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
(一)政策规范,文化立法重磅出击
“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先后在文化立法、体制改革、公共文化等多个领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和法规性文件,在文化立法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时,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的优化和整合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从监管制度来看,文化立法重磅出击。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填补了我国文化立法领域的空白,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法律的施行将结束电影产业仅靠政策规制的历史,并开启电影产业法治化监管,特别是以法律促进为基础、法律促进和政策促进共同作用的新历程。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系列法律规定,对于培育未来的文化生产者和文化消费者、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和市场空间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法律的制定和文化法规的集中修改,既顺应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放管服”在文化产业行政法规方面的具体落实。文化法律的制定和文化法规的集中修改,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从优惠政策来看,扶持力度逐渐增强。我国部分地区为支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湖南省为打造湖南的“文化航母”和“媒体旗舰”,为新兴文化产业推出“营改增”结构性减免政策红利。制定了《图书批发、零售纳税人申请抵退2013年已缴增值税操作指引》。2016年8月,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出台《临淄区扶持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规定》,建立绿色通道服务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为影视企业在注册、变更、扶持兑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的优质服务。
从简政放权来看,工作效率大幅提高。2016年,国务院发布有关简政放权法规和文件共28件。随着“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产业也因此释放出不少红利。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第二批取消15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和《关于第二批清理规范192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取消152项行政审批和192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1月、6月和12月,国务院分3批下发文件,共取消了22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其中演艺、美术和摄影等多项涉及文化艺术。还有多部“过时”的政策法规被修改和废止,多项行政性税费项目被取消。不仅如此,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使信息透明,协同共享,企业和群众的办事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重构完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构建
从文化要素市场来看,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初具规模。2016年,我国文化市场建设情况稳中有升。文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迅速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大量涌现,文化市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同时,各部门也对文化市场加强监管不松懈。首先,从行业来看,对旅游、演出、印刷和娱乐场所经营等文化领域出台专门管理条例,特别是针对时下火热的娱乐及网络直播行业,要求其明确经营主体,明晰经营范围。其次,从主体来看,制定综合监管责任清单,加强文化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等各部门执法协作,落实主体责任,增强监管实效。最后,从效果来看,进一步惩治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执法与司法相衔接,这一举措更好地规范了文化市场的发展。
2016年11月22日,财政部新设立“文化司”,将原来财政部教科文司的“文化处”与“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职能进行合并,将文化行政、产业、事业纳入一体,统一管理宣传、文化、体育、旅游等相关部门的预算和相关财政资金、资产管理工作。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208.62亿元支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年,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央财政安排11.53亿元资金支持中央文化企业发展。此次财政部专门设立文化司,有利于深入研究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使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更科学、更精准,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调动起全民的文化创造活力。
从文化产品来看,文化旅游催热文化消费。从2016年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来看,文化产业的消费环境、消费意愿、消费能力以及满意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2013—2016年复合增长率为7.7%,说明这3年我国文化消费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文化消费氛围良好。而随着文化产品种类的日益丰富以及质量的稳步提升,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将得到有效的满足,文化消费窗口将被进一步打开,迎来快速发展。在十大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支出水平方面,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活动、电影、工艺美术品和收藏品、网络文化活动、出版、游戏、文艺演出、广播电视、动漫。文化旅游表现抢眼,独占鳌头。而与2015年相比,文化娱乐活动、工艺美术品和收藏品排名有一定幅度上升,出版则有所下降。
从服务要素来看,投融资服务体系日渐完善。2016年,文化产业与金融环境的发展相关性正逐步加强。部分银行、信托、保险机构开始针对文化金融产品进行开发。2015年全年文化企业并购166起,除23起未透露并购金额,并购规模近1500亿元,同比增长50%。截至2016年11月,全国共有1192家文化企业挂牌新三板。总体上,文化金融的发展越来越深入。对于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相关单位机构给予其高度重视。2014年3月17日,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为文化金融体制机制、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了发展意见。
2016年,文化产业的众筹呈现爆发式增长,其次是IP金融以及以区块链为标志的文化金融科技。文化与金融的关联度正日益提升,金融资本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转型。
(三)动因更迭,科技助力改写产业形态
2016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紧密和深化。根据“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二级指标科研环境指数得分为70.79,与2015年相比继续提高,科研投入和技术应用都迈上了更高台阶。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不断推进,对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科技迅猛发展,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被称为“VR元年”“直播元年”的2016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达到了新高度,并助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裂变。2016年被称为“VR元年”, VR技术不断领跑文化与科技新融合新业态,尤其是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不断在各地举办的图书展、教装展、游戏展、创新创业展、手机游戏、电视节目中出现;VR技术、VR产品及VR产业的发展无不受到各类投资者、学者及媒体人的关注。VR在多领域发展空间巨大。2016年4月,淘宝推出全新购物方式“Buy+”;7月,在ChinaJoy(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新设立的Esmart智能硬件展览会中,70%参展企业为VR企业;12月,首个VR产业发展促进联盟“成都VR产业发展促进联盟”成立。随着VR技术应用日趋成熟,未来会产生一个包括实物再现、内容娱乐、设计创意、知识信息、学习教育等在内的文化产业矩阵。
网络直播成为2016年最为火爆的新兴产业之一。其打破传统产业PGC生产模式,以UGC为主导,打造了参与性强、实时互动、全民直播的开放性社交平台。直播行业迅速崛起,成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16年上半年,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据市场分析,刚刚兴起的网络直播在2016年市场规模已达15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将达600亿元。网络直播的盛行衍生出“网红经济”这一新业态。《2016年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预计2016年网红产业产值接近580亿元人民币,其中的直播产值就高达100亿元。“直播+”也逐渐成为比“互联网+”更具活力的新兴业态。“直播+旅游”“直播+教育”“直播+艺术”等新兴融合发展模式,为文化产业新业态注入新鲜血液。网络直播加速了媒介的迭代创新,提高了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水平,推动了新文化业态的融合、演绎与更迭,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人工智能成为未来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风向标。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1683.9亿元,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03.9亿元人民币,预计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将逼近2700亿元。文化产业如何与科技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创新引领、技术驱动带动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势必将成为未来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未来,类似于“贤二”机器僧的AI产品将越来越普及。
第二,新业态发展倒逼传统业态转型升级。科学技术演进及其催生的文化产业新业态,网络直播、新媒体、自媒体、网络综艺、网络大电影等一系列新事物的诞生推动促进文化产业外延不断拓展,且倒逼传统产业步入转型升级之路,以传统出版业、电视综艺表现最为突出。传统出版业在电子书、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体大融合的挑战下,开始寻求向数字化转化的新出路,传统媒体成为转型升级的“领头羊”,“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媒体纷纷涉水新媒体领域;2016年,网络综艺呈“井喷”之势,类型多元化、富有创意的节目形式使同质化问题严重的电视综艺节目受到极大冲击,电视节目主持人也纷纷加盟网络综艺,因此,湖南卫视率先推出“芒果TV”互联网视频平台实行芒果独播策略,现已实现全平台日均活跃用户超过3600万,日点击量峰值突破1.37亿;移动端以每月10%、日均新增30.3万人的增速,累计下载量达到2.1亿次。
(四)跨界互动,行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第一,“文化+”,跨界整合与融合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意元素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和植入。在创新驱动下,文化产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农业”“文化+康养”“文化+体育”“文化+制造”“文化+智慧城市”“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人工智能”等“文化+”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不断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不断向一、二、三产业和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覆盖延展,通过资源整合和跨界竞合,突破行业壁垒,创造产业空间,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也将开拓一片片新蓝海。
第二,“互联网+”思维下,跨要素整合激发跨界融合新动力。跨要素融合是文化产业的“对内融合”,就是以文化、科技、信息、创意、资本、市场、人才、品牌等为代表的产业要素,通过集聚创新形成的融合发展模式。以“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融合模式,已经在产业层面得到广泛应用。“文化+科技”在2016年成为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新常态,如故宫文创产品“每日故宫”手机应用、AR及VR技术在会展业与大型演艺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金融”在2016年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开辟了新型融资渠道,文化众筹等新型投融资渠道使金融创新极大地刺激文化消费。“文化+创意”,“创意为王”“内容为王”成为2016年文化产业界的关键词,不论是新兴的网络直播还是新媒体行业都开始进行内容沉淀,以故宫博物院为引领的博物馆业“旧瓶装新酒”,将创意融入传统文化利用新型科学技术进行传播。“文化+创意”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手段,以产业为目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实现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第三,异业合作,跨行业整合开拓新蓝海。跨行业融合是文化产业的“对外跨界”,通过行业间的功能互补和链条延伸,文化内容和创意设计向三次产业渗透,行业之间共生相辅,“隔行如隔山”的行业壁垒逐步消解。当前,“文化+旅游”“文化+特色小镇”等多种业态融合模式不断涌现。“文化+旅游”,上海迪士尼开业运营、旅游IP元年开启新发展、史上最严A级景区整治潮、旅游企业加速境外布局……2016年旅游业在供给侧不断深化结构性改革。旅游热也带动了资本的蜂拥而至,行业整合在升级,企业混改在继续。“文化+特色小镇”,2016年12月13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共同出台了《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最新的动力支持,也是继11月份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又一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磅政策。《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与小城镇联结的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从特色优势出发,充分挖掘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等,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同时,在产业结构上,将产业重点放在文化、旅游休闲、高新技术等领域,在高效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也推动了企业更好的发展。
(五)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政策导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016年6月8日,财政部联合文化部等二十部委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工作的通知》,文化部门首次作为PPP(公私合作模式)项目的工作推动部门出现在国家PPP战略实施的文件中。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投入文化领域,有助于打破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界限,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避免政府部门文化资金来源单一以及不同程度存在的使用方式落后、效率不高的问题。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的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结构型失衡。“供需错位”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从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文化产业供给结构,实现文化产业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文化经济发展新动力提供了有效路径。
从发展环境来看,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201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5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2015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1.5,比2014年增长8.4%,增幅为10年来最高。4个创新分领域21个指标中,有19个指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6个指标增速达到两位数以上,表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情况下,我国在推进动能转换、结构转型和经济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切实进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实施效果明显。2016年12月,数字创意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等产业一起,被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计划到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等相关行业的产值规模达到10万亿元级。《“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数字创意产业进行了“顶层设计”,2017年必然在“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4个方面推进整体布局、明确发展路径。数字创意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是国家规划层面引领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标志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和提高。
(六)态势强劲,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第一,文化交流与合作全面深入推进。2016年,中央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支持对外文化交流。《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是我国政府制定的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对沿边地区文化交流内容、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开放领域等作出一系列政策规定。《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颁布也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切实推动文化交流与文明传播,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了新时期的发展思路。
第二,交流机制日趋完善,品牌活动影响力骤增。文化交流机制化合作向纵深发展,我国积极履行国际公约责任,先后完成7个列入急需保护名录项目履约报告并向教科文组织提交;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并撰写《非遗公约》政府履约报告和《文化多样性公约》政府履约报告等。2016年,23国文化部长或代表受邀出席丝绸之路文化部长圆桌会议并通过了《敦煌宣言》,标志着“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已包含30余家国外主流剧院、文化机构、知名演出团体以及国内近30家主流剧院和演艺机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包括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等16个国家的20个艺术节。我国对外交流合作机制化水平正不断提高。
第三,搭建海外中国文化交流平台助力对外文化交流。用国际化语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为对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窗口和平台,成为对外文化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抓手。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多次为文化中心揭牌、奠基,见证政府文件签署、视察文化中心。
2016年,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分部——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雅典中国文化中心、金边中国文化中心、海牙中国文化中心、明斯克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揭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达到30个。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全球网络初步形成,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的文化中心数量已达11个。此外,我国还与拉脱维亚、摩洛哥、以色列等11个国家签署了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间文件。据统计,已有34个省(区、市)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部省年度对口合作计划。合作推出的各项活动既丰富了中心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为地方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平台。一系列经过统筹策划的高水准活动在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联动开展,如“庆祝建党95周年”和“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