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涉外工作一线的那些年……
于涛:曾任大连市外经贸局副局长,现任大连市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1980年7月,我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一毕业就赶上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潮,至今在大连涉外一线连续工作了30多年,我亲历了大连这座城市对外开放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有坎坷,有坦途,有艰辛更有喜悦。是大连对外开放给了我发展的机会,也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使我从一名普通的翻译成长为大连市的正局级干部。每当忆起涉外工作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如昨,心情还是难以平静。
15年的职业翻译生涯
毕业时,我被分配到大连市外事办公室旅游处担任翻译工作,那时翻译既是导游,又是接待员。时逢大连刚刚开放,外国客人大都从旅游渠道入境,政府一律视其为外宾,给予高规格接待。由于翻译少,我报到15天就开始接任务,陪同客人游览大连,上班不到六个月就给市长当翻译。因为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日本来大连考察的团组较多。来访的重要团组,市领导几乎都要出面会见、宴请,翻译既要安排日程,又要全程导游,还要为市领导做翻译,十分辛苦。
1982年,一个日本县知事率大型友好访华团访问我市,在大连体育场举办体育友谊赛,在当时,这属于一次重大的涉外活动。市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活动,市长的讲话稿都仔细进行斟酌,反复修改,直到开幕前五分钟才给我,我连中文都没看完一遍,开幕式就开始了。我在万众瞩目下,在中日双方领导人面前,只能壮着胆儿即席发挥,第一次不情愿地将一段中国式表达“擅自删掉”未翻。由于应变灵活,翻译自然、精准及流畅,现场气氛热烈,观众掌声雷动。领导和同志们以及日本友人都鼓励我说:翻得好。通过类似这样活动的锤炼,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涉外活动中无论领导的讲话稿写得多么精彩,如果得不到准确的翻译,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1986年,日本日中东北开发协会会长访问大连。因为是贵宾,市领导全程予以陪同,会见宴请一场接一场,我连续担任翻译三天。客人离连前的晚上,市领导到酒店话别时已是晚上9点半了,由于超负荷工作,我竟然在翻译的过程中睡着了。领导和外宾见我任劳任怨,周到热情,连续奋战,独自担当,既理解了我的辛劳付出,也谅解了我的“失礼”。那时,为了外宾安全,接待外宾团组时需住酒店不许回家,任务繁重时,经常许多天都回不了家,记得最长的一次竟有20多天没回家。辛苦程度难以言表,但这些超负荷的工作为我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5月23日,上海美商大连市情及对外开放发布会(金州新区档案局提供)
1991年5月,原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问大连,在魏富海市长全程陪同下,访问了日本独资企业佳能大连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斯大精密大连有限公司和万宝至大连有限公司,并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了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国家外交部、日本外务省的陪同人员和大连市委、市政府以及开发区的重要官员共50余人,我担任中日双方的主翻。中曾根康弘原首相在了解了大连的基本情况和投资环境后,对大连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给予高度赞扬。他说:“当今是信息产业社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社会。我们都应有高新技术发展的战略眼光,祝愿大连成为中国的‘シリコンバレー’。”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全然不知是什么意思,是时场面庄严而盛大,高朋满座,记者云集,当时我却实在有点发蒙,不知该如何处理。好在此时席间不知是谁说了一句“硅谷”。当时,国内熟悉这个词的人不多,知道其含义的就更少。这个人为我解了围,使我瞬间摆脱了尴尬窘境,圆满地完成了这次重要的翻译任务。许多年来,我都不知向谁道谢。直到2008年,日本驻沈阳总领馆大连事务所所长远山茂赴任,在和我交流中提起他1991年5月陪同原首相中曾根康弘访问大连的事儿,我才找到了“救我的恩人”。多年翻译实践工作使我懂得,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口语翻译,不仅语言表达能力要强,更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如果平时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以及较深的文化底蕴,就很难胜任翻译工作,这就要求自己必须积极投身到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从1981年到1996年15年间,我为市领导和各类外事活动做了几千场口语翻译。在这个过程中,我认真对待每一次会见谈话,事中认真记录,事后仔细整理,对每一场翻译中所涉猎的新知识、新单词,我都认真思考,反复推敲,熟记于心。15年来,我的“新单词本”已有十余册,这些对我的翻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使我真正理解了厚积薄发的深刻内涵。此外,领导的逻辑思维、谈话艺术,也使我受益匪浅。我还十分注重经贸、法律、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展知识面,综合因素使我从事翻译工作越来越有底气,并逐步达到了游刃有余的翻译境界。
我喜爱的对外经贸工作
1996年8月,我通过公选晋升为了副局级干部,结束了15年的翻译生涯,开始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我曾担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大连市分会副会长,以及大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从事过对外招商引资、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外商投资企业后期管理与服务、外商企业投诉和贸易促进等工作。大连是个外向型经济比例较高的城市,市领导非常重视对外经贸工作,从事这项工作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方式开展工作。针对大连日资企业多、各种诉求多的现状,我充分发挥日语特长和优势,主动提出与日本大连商工会每个月举行一次“对话会”,及时倾听日资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将收集的情况分类汇总转送相关部门,协调海关、税务、工商、商检等单位及时给予答复和处理,得到了日资企业的赞扬,为改善大连投资软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6年11月和2007年5月,大连分别在日本和本土先后举办了“日本大连周”和“大连日本周”活动。这是我市推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受到中日各方的高度重视。这两次活动,进一步密切和加深了与日本各界朋友的深厚友谊,促进了与日本企业界以及日本地方自治体的沟通与理解,为双方开展多领域合作与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两次活动以经贸活动为主,辅之以文化、体育交流,凸显了经济与文化相融合的特有魅力。两者的有机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大连的知名度。特别是“日本大连周”活动又在日本掀起了一次“大连热”。涉外无小事,作为主要组织者与执行者,从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从活动场所布置到现场翻译,我尽力做到一丝不苟,全程跟踪,亲力亲为。“大连日本周”期间,恰逢我腰椎间盘突出病发,行走都显得十分困难,但我还是坚持坐着轮椅检查了准备工作的每个环节,确保了准备工作落到实处,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2008年在市贸促会工作期间,我提议每年10月在大连举办中日贸易投资展示洽谈会。第一年仅用三个月的筹备时间,日本企业和日资企业就有174个经济体参加展洽会,订出208个摊位,为大连和日本企业合作又搭建了一个平台,得到了中日企业的欢迎,现在这个展洽会还在继续举办,还在积极为大连的对外开放作贡献。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中田庆雄先生说:“我走过中国的很多城市,对外的窗口人员经常变换,工作没有连续性,我们感到很不方便。而大连的窗口一直没有换人,于涛就像大连市政府的‘脸’,一直与我们保持工作联系,很顺畅。”大连日资企业一位资深的常驻总经理说:“在大连的日资企业如果不认识于涛,就等于没干工作。”还说:“于涛就像大连日资企业的妈妈,有什么问题就愿意去找他。”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但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希望为他们服务的人有连续性,有可信度。
在为外资企业解决了各种难题方面,我一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有许多日本客人慕名而来。最多的一天,我为七个日本团组用日语介绍大连投资环境,解答问题咨询,努力将大连的高效率展示给投资者和日本朋友。今年4月我收到了一面“迟来”的锦旗。10年前,我在外经贸局工作时,通过与国家外经贸部协调沟通,并在国家外经贸部的帮助支持下,为一家日资企业争取到了和在广东省珠海市投资一样的政策待遇,为这家企业节省了税款上千万。这件事已经过去10年了,工作岗位也几经变化,可今年4月现任总经理知道此事后,坚持要对我表示谢意,尽管我极力拒绝,但他们还是给我送来了一面锦旗,上书:“雪中送炭,冬里暖阳”。
弹指间,在对外开放岗位上,我不离不弃坚持工作了30多个春秋,虽然辛苦但也乐在其中。涉外工作过程中,每天我都面临一个新的天地,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成就,切身感受到大连及整个世界的深刻变化。我始终沐浴在对外开放的阳光中,荣幸地见证了大连对外开放的全过程,并与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