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大连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回顾开发区早期的劳动人事工作

于水章

于水章:曾任大连开发区劳动人事局局长。

我是1991年年末由中共大连市委任命为大连开发区劳动人事局局长的,是建区后第二任劳动人事局局长。退休之后,到开发区老干部活动中心是业余生活中最让我开心的事情。尽管每周只有两次,而且我要从大连市内坐车赶过来,但这里的老朋友和活动氛围仍深深吸引着我。毕竟,这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众所周知,劳动人事局在企业用工、公务员管理、工资审批、机构编制等方面拥有很大权力。在工作实践中,我感觉越是权力集中的部门越要有相应的制度和严格的纪律,这是做到清正廉洁的根本保证,只有牢记这一点,才能保持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基于这种想法,就任之初我就提出制定劳动人事局《廉政建设规定》,从局长室到各处室,按统一规格、统一内容,将廉政规定张榜上墙,接受监督。具体内容是“一要,二公开,三不准”,即要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公开政策规定,公开办事程序,不准为个人谋取私利,不准为亲朋好友谋取私利,不准为本部门谋取私利。与此同时,我又提出劳动人事局在全区率先实行“挂牌上岗”服务制度,并公布廉政监督投诉电话,由局里统一印制胸卡,胸卡上印有姓名、职务、部门、编号和本人照片,要求从局长到办事员工作期间必须佩戴。我们这样做很受基层特别是企业欢迎,一些企业的人事部门反映说,一进劳人局就有一种新鲜感、规范感、亲切感,要找谁办事一目了然。现在回忆起来仍感觉那时挂牌上岗很有意义。

如此公开透明的工作作风,使廉政监督在那些年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1992年春节前,某单位送给调配处每个人200元的鞭炮换购券,被处里如数退回;同年,某单位送给工资处每人一块手表和一条领带,都全部被返回。在我当年的记事本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些数字:仲裁处×××退还现金1000元,×××退还现金800元,××退还现金600元……劳人局实施的两项涉及廉政方面的举措得到党委和管委会领导的支持和肯定,也收到较好效果。在我任职期间,这些措施成为推动全局工作和提升干部精神面貌的原动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991年,开发区的社会总产值只有31.6亿元,财政收入3.3亿元。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入区工作,成为当时劳动人事局的工作重点。为了加大劳动人事工作改革力度,必须转变观念,切实简政放权,让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顺利入区。

当时我认为放权与引才要注意两点:一是把本来属于企事业的权力归还原主,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全力做好职责范围以内的工作。为此,我在1992年年末亲自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扩大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自主权的意见》,开发区管委会在11月30日以正式文件转发全区企事业单位(大开管发[1992]63号)。该《意见》共32条,其中分量较重的是“还权”于企事业单位,其次是就引入本区急缺特殊人才等在政策上有新突破。比如,开发区的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行决定招工条件、数量、时间、方式;职工在开发区内可以流动,不受用工制度和原身份限制;鼓励事业单位依法创收,在保证不增加财政补助前提下,人员编制可适当放宽;对开发区急需的特殊人才,因原单位不放而辞职或被除名的也可以接收,且工龄连续计算,工资和技术职务重新给予确定……这些政策虽然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对迫切需要人才,加快经济发展的开发区起到了关键作用。1992—1995年四年时间,仅从劳人局为开发区聚集劳动力和调配、招聘各类人员就达6万人之多,不仅数量空前,同时没有发生一起借职权之便违规违纪事件。

对于引进急需人才,有一件我印象很深的事儿。瓦房店市某学校的校长,在管理和教学方面成绩斐然。开发区当时刚刚按照高标准建起了第一中学,是大连市和辽宁省的重点中学,急缺这样的校长人选,而原单位就是不放。管委会领导亲自与瓦房店市领导沟通未果。我们依据《意见》里的相关规定,最终将其引入开发区任第一中学校长,工龄连续计算,一切待遇不变甚至优于原单位,随后又解决了其家属、子女迁入开发区的问题。所有这些,不仅解除了这位校长的后顾之忧,还解决了我们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随后的几年里,第一中学在他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有了质的飞跃,考入国家重点大学的人数有了新的突破。

在党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全力支持下,从1992年开始,劳动人事局除了加大引进各类专业人才的力度,还实行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资金带人”招工办法,每人带资金1万元,先后为开发区引进2000余名高素质劳动力,并且带来资金2000余万元。1993年,主要用这部分资金建起了开发区培训中心和培训大厦,及时地解决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各种专业人才的培训和部分人员的食宿问题。据了解,当年这2000余名高素质劳动力,如今都已成为各单位的中坚力量。有的升任企业的课长或部长,有的出国研修,还有的通过自身努力在媒体当了记者……同时,这2000余名劳动力进入大连开发区工作,也为腹地减轻了就业压力,实为互利双赢。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多年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指导思想:要用共产党人敏锐的政治嗅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本职,善于思考,敢为人先,勇于实践。

如今的大连开发区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这里不仅产业集聚,环境优美,而且功能完善,人才辈出。作为当年曾经奋战于此的一员,衷心希望大连开发区继续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发展中飞腾跨越、勇站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