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生命木之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培养”

培养不光是指对于人的培养。我们工作中常用的材料,如扁柏树、杉树这些,如果我们没有培育它们的使命感,它们是不会很好地生长的。《日本书纪》中讲过,人们节省下自己的粮食,把种子撒到了全国的各个角落,所以日本在七八世纪的时候就被称为“青垣瑞穗之邦”了,那时日本人的主食也已经是稻子麦子等五谷了。于是所有的国民都全力以赴地去垦荒种稻,当然也就疏忽了对山林的管理。如果那个时候大家也能关心一下山林的建设,种下树种,估计今天的日本还会有上千年的大树。

但是,树的培养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是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国土生命的大事。这是一种使命,有了这样的使命感才能去育树。这就像育人一样,要有意识地培养能够担当得起下一个世纪的人,要有这样的使命感。这不是口头上的,要真正地从内心深处相信这个道理,它才能影响你的行动。

树木是不会动的,在它们扎根的山麓中,会因为当地的环境而养成很多癖性,也会因为土壤的性质养成一些特质。

而我们人能自由地动来动去,心也是能培养的。每个人因为不同的心智,也会形成不同的人格,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因此,育人的关键在于育心。但是心又是看不见的,所以就非常难。

只要让身体吃饱饭了,身体就能够成长,但是心却不是这样。那心的粮食是什么呢?是透过五感反映到心底的众生万象,是经过了正误判断以后的众生万象。心是靠这些滋养起来的。那么,能对这种滋养起到作用的不就是所谓的教育吗?

培养木匠,是他本人想成为木匠才来入门学徒的,那就不能是像去学校一样的心态。木匠的学习既不是单纯的“教”,也不是单纯的“育”,而是“习得”,也就是要靠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感悟和记住。培养一个真正的手艺人需要花差不多半生的时间,所以作为师父,不光要有手艺,还需要有一定的精神准备。这跟培育树木是完全不同的,不可能顺势自然地成长。来学的人和当师父的人都必须特别认真地对待和不惜付出很多的辛苦才行。

即使是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因为每个个体在贤愚上会有很大的差别,还是不能等同对待。因为是人嘛。木匠的学徒不能像学校那样,让学生通过考试,尽量整齐划一。学徒的时间有的人可能三年,而有的人也可能需要十年。

社会上普遍认为记忆力好的人就是脑子好。但是在我们木匠的世界里,光记忆力好还不行,怎么能让你的手按照你的记忆去动,你记得再好,实际操作的时候手跟不上,还是不行的。要让手上也有记忆,那就只有不断地重复,才能记住。这就是经验的积累。

有的人并不是记忆力不好,但脑子就是不能完全接受和不能理解。但是在不断反复操作的过程中,慢慢地就理解和掌握了。从长远看,这样的人远比那些号称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的人,更能成为流芳千古的名工匠。身体和手,经过长期的操作以后,会慢慢地自己动起来。手会随大脑动起来,这时候工作变得无比的快乐。我们木匠成天跟木头打交道,慢慢地了解木头,也了解木头的癖性和特质了。而这些都不是语言和文字能教得了的。我们的口诀中有“堂塔的木构不按寸法而要按树的癖性来构建”这样的说法,这个你再怎么用大脑理解,如果不是真正地了解树木的癖性,依然什么都不会。

我只有一个徒弟,叫小川三夫。他就是不讲那么多大道理,全都自己动手做过,身体力行地吸收。他是这样一个人,不放过每一道工序。小川高中一毕业就来找我,希望入门。按照正常情况考虑的话,他已经超龄了。但是他坚持下来了,也学成了。而且我们木匠通常要用十年、二十年才能完成的学徒,他只用五年就完成了。现在他的手下有二十多个徒弟,他们辗转全国各地盖寺建庙,异常忙碌。

小川现在也在培养徒弟,当然不是单方面的教授,其实在教徒弟的过程中,自己也在学习。

师父通常会把传统树材锯法这样的准则告诉徒弟,但锯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飞鸟、白凤、天平、藤原、镰仓、室町时代的锯法都各有不同,就连柱子粗细的量法都不同,斗拱大小的算法也各自不同,横竖梁也就随之不同了。可见,决定柱子的粗细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当告诉徒弟,因为时代的不同,所有的尺寸都会各自不同时,他们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脑子好的马上能把师父教的完全背下来,记忆力不好或者说理解得吃力的徒弟不能马上记住,就跑去看飞鸟时期的到底是什么样,再去看白凤时期的什么样,不自己去确认就不放心。这样的徒弟马上就会对“为什么时代不同连锯木头都会不同”这样的情况产生疑问。

能完整地把知识背下来是省事,也不会给别人添麻烦。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对各种情况产生疑问的徒弟将来成为了不起的工匠的可能性更大。能完整地把尺寸背下来的人,可能以后就不会再来问你问题了,多省事。但是要想搞清楚每个时代都有什么不同的话,那需要消耗很多时间和劳力,当然最终换来的是自己掌握了那些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锯木法,也才真正地能说自己是一个宫殿木匠了。仅靠死记硬背你是不可能面对新事物的,因此,只是记忆力好的人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工匠。能死记硬背但是根基并不牢靠,根基不牢靠的树怎么能长成材呢?只有根基牢靠了,管它是长在岩石边还是强风地带,都能生长。我习惯什么都用树来比喻,因为育人和育树很像。

当然,不同的师父有不同的教法。有些师父不管三七二十一,也无论是自己经历过的还是没经历过的,都一股脑地告诉徒弟,这也近乎于填鸭了。这怎么行呢?就像使用树材的癖性一样,对于人,也需要先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特点,再好好地让这些特点发扬光大。育人的过程不是把他们都放进统一的盒子里,而是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发挥,当然这个过程是急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