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纯洁的求知欲注1
注1 2010年在复旦大学政-望道学者结题典礼上的讲话整理稿,标题后加。
今天,又一批同学通过了课题的评审,获得了政学者、望道学者的称号,这是非常令人高兴和感慨的事情。首先,请允许我向各位学者同学表示祝贺。希望这个过程对你们有所启发,对你们长远的发展有所促进。如果你们因此而产生了某种灵感,发现了某种兴趣或能力,感受到了快乐,那就请相信自己,就请坚持下去,或许这些就是你们未来成功的基础。
此刻,我还要代表学校和同学们,向各位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义务奉献,言传身教,热情地为同学们提供研究机会,悉心指导同学们的研究工作。你们是学生走进学术世界的领路人,你们丰富的学识、宽厚的胸怀、优秀的风范,赢得了学生的崇敬,激励着学生的成长。
当然,我们不会忘记李政道夫妇给予政学者的无私资助,不会忘记李政道博士为这个项目设定的目标,即“让低年级学生尽早参加学术研究活动”。这个看来朴素的愿望和要求,其实寓意深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令人深思。大学应该怎样保护年轻人的天赋、个性、兴趣和潜能?怎样培养年轻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中国大学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这些重大的命题和严峻的事实,其实都可以从简单思路上来破解,那就是让年轻人的思想得到表达和引导,表达得越充分,引导得越细心,培养效果自然越好。培养得早效果比较好,晚了效果就比较差。适龄青年不培养,潜能就会消失。这是教育的规律,也是成功的学者通常的成长之路。所以,我们要始终感谢李政道博士对我们的启发。
各位知道,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曾经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文明。但我们今天的经济增长还是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严重缺乏科技与文化上的创造力,这是无奈的可悲。中国只有依靠知识和人才,只有用我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独立自主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现代化强国。中央最近发布了人才发展规划、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明确地表达了中国发展的战略思路,也强烈反映了国家发展对人、对教育、对学术的依赖。在这个进程中,大学、大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具有义不容辞的使命,应该成为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者和中流砥柱,因为大学具有最高层次教育机构和最高层次学术机构的双重地位和功能,它应该最善于把握教育与科学的本质,最应该善于处理学术与教育的关系。
但实际上,大学自身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改进。比如我们的本科生学术活动,学校提供的机会还很有限,如要扩大政学者、望道学者、曦园计划规模,就需要增加经费,但更大的问题是缺少指导教师。而教师指导学生的学术活动,既需要热情,还需要精力。这两方面学校都要创造条件予以保障,包括增加师资、精简任务、加强引导、保障权益,缺哪一方面都不行。
再比如,学生参加学术研究活动的条件也不理想。有人说中国大学课时太多,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即便想参加学术活动也不敢投入精力。课时多是事实,但要减少课时并不容易。有人说现在学生应该多听课,如果课时都减少了,谁能保证学生学习状况,何况又没有足够的课外学术训练机会。另外,学生对参加学术研究的兴趣差异也很大,有非常喜欢研究的,也有因为喜欢名声而申请研究项目的,更有不少学生对学术似乎还很陌生,对学术活动并不关心。许多有学术天赋的学生对学术活动不感兴趣,这是令人遗憾的状况。
如果教师重科研项目、轻教育,学生重上课成绩、轻学术,那教与学的关系是很表面的,实质上是错位的,彼此不能真正相长,但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所以,推进大学生学术活动的实质性障碍还是学术观和教育观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大学的学习意识问题。如果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意识,即便没有专门的学术研究项目,学生也可以在教学中得到学术训练,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
所谓良好的学习意识,核心是纯洁的求知欲。古往今来,凡是有大成就的学者,都是献身学术,而不是追求名利的。动机越纯洁,越能激发兴趣。而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就越强,学习越能持久。学生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享受到兴奋的趣味,自然就不可能主动去学习。我们不妨反思一下现在的课程教学过程对学习兴趣的作用,究竟是比较重视还是比较轻视?到底是激发还是抑制?大家都有感受,都可以判断一下。至少我个人觉得,这个过程还不是充满生机的,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还是不够积极有力的。如果随着教学时间的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反而下降,说明教学过程还不能体现学习的特征。良好的学习意识,就是为探究而学习、为学习而探究,把探究与学习看成一回事的。说到底,所谓学习,其要义就是不断激发思想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将学术研究工作理解为职业性的创作活动,更不是成果交换活动。同样,我们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理解为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活动,它其实是积累和提问不断相互促进的过程,其实是探究的过程。所以,教师是有经验的、先行的探究者;学生是有思想活力和潜力,但缺乏经验的探究者。把学习与探究割裂、把吸收与创造割裂,就像把思考与记忆割裂一样,其实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倒是符合公共办学的习惯,是机械的教学认识。现在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安排和要求中,听得多,而看得少、讲得更少,所以想得不可能充分,基本是被动式的学习状态。
学术能力的精髓是思想。富有思想活力的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学术活动。所以,关键不是看学术活动的形式,而是要增强教学活动中的学术特征。我曾经在新生入学教育报告中说,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思想的天空,其实我更想表达的是后一句话的意思。大学不仅集聚知识,更能发展思想。我甚至不愿意称大学是“学术殿堂”,我是搞建筑学的,知道所谓“殿堂”这种地方,不是讲规矩就是讲信仰,与学术是不同的情趣和境界。目前对学生来说,与其去向他们强调学术的地位、规矩以及学术活动的形式,还不如去引导他们理解学术精神本身,那就是思想的活力。没有思想活力,学生不能有发展动力。
大学有独特的教育能力,是最有能力启迪良知的地方,因此也是最有自我批判精神的地方。作为教学主管部门的工作者,我们首先要加快转变学习观念,发挥理性的引导和建设作用,大力推动探究性学习。希望我们的教师把教学的过程当作研究的过程,发现学生的思想活力,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中激发自身的思想,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各种书籍资料,让学生表达各种意见、提出各种疑问,让学生撰写学术性的文章,并把自己的意见充分地反馈给学生。转变授课方式,开展研讨型教学。
希望同学们树立纯洁的学习动机,专心学习,独立学习,不要急于想为了获取什么利益,或者说要自觉地不断清除和排除非学习性的利益追求。如果你们发觉自己读书越用功,对名利得失越在乎,那说明学习欲望可能有了偏差。大学里的学习区别职业技能训练,它真正的收获是来自学习中的思考。你们到大学来接受知识,但不是为了接受知识,而是在吸收知识中学会思想的遨游,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把在课堂、图书馆、演讲厅和书院里听到的看到的知识都变成自己思考的问题,甚至是探究的课题,千方百计地激发自己的思想活力,成为思想的主人。
知识和问题都是无穷尽的,关键是自己能得到什么独到的东西,这就是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能力,经过比较规范的练习,你们将来就会有大作为,会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2010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