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百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烧针、力度、补泻、留针及疗程

火针,《黄帝内经》称之为“淬针”,《伤寒论》称之为“烧针”,故烧针环节十分关键。烧针的通红透亮,干净利索,恰到好处,施术者手到病除,而受术者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在火针的施术过程中,其他手法也十分重要,到位的手法可令取效更加完美,犹如锦上添花。

1.烧针

古代采用麻油灯烧之,《针灸大成·火针》曰:“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针灸聚英》亦曰:“针者,以麻油满盏,灯草令多如大指许,丛其灯火烧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烧令通红,医者临时用之,以免致手热。才觉针红,医即取针,先以针安穴上,自然干,针之亦佳。”

烧针

现代采用酒精灯烧针,施术者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将针头低下,针尖放置在酒精灯外焰烧灼,并根据需要刺入病灶深度,决定烧红针尖和针体的长度,一般针身烧红的长度要超过刺入的深度。针烧至通红时即可,但如用钨制火针,则需烧至白而发亮。

2.力度

力度,是指火针烧红后,刺入俞穴或部位时针刺的深度。吴亦洛在《本草从新》中说:“凡用火针,太深则伤经络,太浅则不能去病,要在消息得中。”

(1)面部 宜选用细火针,浅刺为佳;如消除雀斑、扁平疣等则需选取平头火针,但需火针由红变白时才可贴近病灶,该处变白即可。

(2)头部 宜选用细火针,浅刺1~2分为宜;亦可选用大头针,施用按刺法,刺入3~5分,恰至颅骨即可。

(3)颈部 宜选用中粗火针,可深刺至2~5分;如病情需求,亦可深刺达0.5~1寸。

(4)胸背部 宜选用细火针,浅刺1~2分;如病变在肋间处,更可采用大头针浅刺。《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5)腰腹部 宜选用中粗火针,深刺2~5分。

(6)四肢部 宜选用中粗火针,深刺2~5分;如在肌肉丰厚处,可深刺0.5~1寸;在皮下组织薄少处,亦可选用大头针浅刺。

(7)手足部 宜选用细火针,浅刺1~2分为宜。

(8)瘰疬、囊肿、积块 宜选用中粗火针,深刺入病灶中心部位为宜。

(9)痈疽、结节、窦道、肿疖 宜选用粗火针,直刺入病灶部位。

3.补泻

施术者在施用火针,刺入俞穴后,施用一定手法以增强疗效,即补泻手法。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补泻都十分重视,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但是补泻之手法不可乱施,《难经·七十三难》说:“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

(1)针刺速度 火针快进快出为补法;慢进慢出为泻法。

(2)针刺深度 火针浅刺为补法,深刺为泻法。

(3)手法轻重 火针施用轻刺激手法为补,施用重刺激手法为泻。

(4)取穴多少 取穴多为泻法,以泻其实;取穴少为补法,以防损伤正气。

(5)刺穴频率 慢性病每5~7日治疗1次,为补法;急性病每1~2天治疗1次为泻法。

(6)针具规格 选用细针、长针多施补法;选取粗针、短针多用于泻法。

(7)针孔处理 火针施术后,按压针孔为补法;不按针孔,导邪外出为泻法。

4.留针

留针的时间长短关系到刺激量,而刺激量多少的不同和刺激量是否恰当,自然也关系到治疗的效果。适当的留针时间可以增强疗效;反之,则会减效,甚至事与愿违。《灵枢·官针》篇说:“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故留针是治疗的重要步骤,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环节。

(1)留针时间长 《灵枢·终始》篇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故对于慢性病,病程较长者,病灶为硬结、囊肿、瘤体者,留针为5~30分钟。

(2)不留针 对于新病、病邪浅者以及老人、小儿、体弱者,多不留针;多数病症以快针为主,一般都不留针。

5.疗程

疗程是根据病情需要而设定,对于缓解病情、加速疾病的治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急性病 可隔日或每日治疗1次。

(2)慢性病 可3~5日治疗1次,每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休息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