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逐梦黄渤两岸
——大连对外开放30年回顾
本文由赵立成执笔。
历史的时针旋转到20世纪80年代的第四个春天,地球的运转定格在东北亚黄渤两海相交的大连。时空相遇如同天地之合、阴阳相切,物理裂变和化学反应同时聚核,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旷世空前的对外开放浪潮,孕化出一代经济腾飞、社会越迁的人间奇迹。
一、历史演进:先声夺人,一路高歌,在不同时期谱写出属于那个瞬间的华彩乐章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进入了重要的历史转折期。我们党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两翼的发展模式。在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经验后,邓小平同志建议中央进一步扩大开放。1984年5月,国务院决定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由于大自然的恩赐和时代的眷顾,大连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历史机遇,赢得了对外开放的先机,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的第一锹土开始,大连人民劈波斩浪,开始了30年逐步开放、不断升级的历史征程。
1.探索示范阶段(1984—1991年)
这一阶段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开发建设为主要特征,其主要作用是为对外开放先导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探索道路,提供经验,为全市对外开放、建设沿海开放城市发挥示范作用。
1984年9月25日,国务院下发文件,正式批准设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文件指出“大连是东北三省的主要港口城市,从充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出发,也考虑到我们利用日本资金和技术的需要,以及通过‘大陆桥’对苏联、东欧发展转口贸易的需要,大连市在某些政策上可以更开放些”。同年10月15日,大连开发区正式破土动工。七年间,大连开发区一直领跑全国,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各开发区之首,成为当时的神州第一开发区。
大连开发区极大推动了大连市及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开发区设立在大连市金州区,但实际无论是从国家战略布局上,还是从带动影响作用上,大连开发区已经是东北地区的开发区。因此,开发区的主要路街都是以东北地区各主要城市命名。开发区的设立,使东北地区的大批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纷纷落户或设立开放窗口,引领东北地区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开发区的影响和带动下,大连市的对外开放度明显提升,外向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91年,大连市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商品总值达16.5亿美元。
2.拓展聚核阶段(1991—2002年)
为进一步发挥对外开放的牵引带动作用,国家在总结经济特区、开发区发展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相继设立各类产业功能区,扩大对外开放范围,聚核开放先导区的对外开放功能。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大连市对外开放区域由开发区向东拓展,先后建立了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四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先导区紧密相连。特别是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设立使大连口岸和开发区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与开发区三区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国家批准设立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至此,大连有五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先导区,在东北一枝独秀。
五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先导区的设立,标志着大连的对外开放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对外开放区域从开发区拓展到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和高新区。四个区域沿开发区向东拓展,高新区从西安路向西拓展,以主城区为依托形成了双向开发开放的基本格局。二是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由主要吸引外资,推动加工业发展,拓展到保税物流、旅游度假、高新技术产业等诸多领域。三是示范带动作用开始显现。五个先导区的聚核发展,特别是保税区的设立,使大连口岸及大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对东北地区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3.提升辐射阶段(2003—2013年)
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国家相继推出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开发战略。全国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格局再次把大连推到风口浪尖。
正是由于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基于大连多年开放业已形成的基础和优势,2003年10月,国家发布《关于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2005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五点一线”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实施了以大连为核心,以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花园口经济区等为重点的沿海开发开放战略。2007年9月,国家发布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确立大连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产业集聚区,并明确大连为区域性核心城市。国家两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使大连对外开放水平和城市地位作用明显提升。
二、区域带动:国家、省、市三级开发区协同推进,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等功能互动,推动大连走向全域开放
大连是国家实施区域开发战略的重点、忠实实践者和直接受益者。30年发展实践中,大连按照国家总体战略部局,重点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引领示范作用,带动省、市级开发区协同发展,推动全市全面走向国际市场,走出一条既符合国家总体要求,又具有大连特色的开放发展道路。2013年,各开放先导区(含长兴岛、花园口区和原金州区部分)实际利用外资999.06亿美元,完成外贸出口总额208.8亿美元,实现GDP2414.9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3%、56%和31%。
1.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旗帜,在大连市对外开放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30年的发展中,开发区呈现以下功能作用。
一是高速增长,领跑大连。开发区在利用外资、发展国际贸易、固定资产投资、GDP、财政收入、劳动就业等方面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大连经济发展新引擎。二是体量最大,支撑大连。2013年金州新区(以开发区为主,包括金石滩和出口加工区)GDP达1603.19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1%。三是产业先进,优化大连。开发区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功能区,多年来引进大批先进技术和企业,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内部结构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已形成优势明显的石化、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和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企业,促进了大连支柱产业确立和产业结构优化。四是功能完善,拓展大连。开发区逐步走上了一条由产业功能区向新城区转变升级的发展道路,这也给全国的开发区提供了借鉴。开发区最早由金州区马桥子起步,逐步拓展,经历三次大的区划调整,开发面积扩展到1039.8平方公里。产业和人口快速集聚,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包括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在内的金州新区已经成为一个辖区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接近100万人的现代化新城区。
2.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大连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3月,是国家批准设立的以研发孵化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功能区。高新区从西安路起步,逐步向西拓展,1997年建立七贤岭产业基地,并开始建设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2008年,市政府将凌水、龙王塘两个街道和英歌石奶牛场划归高新区托管,使高新区的行政托管区域达到151.3平方公里。高新区成立20多年来,坚持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宗旨,以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为特点,成为全国第一家特色型产业园区。2012年,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收入突破千亿元,2013年,高新区完成GDP285亿元。目前,高新区已形成以软件开发、动漫游戏、工业设计、网络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形态,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服务外包向高端化发展,成为大连市产业层级最高、人才优势最大、资源环境最好的先导区。
3.大连保税区
大连保税区成立于1992年5月,依托大窑湾港区、大连开发区和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及全球市场,建设以保税物流为主的政策和产业功能区。20多年来,特别是国家确立大连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以来,保税区进入了功能地位快速提升、产业发展快速集聚的发展期。为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保税区在实施港区一体化、建立保税物流园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设立自由港区。2006年8月,国家正式批复大连设立大窑湾保税港区,确定保税区具有港口、物流、加工和展示四大功能,可以开发港口作业、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示范等业务,使保税区的开放政策功能和物流服务功能明显提升,构建起依托东北经济区,面向东北亚及国际市场,以集装箱、石油化工、矿石、粮食、汽车为主要货种,海陆空铁管一体化发展、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体系。2013年,保税区实现GDP355.99亿元。保税区已经成为东北开放度最高、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先导区。
4.大连出口加工区
2000年4月,国家批准大连设立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2.95平方公里,主要承担出口加工和开展加工贸易。出口加工区依托大连口岸,面向国际市场,重点发展“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业,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4亿元。
5.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
大连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金石滩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大连市抢抓机遇,于1988年获得国家批准设立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度假区成立以来,不断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业开发成效显著,成为国家5A级景区,成为东北旅游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龙头。2013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2亿元。
6.其他开放先导区
在推进国家级开放先导区建设的同时,为了促进全市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开放,辽宁省和大连市相继设立若干省、市级开发区,在全市形成了沿海、沿线“V”字形开发开放格局。2005年,辽宁省确定沿海“五点一线”开发战略,并逐步将省、市级开发区统一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建设体系中。目前大连市共有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和支持区域19个,规划面积3164平方公里。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是“五点一线”的战略重点,经过近10年建设和发展,已形成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未来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和大连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上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外,大连设立了花园区口经济区、普湾新区、生态科技城、旅顺绿色经济区等。2014年,旅顺开发区也上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至此,大连设有7个国家级开放先导区、19个省级重点开发区。这些国家级、省级重点开发开放区域带动和支撑全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步入新境界。
大连地理位置优越(金州新区档案局提供)
三、“五外”共振:外资、外贸、外经、外展、外事五轮驱动,聚核开放能量,发挥整体优势,全面提升大连对外开放水平
大连市在30年对外开放实践中,以引进外资为核心,以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为重点,以加强国际交往、发展国际展会为辅助,探索出“五轮驱动”模式,推动对外开放进入新领域和快车道。
1.利用外资
大连市一直把引进外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对外开放首要任务,制定系列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招商引资。30年来,大连市实际利用外资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图1)。
图1 利用外资规模及增速
一是引进外资快速增长。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61.5亿美元,2013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36亿美元,是1984年的71倍,年复合增长15.8%。二是外资质量逐步提升。开放初期,大连吸引资金主要以日韩为主,后逐步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东南亚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连开始进入欧美市场,引进大批欧美先进企业。现已形成以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为主,欧美及东南亚均衡发展的格局。开发区设立之初,有相当一批“三来一补”项目,有些项目是劳动密集型甚至是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随着开放的深入和领域拓展,外商企业逐步向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在保税区和高新区引进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业务领域涉及金融、现代物流、软件及信息服务、科研开发、总部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使大连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层级明显提升。三是外资企业功能作用日益提高。2013年年底,全市有外商投资运营企业4600家,外商投资企业实现GDP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涉外企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30%左右。
2.国际贸易
大连市在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中,充分发挥地缘和口岸优势,始终把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国际贸易作为重点,提升经济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一是进出口总额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图2),2013年,大连市进出口总额完成688.23亿美元,是1984年的300多倍,年复合增长21.7%;其中进口总额313.85亿美元,出口总额367.51亿美元。经济外向度达到55.6%。二是进出口商品质量明显提升,出口商品逐步由主要为资源性商品、初加工产品、加工贸易,转向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进口贸易中,高科技产品、高端装备、系统软件、文化产品等比重逐步上升。三是发挥带动和窗口作用,促进周边地区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为促进东北对外开放,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2 外贸进出口总额规模及增速
3.对外经济合作
大连市在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同时,积极推动走出去,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中心,寻找和拓展更有利的发展空间。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型投资企业,充分利用境外科技、智力资源,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大力开拓国际承包工程市场。鼓励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主动与有实力的国内外著名承包商组成联合体,共同承包境外大中型工程项目。积极争取承建国家援外项目,大力承揽援外工程项目。广泛开展劳务合作,重点推进计算机应用人员、护士、技师、研修生、海员等高素质劳务输出。2013年,全市核准境外投资项目98个,中方投资额24.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9.78亿元,国际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1.91亿美元。
4.国际会展
大连市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国际会展业发展,使会展业成为大连重要产业,极大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影响力。近几年,大连每年举办各类展会近百场,其中大部分为国际展会。比较有影响的有“大连国际服装节”、“大连啤酒节”、“大连国际商品交易会”、“大连国际汽车展”、“大连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等。2013年,全市举办各类展会92个,其中来自境外的参展企业1900多家、参展商近万人次、参观4万余人。大连获得“第十届中国会展之星年度大奖”、“中国十佳会展城市奖”和“2013年中国十大影响力会展城市奖”。
5.外事侨务
大连市不断强化外事与侨务工作,广泛开展各种国际交往与合作,使外事侨务工作成为推动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30年来,大连市先后与18个国家的34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城市,交流与合作涉及地方政府、议会、经贸、科技、文教、体育、城建、环保、旅游等领域。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民间友好组织保持着经常性的交往。市外侨办先后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社团建立了经常性的交往。积极做好以侨引资、引智工作。配合国家外交部署,邀请外国党宾、国宾、前政要、使节等来连访问。先后接待了俄罗斯、朝鲜、香港特区等重要团组,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同各国(地区)的友好关系和经贸合作,提高了国际知名度。
四、改革创新:开放改革两翼互动,推动大连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
1984年10月,党中央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对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全面部署。在城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中,大连以其沿海开放城市的基础优势,成为首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被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制定并出台了《大连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开始了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包括政府职能转换、建立完善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宏观管理体制在内的全面改革。党的十四大后,大连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进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市场体制建设等重大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市委成立了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建了六个专业组,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在更深层次展开。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换
大连市在推进改革开放那天起,就把转换政府职能作为改革重点,按照建设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和有限政府的要求,全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不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下放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为落实国务院“扩权十条”规定,大连市在2001年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2005年,对39件地方性法规、253件市政府规章进行全面核查。2007年,出台《关于公布第十一批取消、调整和继续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大连市政府取消、下放、归并的行政审批事项1310多项,削减率达90%以上。二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为确立企业主体地位,1996年,大连市撤销机械、纺织、冶金、化工、建材等企业主管部门。2002年完成市、县(市区)乡政府机构改革。2005年,对涉及18个部门的13项职能交叉问题进行调整。三是加大政府服务功能建设,探索建设服务大厅,实施“一站式”服务,开展软环境年、服务年建设活动,在大连口岸实施“大通关”工程,成立市政府行政投诉中心,使政府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2.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不断强化市场机制作用
大连市在改革开放中,充分借鉴国际经验,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胆探索市场化改革之路,特别是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之后,大连市的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大连市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健全,市场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基本得以实现。
一是市场体系比较健全,要素市场不断发育成熟。全市大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各类商品市场遍布城乡,形成了综专结合、城乡一体的商品市场体系。目前全市建有较大规模的机电市场、汽车交易市场、建材市场、服装市场、房地产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等110多个,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市场快速发展。1986年,建立了全市短期资金拆借市场;1988年,成立市外汇调剂中心;1992年,成立证券交易中心。1994年,市外汇调剂中心与上海总中心联网。1993年起,全面启动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建设,每年举办若干次人才交流会,连续13年举办国家级的海外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周,吸引大批国内外人才交流、集散,使大连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人才配置中心。二是市场载体形式不断创新。随着市场化、网络化、智慧化程度提升,市场体系建设也逐步向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线下市场与线上市场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受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影响,大批网上交易平台纷纷涌现。目前全市已建有各类电子交易平台210多家,网上交易规模突破1600多亿元。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东北亚现货商品交易所、再生资源商品交易所等大型电子商务正式运营。三是市场功能不断增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在各类交易市场建设中普遍都设有展示、交易、结算和物流配送等多种功能,一些区域性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商品价格的发现中心、生产要素的配置中心,成为调节供求,引导生产消费的晴雨表和风向标,96%以上的商品由市场决定供求、价格。目前大连正发挥已有优势,围绕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推进区域发展一体化等方面再做深入探索。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大连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很大,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区域。1984年以来,大连市紧紧围绕搞活企业,特别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力推进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及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先后实施了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和企业拍卖,推动国有经济在一般竞争领域的有效退出,全面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产权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内部大刀阔斧地进行干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极大调动了广大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2003年,全市中小企业改制基本完成;2007年,市属国有大型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形成了符合《公司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4.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市场化改革经验,大连市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市场化改革,在保证国家基本职能,保证和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围绕降低公共服务建设、运营和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在燃气、水务、公交等领域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营权改革。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实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实行聘任制、合同制,使经营效益与职工劳动贡献相联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不断推进改革,大多数市属或部门所属的科研院所都改造成科研型企业。2002年,大连市属14家科研院所实施改制;2004年,市属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工作基本完成。2005年,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革基本完成。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也大胆探索市场化、企业化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教育、建医疗机构、发展文化产业。大连市是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在建立多险种、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5.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和壮大新的市场经济新主体
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使民营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一是政府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大连市于1992年起,先后两次专门出台政策,从税收、土地、注册、资金等方面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二是推动集体企业、国有中小企业产权转让,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通过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民营企业提供进入市场、集聚资本、扩大规模的机会,使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有限资本进入,以承担债务、安排职工就业、一次买断优惠等形式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三是发挥国有大型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带动作用。围绕中外大型企业非主营业务外包,形成一批配套加工和服务外包企业,为民营企业发展开辟了新渠道。
五、经济腾飞:30年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13年大连人均GDP突破1.8万美元
30年来,历届大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入研究和科学制定推动大连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提出和实施口岸经济、外向牵动、科教兴市、富市惠民等发展战略,全力推动大连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着力促进产业的国际化和高级化,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和明显优势的经济发展道路。2013年,大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0.8亿元,人均GDP达18140美元,按人均GDP计算,大连市的富裕程度比国际通行的富裕国家和地区的最低标准(11900美元)高出6000多美元,比全国人均GDP高出1万多美元。
1.经济总量及增长
1984—2013年,是大连市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1984年,大连市GDP为64.9亿元,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大连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650亿元,总量增长117倍,年复合增长17.8%(图3)。可以说,这30年的发展速度空前,可称之为大连增长奇迹。
图3 经济总量规模及增速
2.产业结构及变迁
在推动大连经济高速增长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稳定农业、强化工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政策,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是优化各产业内部结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大连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明显提升。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二、三产业呈现较快增长。2000年,大连市三次产业的结构达到9.5∶46.5∶44;2010年为6.7∶51.3∶42;2013年为6.2∶50.9∶42.9。二是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在工业内部,支柱产业作用越发明显,逐步形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造船和电子信息四大产业,四大产业规模占全市工业总规模的60%以上。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61.4亿元,占全市GDP的26%。服务业内部,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大连服务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2013年,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全市各类金融企业达639家,金融资产达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超过9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超过776亿元。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绿色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成为大连农业的特色优势。三是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通过企业间并购重组,组建企业集团等方式,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流动,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战略升级。
3.经济质量与效益
市委、市政府及广大企业始终把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产销率和市场占有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水平等作为重要指标加以考核,推动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13年年末,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20个,辽宁省名牌产品134个,辽宁省省长质量奖企业4家,累计中国驰名商标79个。大连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1984年,大连市地方财政收入不足5亿元,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收入达到85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9.4%。
4.居民收入与生活质量
这30年是大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历史时期。2013年,大连市户籍人口达591.4万人,比1984年净增110万人,常住人口达690万人。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比富裕国家和地区最低标准高出6000多美元,比全国人均GDP高出1万多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238元,比1984年增长50多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717元,城乡收入之比为1.71∶1。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6%。
六、城市功能:比照国际标准全面规划建设经营城市,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城市功能、形象、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自被确立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大连市城市性质、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及城市发展战略做出系统理论思考和持续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战略构想。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比照世界先进城市标准,对城市进行全面科学规划和大规模开发建设,使大连进入城市建设投入最大、城市功能提升最快、城市形象和影响力最明显的时期。经多年发展建设,一座极具现代化、国际化气派的区域中心城市矗立在黄渤海之滨。
1.城市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1984年以来,大连市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跨越,形成了海、陆、空、铁、管五种运输方式齐全,地面、地下、水上、空中立体协同的现代化、集成化、国际化运输体系,大连真正成为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及东北亚地区的交通枢纽。1984年,国家确定大连为全国四大“深水中转枢纽港”之一,大连港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国际大港的发展战略。30年来,大连市持续大规模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使港口空间布局、功能结构、实现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以大窑湾港为核心,以长兴岛港区、旅顺港区和庄河港区、皮口港区为两翼的港口布局,建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1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96个,吞吐能力达到5亿吨,在集装箱、石化、矿石、粮食、汽车等方面形成了全球领先的深水化、大型化和专业化码头,超30万吨矿石、50万吨油品、1000万TEU的大型船舶都已停靠码头作业。大连港已经跻身全球港口20强。空港建设步伐逐年加快,机场功能快速提升。1984年以来,先后经过四次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机场服务功能显著提升。2013年,开通国内外航线163条,其中国际和地区航线22条。大连周水子机场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门户枢纽机场。铁路、轻轨及地铁建设成效显著。大连火车站经过改造功能明显提升,大连北站(高铁站)于2013年投入运营,大连站到金石滩、九里的轻轨线已经运营10年,大连至旅顺开发区段已试运营,大连至普湾新区段两年内可投入运营。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由数字大连走向智慧大连。大连已建成以裸光纤为主的覆盖市区两级所有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电子政务网络,形成了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库。在社会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790G,光纤宽带用户达到52万,家庭10M宽带用户达到31万,布设7.5万个无线接入点设备,建成2000多个无线热点区域,建设了中山区和金州新区两个“无线城市”先行示范区,3G信号已经覆盖全市,成功开通TD-LTE4G试验网络,完成64万户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
2.能源保障体系和城市环境建设
1984年以来,大连地区建设大连华能、大连热电、庄河电厂、红沿河核电等一批发电厂。2013年,煤气供应总量达到2.6亿立方米。为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实施了引碧流河、英那河、大洋河及大火房水库入连工程,城市供水能力明显提升。
城市环境改造是大连30年建设的一大亮点。为了更好地发挥天生丽质的城市品质,改善投资和居住环境,多年来全市大规模地实施草地工程、路灯改造工程、植大树工程、垃圾污水空气治理工程,建设一批城市公园、休闲广场。由于持续实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系列工程,大连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3年,大连空气质量指数(AQI)二级以上天数290天,城市功能区噪声总达标率为89.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45.2%。
3.“三大中心”建设
在大连城市功能体系中,“三大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成为集中体现。特别是国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之后,大连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近10年,大连市在前20年城市功能建设基础上,全力推进“三大中心建设”,使“三大中心”成为大连市的核心功能,成为大连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发展,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依托。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基本形成。港口功能明显提升,国际化、专业化、深水化的港口功能体系基本形成,大连港基础设施建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大连港开辟活动航线108条,其中外贸航线84条,覆盖全球160多个港口。在东北腹地建设内陆港8个,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每周超过50班,海铁联运量居全国第一。2013年,全市沿海港口吞吐量完成4.07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001.5万TEU,空港货邮吞吐量达13.8万吨。
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构建起以大连为中心,覆盖东北地区、联结东北亚地区的物流节点体系;各类物流通道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烟连轮渡畅通便捷;物流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迅速提升,物联网、移动互联、物流专业云平台广泛应用;现代仓储、物流分拨配送、流通加工、国际中转等物流功能和物流金融、代理采购等衍生功能不断增强;在集装箱、矿石、油品、粮食、汽车、机电产品、农副产品等方面形成明显的专业物流优势。目前大连有各类物流企业4500多家,全市实现物流业务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到776亿元。
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进展迅猛。大连市是全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试点城市,1984年,大连开始设立外资银行代表处;1991年,国家批准大连设立营业性外资机构;2001年,大连成为我国加入WTO后首批金融开放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对外开放推动和经济快速增长需求拉动,使大连市的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及其他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各类金融机构639家,各类金融服务机构391家。2013年,全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953.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0181.5亿元,保险费收入176亿元,证券成交额13915.6亿元,期货成交额47.2亿元。
4.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
大连市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在全国率先提出经营城市的理念,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城市形象与品牌建设,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高。一是突出城市自然环境品牌,着力打造美丽大连。围绕三面环海、群峦叠翠、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优势,在城市美化、绿化、亮化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工程,把城市建在花园里,城市环境赢得国内外一致赞许,成为大连最亮丽的一张名片。大连先后获得联合国环境全球500家和人居环境奖,被联合国确定为亚太地区人居示范城市和环境治理先导城市。二是打造大连国际化品牌,着力建设开放大连。通过建立开放先导区、结成国际友好城市、开通国际航线和引进国外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举办各种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大连商品交易会等国际会议,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城市国际化色彩越来越浓,在全球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三是营造大连浪漫品牌,着力打造时尚大连。通过举办服装节、马拉松赛、啤酒节、烟花爆竹节和发展女骑警、足球队、时装模特队以及建设特色广场、景区等多种形式营造浪漫氛围,向全国推出了大连浪漫旅游系列产品,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43个浪漫之都系列产品,成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此外,大连在创新大连、品质大连、幸福大连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赢得了荣誉和认可。
5.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大连市在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和适时推进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国外的人才、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大对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各项投入,把大连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2013年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1万,其中两院院士25名、国家突出贡献杰出青年16人。2012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1114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9件,超过国家“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二倍。2013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85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二是教育培训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学历教育学校896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30所,中等职业教育25所(千人以上)。社会化教育培训机构1026家。2013年,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7.6万人,博士毕业生1026人,硕士毕业生1.12万人,本专科毕业生6.4万人。三是医疗卫生事业成效显著。全市在推进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社区医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大胆探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医疗卫生的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2012年年底,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5.87张,比1984年增加2.48张;病死率由1984年的2.2%下降到2012年的0.99%。四是文化建设日益加强。全市不断加大文化领域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七、启示与展望:30年改革开放成就辉煌,自我觉醒和路径改变可能比发展本身更有价值。过去高速增长,奠定基础;未来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大连实践。通过系统总结和深度挖掘找出经验教训,发现把握规律,明确发展方向,比回顾成就更有历史价值。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深度推进转型的历史关口,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对过去30年进行理性思考,有如下几点启示: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大连改革开放30年,就是一个敢想敢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30年间,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沿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目标,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改革开放将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展开,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敢为人先,大胆实践,以新思想、新方略、新举措赢得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新时期的新跨越。
2.顺应时代发展,牢牢把握历史方位
大连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顺势而为,迎潮而立。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经济全球化、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的世界经济大趋势,紧紧把握中国全面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大格局,为发展做出科学定位,指出了方向和战略重点,从而进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依然会发生重大变化。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与第三次产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新世纪,在中国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大连更要登高望远,找准历史方位,赢得新一轮发展新优势。
3.继续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引领战略
大连3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大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和最大优势。对外开放不但促进了经济增长、产业发展,而且给社会建设、人民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国一定会以更加开放的态势走向未来,在新的世界经济大循环中确立大国地位,发挥大国作用。大连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坚持开放引领战略,保持对外开放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4.着力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与功能作用
过去30年,对外开放的主要作用是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在未来发展中,要按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提升对外开放的功能作用。把对外开放的重心由过去的主要拉动经济增长,转移到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进步上。
5.在开放中突出培育大连特色优势
在30年的对外开放中,大连市围绕区位、产业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打造开放特色,在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在对日软件和服务外包和建立保税港区、创办国际展会等方面形成了品牌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大连要继续坚持突出个性优势,在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发展大宗商品跨境电子商务、软件外包和动漫游戏产业等领域继续做出特色,为全国深入推进开放做出有益探索。
大连以其地造天成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镶嵌于黄渤两海之间,是大自然赐予大连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瑰宝。但大连这一天然品质被埋藏封存了几千年。改革开放30多年,藩篱打破,能量迸发,实现小康,但遗憾和困惑也始终伴随。未来在中国实现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管理方式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必将步入经济发达、政治昌明、社会公平、环境优良、人民幸福的和谐发展状态。而在这一具有改变和决定意义的历史进程中,大连仍将会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一路向前,以新理念、新动力、新模式、新境界引领发展,谱写出中国梦的大连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