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福利思想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主要由马克思的社会福利物质观、社会福利公平观、社会福利伦理观等方面所构成,社会福利物质观奠定了其社会福利公平观、社会福利伦理观的基础。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就谈不上对社会福利的公平性和伦理性的需求;同时,社会福利的公平观和伦理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体现出福利公平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前提。如果说马克思的福利公平观反映的是结果公平,那么马克思的社会福利伦理观反映的则是起点公平,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公平。众所周知,没有起点公平根本就谈不上结果公平。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一开始就丧失了人的权利和遭受精神上的剥削,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否定。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福利不仅包括获得结果上的物质分配,而且也包括劳动者参加劳动开始的人权及精神上的保护。马克思的社会福利物质观、公平观与伦理观是逐层递进的关系,这为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物质观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哪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活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是要灭亡的。人们只有在解决吃穿住等需要之后,才能去从事别的活动。任何社会的再生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它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的生产,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人口的生产,就没有人类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福利的经济基础,人口生产对于社会福利也有着重大影响。首先,人口生产的数量影响着社会福利的规模、水平。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人口的基数越大,社会福利实施的规模就越大,水平就越低;反之,社会福利实施的规模就越小,水平就越高。其次,人口的比例构成对社会福利的需求程度。城市和农村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不同比例,对社会福利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人口的社会福利差距就比较大。人口年龄构成影响社会福利需要,老年人口身体素质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决定了人口老龄化对老年医疗保健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付出的医疗保健代价必然更高;老年人口群体日益增大,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口提供的保障资金成为整个社会福利制度最庞大的开支项目,这一点已经当领导的社会福利实践所证明。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公平观
马克思主义主要从收入分配角度阐述社会福利观,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只有和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结合的时候,劳动才是使用价值或财富的源泉,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整个社会的财产,并要求在公开分配劳动所得下集体调节全部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集体调节全部劳动)才能实行公平的收入分配。什么是公平的分配?马克思主义界定了两条标准:一是属于一切社会成员;二是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权利。
如何实现具体的收入分配呢?马克思首先把劳动所得归结为社会总产品,即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全部社会产品。接着,他论述了对收入(即总产品)进行分配的方法。首先,社会总产品不能不折不扣平等分配给所有社会成员,应从中扣除部分:第一,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所需要的费用;第二,用以扩大生产的附加部分;第三,为预防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而用来保险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做出这种扣除是必要的,至于如何划定其比例,要根据生产资料和集体的力量(即企业的实力)按概率扣除,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根据公平原则来扣除。其次,进入个人分配之前还必须从第一次扣除后剩下的总产品中再扣除。即第一,一般的不属于生产的管理费用;第二,作为共同满足需要的费用,如学校、保险机关等费用;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者设立的基金等,简言之,就是属于所谓官方济贫的费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两次有效扣除学说,社会总产品只有除去上述两类扣除,才能进行个人的收入分配。社会总产品中体现着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上述的扣除部分,有劳动者劳动价值的一部分,从劳动者获得的公共福利方面看,这些扣除中的一部分,除了一部分为其他社会成员谋福利以外,一部分又会间接地回到劳动者手中,这也是平等权力的一种体现。
由此可见,在社会总产品的第一次有效扣除中,已经消费的生产资料和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是继续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用于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就是马克思所主张的社会主义的国家保险或灾害预防和救助基金。在社会总产品的第二次有效扣除中,用于满足社会需要的部分,则对应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医疗等福利事业项目,为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设立的基金,不只是官办济贫费用,且包含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基金。因此,马克思的两次有效扣除学说,实际上包括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及其实施的逐步递进的制度设想。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伦理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资本家的剥削与压榨是对劳动者人性的残酷践踏,是对人的基本权力或自然权力即平等权力的剥夺。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一书中,马克思分析了工人福利水平下降的原因,那就是生产资本愈增加,劳动的分工和机器的应用范围也就愈扩大;劳动的分工和机器的应用范围愈扩大,工人们相互间的竞争也愈益强烈,他们的工资也就愈减少。《工资、价格和利润》还进一步指出:在雇佣劳动制基础上要求平等工资或仅仅是公平的工资,就犹如在奴隶制基础上要求自由一样。马克思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工人阶级福利水平下降的原因:一是工资收入和劳动付出的价值不平等;二是工人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三是雇佣劳动使劳动者必然失去平等的权利和真正的自由,虽然资本家阶级或代表他们利益的政府可能会采用例如延长劳动时间,以表现增加劳动者收入等手段,但实质上这些都是虚拟的福利增加。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阶级的剥削方式与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不相融的,本身也产生了对私有制的自我否定。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否定。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阶级的福利只能是虚拟的。因而,马克思提出了反映并实现劳动者个人福利愿望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首先,依赖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实行共同占有,劳动者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得到自由,这样劳动者本身得到了相对的初步的解放,其实是对人的基本权力或自然权力的尊重,成为劳动者个人得到福利增进的第一层表现,即人权的表现。这是劳动者获得福利与福利得到增进的前提与基础。其次,社会化大生产标志着社会分工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优化,生产效率不断地提高,使劳动者摆脱了以往的单个、原始、机械的劳动,这为劳动者个人的福利增进创造了物质基础与前提,是对劳动者个人身心健康的极大保护。最后,个人所有制内含着对生产资料的实质性占有,劳动者在生产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增加,增进国家宏观福利。因此,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借助于价值与企业的直接结合,这不仅是实物形态上的组合,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与生产方式上的质变,这个理论阐发了马克思关于劳动者获得及增加福利的重要思想。事实证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不但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应具有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