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故事背景[5]
一、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全书开篇故事发生于公元一二七七年。此年二月,时元只儿斡万户叛,伯颜率众将北讨。文天祥向残宋朝廷提出趁势反攻、收复失地的计划。
虽然文天祥在残宋朝廷中有右丞相、同都督的身份,并且在与元军的作战中打过几次小规模的胜仗,但他手中并没有多少嫡系兵马。而此时,残宋朝廷内手握实权的另一个丞相陈宜中则认为凭手中兵力与北元讲和,称臣纳贡,在东南一隅做割据才是救亡之道。(一说是陈宜中主张进攻两浙,直取临安。)残宋朝廷中手握重兵的张世杰将军也支持陈宜中的意见,于是,文天祥不得不以几千人马,偏师北进。
由于此刻北元战略中心在长城之外,文天祥的偏师取得了杰出的战果。江西各地的义军本来就一直在坚持抵抗,文天祥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士气。当时,文天祥的妹夫彭震龙收复永新县城,孙栗收复龙泉,抚州何时起兵收复崇仁县。文天祥率军迅速挺进会昌,在雩都大败元军。接着,攻下兴国,收复赣州和吉州属县。文天祥亲驻兴国指挥攻打赣州和吉州城。史书记载:“吉八县复其半,惟赣不下。临洪诸郡,皆送款。潭赵璠、张虎、张唐、熊桂、刘斗元、吴希爽、陈子全、王梦应起兵邵、永间,复数县,抚州何时等皆起兵应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皆遣人如军中受约束。”
整个江南为此震动,各地义军纷纷效仿,广州、潮州等大城相继被宋人光复。文天祥所部兵马在江西再接再厉,接连打败元军曹千户、来万户等人,阵斩悍将多名,开创了谢太后和宋恭帝投降以来,反元斗争的最好局面。文的个人声望也一时达到顶点,连散落在两淮的各路义军。也纷纷派人前来与他联络。
忽必烈君臣对大局的把握显然比残宋朝廷敏感得多,发现南方局势不妙后,立刻制定了“平叛”策略。暂时放弃残宋行朝正规军不顾,首先集中兵马对付文天祥所部义军。平叛兵马以西夏人李恒为帅,号称四十万。敌我双方无论在数量、装备和训练程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八月,李恒本部五万精锐先击溃张汴和赵时赏部,然后攻克文天祥的老营,俘虏了将士们的妻儿老小。文天祥试图与邹洬会师,结果邹洬也被元军以优势兵力击败。二人率领残部匆匆退往庐陵,半路上,揭开了本书开头的一幕。
二、隐藏的故事背景
书中隐藏的另一个故事背景就是文忠的生平。在虚构的故事里,文忠的记忆残片飞到了宋代,进入了文天祥的脑海,进而改变了整个元宋战争结果。
文忠是根据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的历史功绩,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历史上,在抗日战争期间,有无数知识界的爱国志士投身于救亡运动。奋战在黄崖洞兵工厂的工程师们就是其中杰出代表。在筒陋的条件下,他们土法炼制钢铁、打造刺刀、复装子弹、生产手榴弹、炮弹,甚至设计生产了自己的步枪,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八路军军需供应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