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近年来的发展优势和成长态势越来越凸显出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价值。从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规律和再造思路上看,文化产业以要素创新驱动业态创新、以产业转型拉动消费升级、以文化之力推动实现文化正义的动力转换和生成模式,既对新兴动能成长起到“加速器”的作用,又扮演了新旧动能转换“稳定器”的角色,对经济领域重塑新动力体系具有特殊启发意义。
回顾过去,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高于国民经济增速的成长速度创新发展,从《“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数字创意产业进行了“顶层设计”,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做出更给力的注解,到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被列入五大“幸福产业”,对文化产业在拉动消费增长、促进消费升级、拉动内需方面提出更加务实的要求。从《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发布,文化资源转化进入科学发展轨道,到中国电影、广西广电网络、新华网等8家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现代文化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过去的一年,文化产业在驱动经济发展、加速产业升级、有效更新城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继续立足于“十三五”定位,立足于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方向,立足于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发展战略,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突破。一方面,“互联网+”继续深入融入文化和生活的全领域,VR、直播、网剧、弹幕等新业态继续保持“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冲击文化消费市场,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时尚,并不断创新文化产业业态布局。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数字创意产品已越来越成为群众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文化+”更加直接的融入到国民经济更广泛的领域,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消费结构,放大了文化产业的格局和境界。从创意农业到特色小镇,从文化节庆到城市品牌,从故事挖掘到创意策划,从产品的种类到品质,都体现出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的温度。在很多地区,文化旅游成为发展新引擎,特色文化产业成长为新的支柱性产业。走出“吹拉弹唱”的“小文化”,融入国民经济的“大文化”,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正成为拉动一方经济的“硬实力”。
在文化产业继往开来,科学发展的同时,不得不提的是,近十年来,文化产业学术界深入研究了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存在的困境、积累的经验,通过理论研究总结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成败得失,归纳文化产业市场建设中的经验亮点,提炼适应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需要把文化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以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加强文化产业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创意成果的孵化,通过知识转移平台、创新孵化平台、文化发展平台等搭建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与现实生产之间的桥梁,使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的建设在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学术框架,构建了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
但由于“文化产业”的概念是舶来品,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认知、学科建设和学术构架的历史并不长,因此,文化产业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相对于传统学科而言更为多元化,这对于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的整体构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同时,由于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业态,其业态快速更迭和产业交互创新等现实状况,使得文化产业行业相关统计和系统研究难以匹配产业发展的速度,文化产业各行业的年度情况、发展问题和发展特征缺少系统的研究和总结,更难以以研判性的学术理论引导实践创新。
在这一境况下,我们组织编撰了《2017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报告以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相关分类中的行业发展为聚焦重点,对过去一年该行业的发展概况、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新常态下发展趋势的研判等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站在行业发展的立面,但更立足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立足经济发展亟待寻找新动力和产业发展亟待突破天花板的现实境况,以丰富的数据、翔实的案例、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分析研判,为文化产业学术理论的建设和学科基础的重构,提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总体上而言,《2017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面对当前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环境和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如何科学地回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文化产业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文化产业各行业应当秉持怎样的发展理念,各领域的融合创新应当采取怎样的演进逻辑,进行了全面阐释,更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战略理论提出前瞻性的理论思考。这样一件有意义的理论开拓和学术探索工作,我们更希望作为一个长期工程坚持下去,通过每年一度的总结分析、问题研究、趋势研判,为文化产业提供有理有据的智力支持,使文化产业在推动产业融合、加速产城融合、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参与全球文化经济角力及实现社会包容性发展等方面提供参考借鉴,为文化产业促进形成新的动力体系,不断实验新路径、创造新模式、衍生新业态,提供示范路径。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