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通识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编 通识教育与学生

给学生开拓前程、和谐发展的力量本人2007年在上海市高校辅导员会议上的报告提纲,会议的主题是“当代中国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和谐社会的栋梁”。2010年4月2日本人又为全校本专科生辅导员做通识教育辅导员报告,认为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来自学生和社会的双重期待,要努力成为学生知识的榜样和人格的榜样,尤其要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承担重任。辅导员在推进通识教育中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学生人格教育中的价值取向,二是学生生活教育中的组织管理方式。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教育和思想熏陶,循序渐进地转变学生的观念。一方面要通过制定规范,引导学生行为养成,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自觉。

大学生面临大量基本的任务,如课程、考试、学位、就业、恋爱、社交、成家、事业等。其中有些是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任务,有些是毕业以后比较适合做的事情,但大部分是在校期间可以去做的事情。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即便是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也未必都能胜任,更何况是没有独立谋生经历的大学生。

一、大学生经历了什么

分析一个人群的成长背景似乎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试图梳理其中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以提高大学教育的针对性。这并不否认个体差异,也不否认他们成长中得到的所有教益。

从年龄来说,大学生有公民的权利,但没有独立的职业工作经历、生活经历乃至社会贡献。从家庭来说,有两种情况值得关注。(1)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容易使学生得到这样的教育:接受多于付出,独占多于分享,做作业多于其他劳动,接受家长对名利的期望多于自己的愿望。(2)农村不富裕的多子女家庭容易使学生得到这样的教育:生活经济压力大于学习快感,接受家庭对解困的期望多于自己的愿望。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学习的动力和自我意识。从学校来看,他们都是应试教育的成功者,而应试教育将答案重于思考、掌握重于探究、知识重于素质、统一重于差异、竞争重于激励。这些可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制于习惯,机械竞争,能力失衡。从社会来说,他们难免受到金钱和功利思想的影响。归结而言,这些都是当今中国大学教育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

无论是要做好个人的事情,还是实现社会的期望,以大学生的成长背景来说,都不能说有优越的基础和充分的准备。他们确实需要学习,需要指导,需要力量。

大学应该或能够给予他们什么呢?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领悟人生,懂得科学。这里有永恒的道理,也有时代的特殊性。从上分析,我们要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考习惯和科学方法,以免他们虽聪明好学但不善于探究;要特别注重培养宽阔的眼界和胸怀,以免他们只善于竞争计较而不能谦让宽容;要特别注重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免他们太善于克制适应而不敢于批判;要特别注重培养领悟生活意义的能力,以免他们太注重名利而不能感受内心的真实;要特别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因为他们有公民的权利,但缺乏职业经历和社会阅历。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潘光旦说“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大学要把社会的需要与人生、科学教育结合起来。耶鲁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开设文化艺术课程,培养学生超越自己看自己的能力;开设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学生思考人类命运的见识和能力。

我们要为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就要开展共同价值观的教育。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使学生懂得社会和谐的意义,懂得自身和谐的道理,懂得社会和自身利益的关系。要有和谐的人生,就要能够理解和把握人生的本质要求,善于处理自身与外界的利益关系,保持生活的热情和理性,保持身心协调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有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信念和智慧,而不是在手中的技巧和物质。这就要教育和教师。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引导者。辅导员可以从人生的大局,全面地引导学生;可以从生活的细节,直接地引导学生;可以从朋友的角度,真切地引导学生。

1.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道理。人才培养最需要人文精神,大学要始终为学生的根本利益着想。学生的根本利益是什么?什么是他们最需要得到的?是不断领悟生活的意义或人生的意义。耶鲁的通选课计划的目标“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生活”。每个学生都有成长的背景,每种背景都有动力和局限,他们的生活、学习愿望和需要也有差异和局限。我们要告诉学生生活中本质性的道理,增强生活的力量,包括体质和心理的健康、思想和活动的能力。良好生活的感受来自生命、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来自个人与社会的平衡,来自在现实生活中接受与付出的平衡。

(1)珍惜生命,保持健康。生命是唯一的、本质的,并且是人权的基础,每个人对生命都有爱护珍惜责任,包括对自己、他人和人类。以生命为代价的东西只有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的东西。所以,培养学生崇高的人生目标等于爱护学生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首先是感受人生,人生包括喜怒哀乐各种经历和感受,喜怒哀乐的事情不能否定生命。所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十分重要。生命的意义还在于创造,创造出使更多人感受人生快乐的机会,创造出自己发挥生命意义的机会。所以,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十分重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健康的意义特别重大。生命的质量取决于健康,每个人都有保持健康的责任。没有健康,生命就会痛苦,生命活力就受影响。健康不是与生俱来的,健康是理性的产物,健康意识和能力需要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科学的生活习惯需要培养。对人群来说,保护健康的内容还延续到环境与资源的保护,这也是珍惜生命的责任。

(2)放眼未来,坚持长远利益。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教育本质上就是为了未来,大学为学生和社会的未来而教育,以促进人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为目的。大学的期望是学生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但如果学生抱有功利的需求,以受教育来换取什么东西,那就没有耐心领悟教育的意义。所以,大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未来意识。

认识未来是认识生活本质的能力,是理性保持生活热情并得到生活乐趣的能力,是使自己不断进步并得到最大成就的能力。不追求未来等于没有未来。“时间流逝”是令人无奈和伤感的,对有些人来说,未来未必是前程,大学毕业未必是前程,就像每天走路不一定是前进一样。今天往哪里走?走的过程是否感受到快乐?

第一,前程总比现状重要。我们要为了未来而关心今天。今天的事情不是生活的结局。有的同学遇到一些不满意的事情,反应相当激烈,似乎遭到灭顶之灾,断送了前程。有的同学获得一点成功,反应也相当激烈,似乎捞到了一辈子的幸福。当我们觉得自己无精打采的时候,多半是失去未来意识的时候。生活总有困境,良好的未来意识,可以使自己免于陷入僵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什么会忧虑,因为对未来失去了信任。远虑不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忧虑是思考未来,思考未来,才不会陷于当下。

第二,发展总比得到重要。我们要为了发展而展望未来。未来不是将来的某一天。我们总是把某种结果当作未来,把就业当作学习的未来,把未来当作具体的得到。人生总是进行时态,不是完成时态。每个人每天有未来,关键是要使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不断谋求自己能力的最大发挥。胜不骄,败不馁,不要将今天的能力当作结果。

第三,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能力。自己的能力是否还会提高?这是实质性的问题,我们始终要在乎自己能力的提高,关键是提高。

要使能力提高,就要保持求知欲,就要保持刺激求知欲的东西,保持可以为发展创造动力的东西,比如眼界、胸怀、理想、想象力和兴趣,而不是具体结果。没有这些,前程就是结局。虚荣、竞争、复仇都可以是动力,但很有副作用。物欲也有能量,但求知欲是为了将来的提高,物欲是基于现实的满足。欲望越是功利,能力越受局限。有了财富和地位以后,你会怎么样?当发展的意义被具体化以后,人生的乐趣就失去了源泉。纯洁的动机是本质的力量,伟大的科学家总是为了不断探究而获得成就的。

要使能力提高,就要坚持不懈地付出。未来基于付出的能力。我们每天都可以付出,得到永远是未来的。求知欲是促进付出,物欲是为了得到。所谓功利,就是追求眼下的、局部的利益,没有未来意识。见钱眼开可能是最容易失去信心的时候。对功利的人来说,未来是没有到来,对没有到来就是没有兴趣的。

(3)放眼社会,关心国家命运。温家宝总理的诗《星空》,阐释了对大学生的希望:“要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有国外媒体描述中国青年:“中国20多岁的人忙着享受生活,无暇顾及政治。”言虽有过失,但也是提示。青年人如对宏大和抽象命题冷漠,对社会、民族、国家、政治、世界、人类、自然界的变化缺乏思考的热情,只关心自身及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物,迷恋于财富的竞争和博弈,那是大问题。

大学教育要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它要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领导、文化与政治共同体的公民。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讲解两个基本的问题:自己与自己以外存在什么样的利益关系?为什么要关心自己以外的人和事?

第一,个人的价值存在于他人的认同之中。复旦校长李登辉说:“近代教育的思潮,是由个人与社会对抗的观念,进而至于个人与社会调和的观念。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把个人潜伏的心能,尽量引导使之发展,以替社会谋福利。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个人中最有价值而应启发的心能,亦就是在社会上高贵的德行。”

没有绝对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才能的发挥要有益于他人,这个群体越大,个人价值也越大,有益于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才能是个人最大价值的体现,这才是个人生活的意义所在。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得到与失去往往是相关的。所以,社会总有人打破平衡,用超凡的能力使大众得到发展的机会,这种人就被大众承认。被大众需要是人生最好的机会。

第二,社会栋梁必须理解社会根本利益。个人服务社会的能力,来自学习和理解大众。大众以国家和民族的存在而存在,社会栋梁不只是职业界的领导者,还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是国家利益的维护者和发展者。这里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关系,理解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和社会文明的关系。社会发展中什么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我们应该克服什么,维护什么。我们往往将职业界的需求当作社会的需求,这只是社会需求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中文化的全球化?怎样维护民族的利益?中华民族对世界和人类新的贡献在哪里?世界文化交流中有国家和民族利益,客观上存在着文化霸权、冲突和不平等。

第三,中国的栋梁要懂得中国社会。要为大众承担社会使命,管理大众的事务,就要使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中国当今社会和发展过程的特征,理解贫富差距、机会公平等问题的原因,理解自由与平等、仁爱与公正、公平与效益、权力与权利、法制与道德、制度与理想等意义。

2.引导学生热爱学问,敢于独立探究。大学是学术机构,大学注重科学精神与方法,注重理性,注重创造,这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学业与做人的教育要紧密结合。学生思想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业问题中,学业问题集中反映了人生态度问题。学业指导就是科学精神教育,就是理性教育,就是创造力教育。

(1)保持自信,发挥潜能。学习不能功利。学习不是考试成绩,成绩不是能力的全部,更不是用于炫耀的。学习不仅是积累和模仿,目的是培养探究和创造的能力,而培养探究能力的核心是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欲。青少年是最有好奇心的,好奇心总是天真和纯洁的。但好奇心很容易消失,或因为功利,或因为规训,或怕孤独等,逐渐放弃了追求,且战且退,退而求其次,以次为最。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有兴趣、有问题,就会有自己的路。

(2)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学术的灵魂就是创新,就是发现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就要不怕孤独,不怕嘲讽,不怕幼稚,不怕失败。探险家不是寻找安全之处。

学习的态度要科学,实事求是,不能有面子意识,不图名利,甚至不图成绩。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会放弃。学习本身是需要选择的,别人的要求,自己的兴趣,两者往往不相同,有时差异很大。要鼓励学生放弃一些东西,保持最有求知欲的部分。要鼓励学生争取一些东西,克服困难,主动寻求机会,使求知欲得到发展。信息化时代,更需要主见。知识和技术迅速更新、繁衍,而且相当诱人。但哪些才是重要的?我们有多少精力关注自身的创造力?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说:“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我发现中国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不足。”接受知识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善于批判地接受,善于接受那些最重要的东西,接受那些持续需要的东西,合理组织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独立地进行积累和研究。

2007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