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者影响
墨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因而他们对中国社会必然有重要的、深刻的影响。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墨家学说缺乏全面、系统和透彻的研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影响力的发挥,这是墨者的不幸,也是中国社会与文化的不幸。然而墨者的贡献一旦被人们重新发现与认识,其智慧的魅力和真理的价值也会愈益显露。
墨子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虽出身平民,亲手做过木工等手工艺劳动,又好学深思,掌握了古代传统文化和已经广泛流行于社会的儒学。墨子跟史角的后代学过周礼。墨子学过儒者的业务,接受过孔子的学术。墨子跟孔子一样研修先圣之术,通晓六艺之论。墨子说话,常引用《诗经》、《书经》和各诸侯国的《春秋》。墨子自己说过曾遍读百国《春秋》。《庄子·天下》说墨子“好学而博”,他的确是勤奋好学、知识广博的学者。
墨子好学,富于创新精神。他不愿意做一个专门搬弄古人教条的书呆子,主张对古人加以分析,古人好的方面就转述,不好的方面就抛弃,而对今天有好处的就加以创作。
有一次,儒家信徒公孟子对墨子说:“君子不创作,只转述而已。”墨子反驳说:“不然。对古人好的方面不转述,对今天好的方面不创作,固然不能算君子。但只创作、不转述和只转述、不创作,同样也不能算君子。我的原则是对古人好的方面就转述,对今天有好处的就创作,这是为的让善事越多越好啊!”(见《耕柱》)
就在这种既继承、又创新原则的指导下,墨子既称引孔子学说中的真理成分,又提出一套独特的政治伦理学说和治国安民方案,在当时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在墨子之后出生的儒者大师孟子惊呼“墨翟之言盈天下”,声称墨子之说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所以他给自己规定的一个任务,就是批判墨子学说。(见《孟子·滕文公下》)尽管如此,孟子也不得不为墨子克己利人、救国救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所感动,称赞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天下》称赞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天下好样的),将求之不得也(少有),虽枯槁不舍也(累得骨瘦如柴也不放弃理想),才士也夫!”
由于墨子的巨大影响,当他还在壮岁时,就博得圣贤的美誉。墨子向楚惠王献书,因书中内容与楚王的思想不合拍而遭冷遇,楚国的一个地方封君鲁阳文君立即向惠王提意见:“墨子是北方的贤圣人,您不亲自接见,如此失礼,这不使天下的士人寒心吗?”吓得以天下大王自居的楚惠王,立即让鲁阳文君去追回墨子,并许诺以500里土地封给墨子。可见墨子是天下有名的大圣人这个说法,在当时已十分流行。有一次墨子生病了,他的学生跌鼻问墨子:“现在您是圣人,怎么会生病呢?”
尽管墨子没有显赫的官位来炫耀于人,没有直接的、物质上的好处来给予人,但其广博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所以有许多人愿意跟从他学习。《吕氏春秋·当染》篇说墨子“无爵位以显人,无赏禄以利人,举天下之显荣者必称(称赞)”,以至于在墨子死后很久,还有许多弟子集合在他的名下来研究学问。连那些身居高位的王公大人也羡慕墨者的学问。有想子弟成才的,就把子弟送给墨者教导,这种事情连续不断。“禽滑厘学于墨子,许犯学于禽滑厘,田系学于许犯。”在墨子死后,其后学继续显荣于天下,数量之多数不过来。这些弟子在普及、宣传和发展墨学上有重要贡献,使墨子的影响继续扩大,连反对墨子的其他思想家,也不能不运用墨子所提出的谈辩方法来从事辩论。正如鲁胜所说,“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晋书·隐逸传》)如类概念的使用,归谬式反驳法的运用等,孟子就与墨子几无二致。荀子、吕不韦等人亦然。名家巨子公孙龙的著作直接袭用《墨经》者更多。
从墨子的创立学说、教授弟子到秦始皇焚烧百家语,墨子学派在中华大地显赫发达数百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墨家学说自其创立之日起至今,经历了由兴盛、衰微到再兴的曲折过程。
从秦始皇尊法家、焚烧百家语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抑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由先秦的兴盛逐渐转向衰微。由汉至清前期的两千多年中,对墨家、墨学几乎没有一篇像样的研究成果问世。从明末、清中晚期直到近现代,墨学才又逐渐走向复苏、再兴之途,先由校勘、训诂和考据等资料整理的步骤,再逐渐进到义理思想的研究。
司马迁写《史记》,对先秦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吕不韦等,连同孔子弟子在内,直到名医、商贾、刺客、艺人、占卜者等都列有传记,可是对显赫一世的墨子及其后学却没有立传,只在《孟子荀卿列传》末尾附言24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这里一开始就用了一个“盖”(大概、可能、也许)的模糊之词,没有肯定语气。所谓“宋之大夫”可能出于讹传,失于考证,笔者比较赞同墨子一生为平民,而没有做高官的说法。所谓“善守御,为节用”,倒是表达了墨子的两个基本主张。关于墨子的生卒年,司马迁竟没有做最必要的调查考证,连用两个“或曰”(有人说),“并孔子时”(与孔子同时)与“在其后”(在孔子后)也差距太大。这一点似乎令人费解。
晋代鲁胜说:“自邓析至秦时,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颇难知,后学莫复传习,于今五百余岁,遂亡绝。”他所谓“名家”,在这里实亦包含《墨经》在内,所以他下决心撰《墨辩注》,把《经说》与《经》配合解释,为后来的研究提示了方向。他有志于“兴微继绝”,即兴起和继承已衰微、断绝的墨家逻辑学说,这是秦汉以后,也是有史以来首次对《墨经》的注释研究著作,可惜这本书遭乱遗失,只留下不足300字的《墨辩注序》存于《晋书·隐逸传》中,这使我们无法确切断定其研究的水平和深度究竟如何。
后来一直到明末才有傅山写《墨子大取篇释》,为《大取》篇逐字逐句做解释。他的解释虽间有些许可取之处,但整个说来,他仍然没有解释清楚,傅山自己也不得不说“文本难尽通”。
清中叶思想家汪中写《墨子校注》和《表微》(涉及墨子的材料)二书,但没有留传下来,只有《墨子序》和《墨子后序》两篇文字,载于《述学》。他在这两篇序中,推崇墨学,批评孟子对墨子“无父是禽兽”的攻击是诬枉,并直指“从政者”对墨学的诬蔑。汪中的大胆言论被道学家斥为“名教之罪人”,要扣上“墨者汪中”的帽子,给予打击。
从清中叶乾嘉之世到清末光绪年间,有许多学者加入到整理《墨子》古籍的行列,最有名的是毕沅、孙诒让的成果。毕沅有《墨子注》,这是第一本为《墨子》全书系统作注。孙诒让有《墨子间诂》,这本书承前启后,至今仍是较好的《墨子》校勘注释本。
20世纪初,研治墨学较有成就的,首推梁启超、胡适。梁启超有《墨子学案》、《墨经校释》等书,特点是用现代术语,对比西方知识来解释墨学。梁氏在一次讲演中说:“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子里2000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论理(逻辑)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尽管梁氏对墨学的一些具体认识未必恰当,但我们把梁氏看作是近代墨学研究的鼓动家是很合适的。
胡适用英文撰写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倡导包含墨学在内的非儒学派的复兴,认为在这些学派中,可望找到移植西方哲学和科学最佳成果的合适土壤。借助中国哲学久已失传的财富,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把西方现代文化跟中国固有的文化精华结合。胡氏称《墨子》是当时“真正有价值的唯一著作”,墨子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人物,《墨经》作者是“科学的和逻辑的墨家”,“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是“一种高度发展的和科学的方法的创始人”,“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为中国贡献了逻辑方法的最系统的发达学说”。胡氏充分肯定墨者的贡献。
近几十年来,墨学的丰富内容逐渐被人们阐发,墨学的现代价值与意义,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墨学研究的过程,尽管至今还远未完结,然而综观墨学研究史,墨学经由创立、兴盛到中衰,又到近世再兴的曲折进程以后,墨学的精义才逐渐为人们所知晓。这一事实说明,墨者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墨家学说中有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这正是:墨学千年觅知音,知音难求终可得。
通过趣谈墨者智慧,将有助于了解墨学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
* * *
墨子姓墨名翟。墨子经常自称为“翟”。如《贵义》篇说:“翟上无君上之事”,“翟闻之”等。元伊世珍《琅嬛记》引《贾子说林》(按孙诒让说古代没有这本书)云:“墨子姓翟名乌”,并以神话的形式说:“其(指墨子)母梦日中赤乌入室,惊觉生乌,遂名之。”即墨子的妈妈梦见太阳中的赤乌飞进室内,惊醒以后生下墨子,所以给他起名叫“乌”。赤乌是古代传说中的瑞鸟,《墨子·非攻下》说:“赤乌衔珪,降周之歧社。”《尚书大传·大誓》说:“武王伐纣,观兵于孟津,有火流于王屋,化为赤乌,三足。”古代神话相传太阳中有三足乌,因而用“赤乌”或“乌”代称太阳。白居易《劝酒》诗:“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指月)赤乌(指日)相趁走。”杨景贤《西游记》第3本第10出:“兔走乌飞,看古今兴废。”兔指月,乌指日。乌作为鸟名,应指乌鸦,乌鸦羽毛为乌黑色。如此说来,墨子是乌鸦变来的,这种离奇的事只能在神话中才能有,绝非现实。
关于墨子的出生地,古代没有直接记载的资料留传下来。多数学者据墨子活动的资料,间接推测墨子生于鲁。如《贵义》说:“墨子自鲁即齐。”《鲁问》说:“迎子墨子于鲁。”近年山东大学张知寒教授推定墨子生于今山东省滕州市境内,今滕州市树有杨向奎题“墨子诞生地”碑,该市木石镇建有墨子纪念馆,树任继愈题“墨子故里”碑。20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墨子是外国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方授楚撰文予以反驳。
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著《神仙传》,讲述古代传说中的神仙故事,墨子被塑造为活灵活现的地上仙人。葛洪说墨子活到82岁的时候,慨叹“世事已可知,荣位非常保”,于是想抛却世俗,“以从赤松子游”。
赤松子是古代神话中的仙人,据说是神农时雨师,曾服水王,教神农,能入火自烧,随风雨上下,到昆仑山上,常停留于西王母室。炎帝的少女追求他,也得仙俱去。(《汉书·张良传》颜师古注)墨子若能从赤松子游,也真够神的。
墨子来到周狄山,精思道法,想象神仙,终于盼来神仙的眷顾。先是几次听到左右山间有诵书的声音,待墨子睡下,又有人来,用衣服覆盖上墨子的脚。墨子偷偷一看,忽见一人,于是起而问之曰:“您莫非是山岳的灵气吗?您是来超度世俗的神仙吧!希望您稍作停留,教给我道的精华。”
神仙说:“我早知你有志学道,所以特来关照,你有什么要求呢?”
墨子说:“我愿意长生不老,跟天地一样长久。”
神仙授给墨子道书25篇,并对墨子说:“你生有仙骨,又聪明,读了这书就能成仙,不用再请教别的老师。”
墨子拜受合作,遵照神仙嘱咐,按书修炼,果然灵验。于是撰集其要,成《墨子枕中五行记》5卷。
墨子修炼成地仙,即住在地上的神仙,隐居起来,避开了战国乱世。他周游于五岳名山之间,不停留在一个地方。汉武帝派使臣杨违,带了贵重礼物,聘请墨子出山,墨子坚持不从。观察墨子的颜色容貌,这位活了数百岁的地上仙人竟像50岁左右的人。这也只能在神仙故事中才能有,并非现实。
根据葛洪的说法,似乎在汉晋间社会上还流传着《墨子枕中五行记》和《墨子丹法》之类的道术书。生平爱好道术,而终于白日升天的西汉淮南王刘安,曾摘要抄录《墨子枕中五行记》为1卷。墨子的5卷讲五行变化的道术书,依次经道士左慈、葛云、郑隐等传至葛洪。
葛洪自称,其师郑隐在50余名弟子中,特地传授给他《墨子枕中五行记》5卷,而其他弟子连题目也没有看见。葛氏说这书讲述神仙变化之术,“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含笑即为妇人,蹙面(皱眉)即为老翁,踞(蹲坐)地即为小儿。执杖即成林木,种物即生瓜果可食。画地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厨,兴云起火,无所不作”。在葛洪笔下,墨子的神通不能说不大,法术不可谓不高。
葛洪又引《墨子丹法》说:“用汞及五石液,于铜器中火熬之,以铁上挠之,十日还为丹,服之一刀圭(量取药末用具),万病去身,长服不死。”(《抱朴子·金丹》)这是把墨子说成精通炼丹术的道教始祖之一,所谓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和服之长生不死的说法,似乎只是道教炼丹师的幻想,应与真实的墨子无缘。葛洪所说墨子的神通,不过是葛洪等道教大师借墨子的名声来壮大自己的门面,扩大自身的影响,这也跟真实的墨子无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