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现场调查概述
一、现场调查的原则
现场调查是研究和证实人群中卫生相关事件的影响因素,促进和提高人群健康效益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现场调查应以科学理论和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方案和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和整理分析,以获取可靠的、有效的、准确的和有代表性的信息资料。科学性原则保证了现场调查工作方法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二)实事求是原则
调查人员自始至终应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去寻求反映事物真实状态的准确信息,不带任何个人主观意愿或偏见,也不受任何委托人或管理部门的影响或压力去从事调查活动,从而保证调查结果能如实反映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原则是调查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三)群体性原则
现场调查必须立足于广大调查对象,坚持相信和依赖群众。调查人员既要处理好与调查对象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与协助,又要保持严肃认真,学会深入群众。群体性原则是现场调查获得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的有力保证。
(四)需要性原则
开展现场调查前应考虑健康事件或卫生问题的紧急程度,对于国家或当地急需解决的事件或问题应尽快开展。需要性原则决定了开展不同现场调查的先后顺序。
(五)可行性原则
现场调查开展之前要充分评估调查现场的基础设施、人力和物力投入是否允许开展这样一项研究,并考虑现场职能机构和人群的支持度,对于可行性不佳的调查,应谨慎开展。可行性原则是现场调查能否顺利开展的决定因素。
(六)效益性原则
现场调查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应讲求实效性,优化过程,在调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订好人、财、物的使用计划和控制措施,以减少浪费。效益性原则能使现场调查达到投入与产出的最佳能效比。
(七)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原则
现代医学对疾病病因和干预控制措施的认知和评价越来越深入,单纯使用现场调查或实验室检测无法有效验证疾病的病因或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原则是发现更为深刻和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结果的重要条件。
(八)控制优先原则
对于突发性事件,在原因未明时,首先要采取措施控制事件态势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开展现场调查明确病因前就应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而后边调查边分析,逐步修正控制策略和措施。控制优先原则有利于将突发性事件对人群的伤害降至最低。
二、现场调查的分类
现场调查是一系列研究方法的总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按调查涉及的时间分类
根据事件发生与调查开展的时间顺序,可将现场调查分为回顾性调查、横断面调查和前瞻性调查。
1.回顾性调查 此类调查获取的是调查对象的既往信息,往往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患病的病例组和未患病的对照组既往暴露于可疑因素的差异,从而判定相应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
2.横断面调查 此类调查关注特定时点(或期间)、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因素、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所有资料都是相应时间断面的信息集合,多用于探索调查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
3.前瞻性调查 此类调查通过定期随访观察,获取对象未来一个时间段内的信息,往往采用随访研究和队列研究设计,研究疾病、健康状况或某卫生事件在一个固定人群中随着时间推移的动态变化情况,或比较不同的暴露组人群疾病发生的差异,从而判定相应暴露与疾病发生的病因学关联,在检验病因假设的效能上优于回顾性调查。
(二)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分类
根据调查涉及的对象情况,可将现场调查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
1.普查(census)普查亦称全面调查,指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都作为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理论上只有普查才能取得总体参数,没有抽样误差,但非抽样误差往往较大。若要减少误差,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有严密的组织计划,统一调查时点、调查标准、调查方法等。普查通常用于了解总体某一特定“时点”的情况,如年中人口数,时点患病率等。详见本章第三节。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此类调查运用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对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一个代表性样本开展调查研究,然后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与普查相比,抽样调查的研究对象的数量少,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较为节省,并且获得的资料较为精确和符合实际,是一种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
3.典型调查(typical survey)亦称案例调查(case study),是在对调查议题和对象做了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选定典型个人、典型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典型常是同类事物特征的集中表现,开展典型调查有利于对相应事件作深入的了解,若将典型调查与普查或抽样调查相结合,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上分别说明问题。但典型调查涉及的研究对象数量小且没有随机抽样,理论上说不能进行统计学假设检验和推断,只能根据专业知识作经验推论。
(三)按样本抽取的方式分类
实施抽样调查时应针对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按抽取样本的方式可将现场调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1.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又称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是以概率理论和随机原则为依据来抽取样本的方法,要求总体中的每一个观察单位被抽中的概率都是一个事先已知的同等的非零概率。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可通过样本设计来规定,通过某种随机化操作来实现。虽然随机样本的特征一般不会与总体的特征完全一致,但由于抽样误差可以计算和控制,因此可以准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量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根据样本调查的统计量可以推断总体的参数范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与特征。随机抽样方法主要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等,各随机抽样方法各有优劣,应结合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应用(表1-1)。
表1-1 五类随机抽样方法的比较
2.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主要依据研究者的意愿、判断或方便程度等条件来抽取调查对象。由于未使用等概率抽样,往往产生较大的抽样误差,且无法估计这种误差,难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因此在大规模正式调查中一般很少使用,常常在探索性研究或研究初期采用。若研究总体未知,只能采取非概率抽样。常用的非概率抽样方法主要包括随意抽样、偶遇抽样、滚雪球抽样和定额抽样等,其中定额抽样在大范围现场调查工作中常用。
(四)按调查现场分类
根据调查对象的来源不同,可将现场调查分为以社区为基础的调查和以医院为基础的调查。
1.以社区为基础的调查 此类调查选定社区或街道内的符合要求的对象的全部或先按一定方法抽样得到样本,进而将选定对象纳入调查研究。
2.以医院为基础的调查 此类调查选定医疗机构的门诊患者和(或)住院患者的全部或先按一定方法抽样得到样本,进而将选定对象纳入调查研究。
(五)按调查方式分类
根据调查方式不同,可将现场调查分为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法。
1.访谈法(interview)此类调查中访问者通过走访、使用通信工具等交流方式获取资料信息,既可对被调查者进行单独访问,也可采用调查会、座谈会等方式与多个被调查者进行访谈,后者可起到初筛问题和快速获得资料的作用。
2.观察法(observation)此类调查中调查者到现场对观察对象直接进行观察、检查、测量或计数进而获得资料,被观察的对象被动处于观察者的“视野”之中。该方法收集的资料比较真实可靠,但所需人力、财力较多,且对调查者的观察能力、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检查方法的可靠程度等有较高要求。
3.问卷法(questionnaire)此类调查中调查者应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进行调查进而获得资料,调查前研究者需根据研究目的将所需调查的内容转换成一系列问题,再印制成统一的调查表格(调查问卷设计详见第二章),调查时可根据研究需要和研究条件等采用现场发放、电话访问或网上提交的方式完成调查表的填写,采用面对面访谈的问卷调查是最佳的方法。
(六)按调查项目性质和相应分析方法分类
调查项目(因素)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根据调查项目性质的不同,可将现场调查分为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
1.定性调查(qualitative survey)此类调查是指采用非量化的标准和技术进行的调查研究,获得的信息是定性资料,采用的方法是观察、访谈和文件阅读等定性研究技术。定性调查侧重问题的选项而非变量的分布,在问卷设计中,为了完善问卷的内容、措辞及结构,普遍采取数次定性调查,以大致把握调查对象的特性或观念。
2.定量调查(quantitative survey)此类调查采用量化的理论与方法学原理,调查结束后需要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对相对较多的个体测量推测由大量个体构成的总体情况,通常采用电话调查、面对面访谈或邮寄问卷的方式开展。
三、现场调查的应用
在公共卫生领域,有关人群的基本信息、疾病状况、病因分布情况以及疾病防治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均可采取现场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资料。其应用范围主要包括:
1.人群基本信息调查 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风俗、习惯、过敏史、遗传史、免疫史等。
2.疾病流行特征调查 采用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等疾病频率指标描述疾病分布,客观地为疾病流行特征的表述和评价提供定量依据。
3.病因调查 主要包括病原体的种类、分布、变异情况,辐射、高温、高压等物理信息,患病动物、病媒动物及中间宿主的种类、分布、生活习性,有害化学物质的分布以及诸如人群的生活方式、职业暴露因素等。
4.疾病防治效果调查 主要包括疾病的各类预防、诊断与治疗效果的调查,从而找出最优的防治方法。
5.公共卫生决策实施情况调查 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的实施需要对其效果、效益进行评价,其基线资料、评价措施的资料及结局资料常常通过现场调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