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2017年,着力构建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能,依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随着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速,科技助力、融合发展等趋势将进一步凸显,规范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引领文化产业在新一轮发展中大放异彩。
(一)规范化进程加速,文化立法更进一步
经历了百花齐放的探索时期,文化产业逐步成长壮大,朝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奋力迈进,在此过程中亟需规范化引领发展新格局,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的规范化、法治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
政策体系规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重磅发布吹响了文化产业的法治号角,2017年文化产业的文化法治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2017年,文化厅局长会议部署了文化工作重点任务,其中之一是全力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着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制定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2017年将进一步完善文化各领域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产业升级、区域布局、市场主体建设、文化消费、社会参与、对外贸易6大方面有望成为政策规范的重点领域,未来,具有专业性、指向性的文化政策将进一步出台。
统计标准规范化。完善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有利于及时检测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中国现行的文化产业统计标准为2012年发布实行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其中,多数基于技术创新和互联网变革的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因其归属争议颇多、各地标准不一,均未在统计范围之列,这一问题成为了产业统计的盲点。随着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产业调整时期,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统计标准的补充修订完善势在必行,网络直播、数字创意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将成为统计标准的重点调整目标。
学科建设规范化。作为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完善,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制等方面仍处于相对较为混乱的局面。随着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未来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将在稳中求变,不断探索创新,抓住机遇,为文化产业专业的一级学科创建奋力出击,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
(二)水火交融,文化产业投融资冷热并存
2017年,文化厅局长会议部署的文化工作重点任务中提到要切实发挥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的引导促进作用,继续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在释放活力的同时又理性降温,可谓水火交融。
热潮持续,资本流动活跃。2016年1月12日,万达集团宣布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约230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这成为当时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一桩文化并购。由此可见,2015年掀起的文化产业并购热潮在经历了2016年的活跃发展后,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并购热有望持续,行业资源将更多地向万达、东方明珠、光线、华谊等文化上市企业集聚。阿里、百度、腾讯的“BAT”资本将向文化产业持续渗透,形成一批产业链长、产业布局深,具有寡头特征的文化企业。此外,国际资本流动仍将活跃,更多的中国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开展国际合作。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降温,带来行业洗牌。文化产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经过持续多年的火热,将于2017年降温,一大批私募机构将因为投资绩效的问题离开市场,整个行业将进行洗牌。
文化资产证券化的现象将进一步扩散。在明星资产证券化之后,以IP为代表的文化作品、文化项目,以及以编剧为主的产业链上游从业者也步入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三)深度跨界融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毋庸置疑,融合发展是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的显著特征,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趋势将进一步凸显并进入深度融合阶段。“互联网+”“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欣欣向荣。
融合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跨界联姻、深度融合,将由浅层次的技术借鉴、生产合作、媒介交叉转向深层次的融合发展。2017年文化产业的融合将是多元融合、深度融合,以跨行业为特征的横向融合与以跨要素为特征的纵向融合共同发力,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变革,其中,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通过强化文化、创意的引领作用,将不断促进消费和实体经济回暖,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7年,融合发展要打破行政分割,努力形成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的开放促进体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文化+”工程,加速文化产业与金融、旅游、教育、体育、信息、建筑、农业、服装、餐饮以及其他服务业乃至相关的制造业等融合,从而衍生新业态,拉长产业链,促进相关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既要保持文化本性,又要释放文化活力。
(四)智能科技引领,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2017年,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趋势更加突出。以VR、AR技术、虚拟增强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尖端科技发展不断为文化产业产业注入活力,促使文化产业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2017年,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将人工智能列入其中。根据艾瑞咨询预计,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190亿元,年复合增速约19.7%;同期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91亿元,年复合增速超50%。要深刻把握文化产业面临的新机遇、新要求,以科学技术为纽带,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活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深度融合,新兴业态发展势如破竹、态势强劲。未来基于技术革新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将成为产业常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数字创意产业整理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动漫、游戏、在线教育、创意设计、VR领域等数字创意产业的核心领域将成为下一个风口。文化与科技的交互融合将是推动2017年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的有力法宝。
(五)重量更重质,对外文化贸易走心入脑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也逐步增强,国际影响力日渐扩大。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话语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在重量的同时更重质,将为讲好中国故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多元文化交流渠道将进一步形成。随着政府间文化交流、社会和民间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的不断推进,2017年对外文化贸易将伴随着多元平台的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此外,新渠道、新平台的建设将大力推动中国文化网等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在此过程中,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不断探索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新模式。
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随着官方及民间等各种渠道的文化贸易往来,文化贸易将逐步加大出口力度,将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进一步传播。“欢乐春节”“汉学家翻译家”等品牌活动建设在2017年将持续发挥影响力,通过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交流项目,不断提升质量和效益,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