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兔密螺旋体病
兔密螺旋体病是兔密螺旋体引起的成年家兔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诊表现为外生殖器、面部、肛门部的皮肤及黏膜发生炎症、结节、溃疡,患部的淋巴结发炎。是家兔的性传播疾病,称为兔梅毒,病原不感染其他动物。
【病原】兔密螺旋体为螺旋体科密螺旋体属的细长、两端尖直的螺旋形微生物,有8~14个致密规则的小螺旋。长6~15μm,宽0.1~0.2μm,在外膜与胞质膜间有3~4根轴丝(内鞭毛)。革兰氏阴性,但着色差。将病部渗出液或淋巴液涂片固定,姬姆萨染色效果较好,姬姆萨染色呈红色。常用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成棕褐色(图1-15-1)。有运动性。有时受动物特异抗体形态异常,折光率高,团块状。在暗视野镜检,可见到旋转运动,不易染色(图1-15-2)。病原菌存在病兔生殖器官病灶中,皮肤划痕、眼角膜均可复制出本病。本菌抵抗力不强,3%来苏儿、1%~2%氢氧化钠溶液均有杀灭作用。
图1-15-1 兔密螺旋体的形态
图1-15-2 兔密螺旋体的形态及运动发生
【流行特点】本病只发生于家兔和野兔,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变部组织。病兔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交配经生殖道传播,所以发病的绝大多数是成年兔,幼兔极少。此外,被病兔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垫草、饲料、用具等也是传播媒介。兔局部发生损伤可增加感染机会。这种病菌只对家兔和野兔有致病性,对人和其他动物不致病。放养和群养兔发病率比笼养兔高。本病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有时仅引起局部淋巴结感染,外表看似健康,但长期带菌成为危险的传染源。育龄母兔的发病率比公兔高,育龄母兔的发病率为65%,公兔为35%。
【临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2~10周。患病公兔可见龟头、包皮和阴囊肿大。患病母兔先是阴道边缘或阴门周围的皮肤和黏膜潮红、肿胀(图1-15-3),发热,形成粟粒大的结节,随后从阴道流出黏液性、脓性分泌物,结成棕色的痂,轻轻剥下痂皮,可露出溃疡面,创面湿润,稍凹陷,边缘不齐,易出血,周围组织出现水肿。病灶内有大量病菌,可因兔的搔抓而由患部带至鼻、眼睑、唇和爪及其他部位,造成脱毛。慢性感染部位多呈干燥鳞片状,稍有突起,腹股沟淋巴结或腘淋巴结可肿大。患病公兔不影响性欲,患病母兔的受胎率大大降低。病兔精神、食欲、体温、大小便等无明显变化。
图1-15-3 阴门周围的皮肤和黏膜潮红、肿胀
【病理变化】剖检可见皮肤、面部、口腔、上呼吸道及肝脏、脾脏、肺脏等器官出现丘疹结节,周围组织水肿或出血。心脏有炎性损害。肺脏布满灰白色小结节,呈弥漫性肺炎及灶性坏死。肝脏肿大,呈黄色,有许多灰白色结节和小坏死灶。脾脏肿大,有灶性结节和坏死区。睾丸肿大、充血、出血有灰黄色坏死灶(图1-15-4)。子宫布满白色结节,有的发生灶性脓肿。肾上腺、甲状腺、胸腺和唾液腺都有坏死灶。
图1-15-4 睾丸肿大、充血、出血有灰黄色坏死灶
【诊断】根据病兔多为成年家兔,母兔受胎率低,临诊检查无全身症状,仅在生殖器官等处有病变等临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为了进一步确诊,可采集病变部皮肤压出的淋巴液或局部淋巴结抽出液或包皮洗出液,置于玻片上,直接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如见有蜿蜒样前进、沿纵轴旋转或前后运动的细长螺旋状菌,即可对本病作出诊断。也可用印度墨汁染色、Fontana镀银染色或姬姆萨染色,观察菌体形态。
【鉴别诊断】有时本病须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和疥螨病区别,结合各病的特点,通过病原微生物检验,极易诊断。
【防控】
(1)预防
① 兔场要严防引进病兔。新引进的兔必须隔离观察1个月,确定无病时方可入群。
② 定期检查公、母兔外生殖器,对患兔或可疑兔停止配种,隔离治疗。病重兔都应淘汰。
③ 环境定期消毒。彻底清除污物,用1%~2%火碱或2%~ 3%的来苏儿消毒兔笼和用具。
(2)治疗
① 全身治疗。病兔早期可用新胂凡纳明(九一四)以灭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配成5%溶液,耳静脉注射,每千克体重40~60mg,1次不能治愈者,间隔1~2周后重复1次。同时配合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效果更佳。青霉素,肌内注射,每千克体重10万单位,每天3次,连用5天。链霉素,肌内注射,每千克体重15~20mg,每天2次,连用3~5天。
② 局部治疗。患部用2%硼酸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或肥皂水洗涤干净后,再涂搽碘甘油或青霉素软膏,溃疡面涂搽25%甘汞软膏,可加快愈合。用药后10~14天内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