舞蹈
(一)被重塑后的创新
关于文化的定义可谓是“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都将产生各自不同的见解。因此,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眼中,他认为“文化是一套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所表达的概念体系”。此种文化分析方法实则是将文化置于一种静态的视角进行理解,通过解释文化现象以寻求其中的意义。而事实上,“符号作为文化能指与文化所指的关系,具有积极、活跃、易变、能产的特点”,由此得知,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断进行着创造和沿袭,而人类在其中需扮演构建文化符号的角色——即对其转型、新意义的嵌入以及解读等,可以说,文化符号所处之情景的变化是其意义变化的根本动力。
在旅游行为中,除了景观或者标志物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会让游客对目的地感受指数发生浮动以外,其反映当地人文历史特色的艺术展演行为也会对游客的认知程度起到一定的影响。比如,在我国的云南省,《云南印象》《云南的响声》等系列演出至今仍作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吸引着人们前往观赏。无论从形式还是概念上它只是舞蹈家杨丽萍女士在十多年前首创出的展现云南少数民族歌舞的集锦,如果从舞蹈的专业角度来审视,它确实具有属于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和成就,且艺术与商业价值并存。然而对于一般的游客而言,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慕“杨丽萍”之名而坐在了观众席上,或许并不能也无法如从事舞蹈专业的人士们般去欣赏、体会。那么,为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依然还是要争相去一睹其可谓“神秘”之风采呢?究其原因,此类歌舞演出从前期的创作排演到后期的推广宣传等一系列的运作行为,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已然成为了一句“来到云南不可不看”的既定口号,一剂“涤荡心灵,寻根溯源”的精神良方,更是从一个名副其实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符号演变至云南这个作为我国旅游大省的文化标签。此时,“见到”过比真正“欣赏”要显得更有意义,这便使得原来具有自身价值的景观在参与旅游的过程中具有了独特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
近年来,湘西凭借着丰富奇特的生态文化资源,正在由旅游大州向旅游强州逐步迈进。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发展,外来游客络绎不绝,作为湘西的土家人也处在不断思辨的过程之中:究竟什么才是湘西土家族传统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事项呢?或者说,如何将土家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进行提炼,从而使得这些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产品进入主流市场,从而更好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发展进程中去呢?众所周知,自20世纪50年代土家族被识别和承认作为单一民族以来,通过大量的民族精英、学者以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参与,开始探寻、发掘、构建属于土家族的文化艺术体系,在这一系列的整理工作中,其中就包括表现土家族民间嫁娶习俗的“哭嫁”,传统工艺的代表“西兰卡普”,反映土家先民迁徙、生产劳动生活的“毛古斯舞”以及娱人娱神的“摆手舞”“跳马舞”“八宝铜铃舞”“梯玛神歌”“跳丧”等。
然而,一方面如前所述,湘西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典型的山区,重峦叠嶂,溪洞相连的特殊风貌促成了当地土家人的生活习俗,也正是这般“神秘”的环境构造,不仅使得刀耕火种的原始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在此延续了几千年,更使得承载着土家人民迁徙历史、征战场景、繁衍和生产劳动场面、诉诸情感等的土家族舞蹈在这片大地上跳动至今。于是便有了古人传世之作如《竹枝词》里所描写出的恢弘场景,更有了今人观后不禁感叹其为“东方迪斯科”“远古戏剧活化石”的由衷赞叹。或许正是由于这般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相互催生,造就了湘西土家人乐观豁达、淳朴好客、踏实勤劳的性格特点,大家都乐于在这一方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上生活。由此,土家族舞蹈不仅是他们祭祀先祖、强身健体、娱人娱己的必需事项,同时也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中记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寄予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相形之下,与其他的艺术文化事项比较,或许舞蹈更能让湘西土家人以最直观、最立体、最淋漓尽致地方式去抒发自身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兴起将湘西带入进了新的发展模式中,同时也将传统的土家族文化置于新的经济环境之中。旅游在改变当地人处境以及在与“他者”频繁接触的动态过程中,政府也着眼于寻找一种既有丰富历史内涵又能突出代表本地形象的标志,以彰显湘西土家族独特的人文景观。伴随着这种探索性的实践,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所吸引,尤为津津乐道那原始古朴、魅力十足的土家族舞蹈。再次,基于民间的传统及现实的表现、经过比照和筛选等,使人们从更高的层次上来理解土家族舞蹈的意义。湘西土家人清晰地认识到,作为符号的土家族舞蹈构成了土家族社会生活的独特意义及其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传承着土家先民的生存理念,并将其明显地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且像一座桥梁般把政府关于发展民族区域旅游的相关政策建议与当地实际情况以及老百姓的个人意愿完美连接了起来,以期产生更好地合作和沟通。于是,在民族区域旅游的语境下,舞蹈无疑成为了土家族的标志,是土家族艺术的象征符号,更代表着当地区域的典型文化。那么如何使其在促使湘西旅游业整体向前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此命题的提出是导致如今土家族舞蹈“传承过去+迎合时下”局面逐渐形成的重要原因,笔者称这一现象为“重塑”。例如,土家族毛古斯作为流传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实录了父系社会初期至五代时期的“酉溪人群”的渔猎、农耕的生产生活,婚姻习俗情况,以及湘西原始先祖的生存繁衍状况。历经数千年演变,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渐渐定型为如今的模样。总结起来,传统的土家族毛古斯有下列一些符号元素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舞蹈(如表1-1)。
表1-1 传统的土家族毛古斯符号元素
除了具有鲜明的原始元素,毛古斯作为土家族艺术文化的主体构成,戏剧美学以及仪式感也十分突出。然而,如今将其置于民族区域旅游场景之中,原本所具备的“写意性”“虚拟性”“综合性”被大大削弱。可谓是以实代虚,不追求真实,而是把真实的东西进行提炼,用带有“想象”元素的变形、夸张的手法形成各自一套目的性符号系统,然后调动观众的情绪和感官来破译符号,在这样的过程中去获得带有娱乐成分的浮躁美感。纵观当下湘西土家族区域旅游发展的进程,上述现象无不存在于其之中。在各种实际情况和利益取舍的驱动下,毛古斯中许多原本的风貌被剥离和异化,并在“重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具体的衍变形态笔者在此将依旧参照表1-1来作出对比(如表1-2)。
表1-2
可以看出,在湘西土家族区域旅游场景中,被加工改编之后的“毛古斯”早已经与社区传统中的诸如“毛古斯”此类的艺术样式截然不同了。但是,有关土家族舞蹈的话语,亦或原始、古朴、粗犷、豪迈、放纵、狂野、神秘等符号仍然是现代舞蹈艺术从业者们“重塑”后再创新的基本前提。基于这些理念,如今正以它们各式各样的形态被呈现在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面前,一种全新的湘西土家族舞蹈就这样被重新定义了。再如,位于湘西州龙山县苗儿滩镇的“惹巴拉”景区,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风景优美秀丽的土家族聚居的古村寨。先后被国家旅游局、发改委、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单位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土家织锦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自其被开发修整并对外进行大力宣传之后,最近几年迎来了不计其数的国内外游客,尤其是2015年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栏目以《直播惹巴拉》为主题精心制作了一系列的报道,播出后得到了各方的称赞和嘉奖,“惹巴拉”也因此被称赞为“最美土家山寨”。至此,从把土家族舞蹈整体置于整体的民族区域旅游场景中来不难看出,除了自身符号的象征意义发生了变异之外,伴随着符号所外延出的部分意义也在随之发生着变迁。此时舞蹈的符号性已不仅仅是有着其对应的象征意义,也成为了民众的生存意义,更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要素参与进了社区生活的构成,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模式乃至社会稳定都产生了重大意义。
(二)被创新了的传统
民族艺术是文化实力的彰显,更是一个国家的独有标志,随着席卷而来的全球一体化浪潮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源自西方的、以“流行音乐”为主体的现代时尚体系正日益削弱着地域的个性和特征,也改变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舞蹈作为湘西土家族的代表性符号,在历史延续之中固化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族群认同,它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和意义在其文化荫庇下得到张扬,成为民间社会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它仍然由某些传统的“元素”组合而成,但当它被政府或者商家作为旅游商机中的符号加以利用的时候,这种被“被发明了的传统”毫无疑问与其原生的象征意义产生了断裂。
一方面,对于旅游的目的地也就是湘西本地人来说,舞蹈作为民族区域和土家族文化的符号,给“湘西之旅”烙上了“特色旅游的烙印”,从而使得土家族的民族认同感在无形中获得增强。从经济利益考虑,在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前提下,为了更加吸引游客的目光,土家族舞蹈被政府、商人、宣传媒体等有意的贴上了“原始”“神秘”等标签。那么,除了优美奇特的自然风光外,舞蹈作为一种“民族身份”的象征意义成为被强调的另外一部分被动的参与到了旅游发展中。而随着这种民族身份在旅游业中的优惠又促使了湘西当地居民的归属意识逐渐增强,甚至湘西的汉族在这种特定的旅游活动中也逐渐形成对“土家族”的民族认同,以期在民族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中分一杯羹。湘西是一个有着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笔者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情况——父母分别是土家族和另外一个民族成分,由于以舞蹈为典型符号的“土家族”意识在旅游过程中的有意强化,在后代填报户口选择民族时通常会选择“土家族”。
另一方面,对于作为“他者”的游客来说,以舞蹈为象征符号的湘西构建了人们对于遥远社会的美好想象。“对当代文化旅游者来说,旅游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许多游客已对过多讲究物质追求的现代生活感到厌倦,因为他们认为现代生活带来了许多虚伪、枯燥及繁重的感觉,于是他们想要通过旅游摆脱世俗的生活,到外面享受一种与现代生活不同的全新的生活,去追求近乎‘返璞归真’的东西”。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湘西州古朴自然、青山绿水如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美景,加上饱含着历史画面与人文情感且还未完全被流行文化所侵染的土家族舞蹈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湘西民族区域旅游的象征,吸引着常年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城市人逃离来到这没有浮华与喧嚣的大自然之中。
三、结语及思考
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结构体系,象征是表达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在旅游业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旅游过程中游客会尽力体验“非我文化”,并通过特殊的符号与结构体系来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的符号及其结构体系具有多样性,并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延续。土家族的舞蹈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集中体现和表达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在本文中,笔者在介绍了湘西州民族区域旅游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毛古斯”作为个案进行解析,力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去探求土家族舞蹈的象征意义,以及在旅游场景下是如何被重新建构的。随着社会发展的前进步伐,历史悠久的土家族舞蹈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而如今旅游业的兴起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将这位安详的“老人”推到了潮流的风口浪尖,或许好奇的游人们只知道看到了它就来到了土家人的家园,或许商家们只知道为了将利益最大化而不惜将它变得面目全非,而只有善良淳朴的土家人知道,它那起转俯仰、抬腿摆手间全都是祖祖辈辈血泪与智慧的凝结。笔者自小生活在湘西,亲历着土家族舞蹈所有过的落寞与辉煌,我诚然不赞同那种追求文化保护而不顾时事政策固步自封的做法,但同时也更加反对只追求经济效益的盲目旅游开发,因为如今的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再一次强调“精准扶贫”的重要性,给予了全州上下莫大的信心和鼓励。尽管面对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现在迫切要做的工作一方面是对现存不多的民族文化艺术加以保护和发展;另一方面对即将失传的民族文化艺术进行发掘与整理,尽可能地向外来游客展现出最真实、最完整、最动人的湘西。让游客陶醉于神奇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景观中,而湘西也会在游客们的“点赞”中扬起前行的风帆、展开腾飞的翅膀,争取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