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唐朝三百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马嵬驿事件后杨贵妃归向何方

历史的长河演绎了多少壮烈的悲剧,杨玉环就是其中之一。她为中唐社会上空中洒下了淡淡的哀愁,为唐朝的政治蒙上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浪漫和温婉。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一代绝世美人杨贵妃香消玉殒在马嵬坡上。但是两年后,挖开的贵妃墓中却找不到贵妃的遗体,杨贵妃可能会在马嵬坡死而复生吗?如果这位绝世美人真的幸免于难,她最终又去向何方呢?


新旧唐书都记载了唐玄宗时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三日,安禄山统领的叛军大举攻入长安,七十多岁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第二天,逃到陕西境内的马嵬驿,随行的将士突然反叛,先是杀死当朝宰相杨国忠,继而将矛头指向杨贵妃。唐玄宗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千古佳丽、绝世美女杨贵妃香消玉殒,被缢死于马嵬坡。

但很多学者根据文献记载不同,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杨贵妃并没有死于马嵬坡,而是东渡到了日本。于是后来有了许多文学作品的传奇故事:一说杨贵妃东渡,侍女随从大多死去,杨本人抵日后不久亦死;另一说,杨贵妃受到日本礼遇,还有一些繁茂的故事留下;亦有说杨贵妃到了日本之后,仍有信息托遣唐使带入中原与李隆基……

那么,杨贵妃到底魂归何处呢?首先,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坡的可能性很大。

以诛杨国忠为号召的安史之乱平息后,757年末,唐玄宗回到长安,密令宦官改葬杨贵妃。关于此事,新旧唐书记载不同。《旧唐书》记载:“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而《新唐书》却只有:“香囊犹在”。比较这两种记载的相同之处,就是只有香囊,而后者中不见了贵妃的遗体,这便形成了杨贵妃缢死之谜。因为即便是“肌肤已坏”也不能只带回香囊,既然“视之凄婉”、“凄感流涕”,画张像天天去哭,为什么没有厚葬其尸的历史记载?最大的可能就是没有尸体。为什么没有尸体,只有香囊?已有专家研究在前,怀疑杨贵妃并没有死。也就是说,缢是缢了,但却缢而未死,很可能是骗反叛官兵的一场把戏。而后面的对着画像哭泣应该是真的,因为宠妃已然不在身边,怎能不怀念?只是身陷如此无力应对的局面不得已罢了。到底是何种原因,只有唐玄宗自己最清楚。

马嵬驿杨妃伏诛

关于这个问题,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可窥其一斑。

众所周知,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描写历史上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的最为著名的传世名作。人们分析里面写到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描写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这里应已点出了杨贵妃葬处无尸体在。这说明杨贵妃不曾死的传说,在当时即已有了,倘若未有民间传说,白氏应不会如此写。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碧落是天堂,黄泉即地府,人死,不入天堂,即归地府,临邛道士既能通鬼神,而“两处茫茫皆不见”,又进一步说出了杨贵妃未死。“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中日交往已久,且极为频繁。关于蓬莱山,在中日文化史上,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蓬莱山是中国道教中所描绘的神仙生活在大海中的一种神山,但是在日本的文学中,常常把蓬莱山作为日本本身加以演化。白居易这样的写法,尽管是文学的而非历史真实记载,可是否暗示了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之后,其实没有死,而可能是到达了日本呢?

于是,杨贵妃不死于马嵬驿之说,便流传开来。不但在中国如此,就是在日本国,关于杨贵妃逃出中国,卒于日本的说法也由来已久。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质疑《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文章指出,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而且,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这里的人们相信一个久远的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由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经过漫长的海上漂泊来到一个村子,就是今日的日本山口县久津。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他们推断杨贵妃确实没死而逃到了日本。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出现于电视中,自称是中国杨贵妃的后裔,而且还展示出了古代文件作佐证。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

日本世代流传的这些传说实在出乎国人的意料,而且所有传说都有根有据,一个中国的贵妃竟然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坟墓和塑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难道杨贵妃真是逃去了日本?

也有人认为,关于杨贵妃缢死于马嵬坡的历史记载应该是准确的,杨玉环流亡倭国一说只不过是后人对其美貌和她与唐玄宗的旷世爱情的一种怀念,化之而成为中国爱情经典的一种传说。而民间传说,有时却比历史更吸引人和令人愿意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