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
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急性肝炎。甲、戊型肝炎病毒不转为慢性肝炎,HAV感染仅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HBV可表现为亚临床型、黄疸型和暴发型肝炎,大多数急性HCV感染者无临床症状,HDV与HBV同时感染与重叠感染时临床表现可见各种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HEV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相类似,但是在孕妇是不同的,后者常常表现得非常严重,病死率高达25%。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属中医“黄疸”范畴。
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A)简称甲型肝炎系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HA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由患者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HAV污染水源、食物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传播,可暴发或散发流行,病程急骤,预后良好。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临床特征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乏无力、肝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有发热并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较为常见。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是甲型肝炎高发区,其发病在各型肝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E)简称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粪-口途径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其临床表现与甲型病毒性肝炎相似,但本病黄疸型多见,常见于青壮年,孕妇易感性高,病情较重,经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急性HBV感染可表现为亚临床型、黄疸型和暴发型肝炎。大约70%的患者在急性HBV感染期间具有亚临床和无黄疸型肝炎,只有30%的患者表现为黄疸型肝炎。在新生儿中有临床症状的肝炎是非常少见的,在4岁以内的儿童约10%出现临床症状,而成人约30%出现临床症状。
大多数急性和慢性HCV感染患者无临床症状。HDV可以与HBV同时感染,或者在一个先前HBV感染的基础上发生重叠感染,同时感染与重叠感染的临床表现变化很大,可以是无症状的感染,也可以是各种急性或是慢性的肝脏疾病。然而,大多数感染HDV而发生丁型肝炎者都会发展成严重的进行性肝脏疾病。
病因病机
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急性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多见。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湿邪既可以从外感受,亦可自内而生。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病后瘀阻湿滞,属湿自内生。由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则胆汁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身黄、小便黄之病证。湿邪可从热化或从寒化,因于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由于湿和热有偏盛的不同,阳黄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区别。若病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瘀滞,中阳不振,脾虚失运,胆液为湿邪所阻,表现为阴黄证。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常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纳差、恶心、呕吐等急性感染或黄疸前期症状。肝大质偏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升高,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常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三期。
1.急性黄疸型肝炎
按病程经过分为三期,全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 多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腹胀,肝区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呈浓茶状。少数病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本期持续1~21日,平均5~7日。
(2)黄疸期 巩膜和皮肤出现黄染,约2周内达高峰。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有充实感、压痛及叩击痛。约10%的患者有脾大。此期病程2~6周。
(3)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精神食欲明显好转,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2~16周,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是一种轻型的肝炎,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远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症状、体征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部分病例并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发现肝大、压痛、肝功能异常或HBV标志阳性而确诊。本型病程长短不一,大多于3~6个月内恢复健康,但部分病例病情迁延转为慢性。
治则治法
1.甲型肝炎不变慢性,主要采取支持与对症治疗。密切观察老年、妊娠、手术后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病情,若出现病情转重,应及时按重型肝炎处理。
2.乙型肝炎应区别是急性乙型肝炎还是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前者处理同甲型肝炎,后者按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3.丙型肝炎确诊为急性丙型肝炎者应争取早期抗病毒治疗。
4.丁型肝炎同乙型肝炎治疗。
5.戊型肝炎同甲型肝炎。
本病辨证应以阴阳为纲,治疗大法为化湿邪,利小便,阳黄当清化,热重于湿予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湿重于热予利湿化浊健脾,佐以清热。阴黄应温化寒湿,如脾虚湿滞,宜健脾利湿。黄疸消退后仍应调治,以免湿邪不清,肝脾未复,导致黄疸复发,甚或转为癥积、鼓胀。
1.茵陈蒿汤
出处:古方
【组成】茵陈蒿18g,栀子12g,大黄6g。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热蕴结证。症见: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病毒性肝炎中的急性肝炎,在黄疸期临床表现多属于湿热黄疸型,《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入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三药合用,利湿与泻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若黄疸湿重于热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利湿;胸胁疼痛明显者加柴胡、佛手以疏肝理气止痛;对肝胆湿热炽盛型的患者,在茵陈蒿汤的基础上加用黄芩、金钱草、板蓝根、龙胆草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来源】《伤寒论》。
2.疏利祛湿凉血方
出处:经验方
【组成】柴胡10g,栀子10g,大黄10g,茯苓10g,鸡内金10g,厚朴10g,白术15g,生地黄15g,茵陈蒿30g,金钱草30g,赤芍30g。
【功效】疏泄肝胆,通利湿浊,清热凉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热蕴结证。症见:身黄,目黄,尿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干苦,倦怠乏力,皮肤瘙痒和胁下不适或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关幼波先生认为,黄疸的发生是湿热之邪深入血分,提出“治黄先治血”。可见,黄疸的病理关键是“湿”与“血”,而病位在肝、胆、脾。故拟疏泄肝胆、通利湿浊、清热凉血为法,其中茵陈蒿、金钱草、栀子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厚朴芳香化湿,鸡内金健胃燥湿,大黄通腑泄湿,赤芍、生地黄清热滋阴凉血,柴胡疏泄利胆,且为引经药。诸药合用,针对湿阻、血热,以疏利为主,重在一个“通”字,从而达到利胆退黄的目的。同时遵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使全方兼有疏肝健脾、凉血祛湿之效;对湿热蕴结型急性黄疸型肝炎有一定疗效。本方对湿热蕴结型的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着眼于疏、利、清、活法的运用,重视疏解肝郁、调畅气机,同时大黄的运用是“利”法的体现,通利二便,给邪以去路,使黄疸湿热之邪从二便排出。易安等以疏利祛湿凉血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54例患者,结果显效31例,好转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高达85.19%。
【来源】易安,邹时念.疏利祛湿凉血法对乙型黄疸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4):212-214.
3.八味汤
出处:经验方
【组成】 板蓝根25g,败酱草25g,栀子15g,蒲公英50g,茵陈蒿50g,甘草15g,山楂15g,泽泻15g。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热重于湿证。症见:身黄,目黄,尿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干苦,倦怠乏力,胁下不适或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本方以茵陈蒿利湿退黄,板蓝根、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茵陈蒿利湿退黄,泽泻利水渗湿,山楂行气散瘀。腹胀、食欲不振,加大枣10枚,麦芽15g或建曲10g;肝区痛加郁金15g,川楝15g或延胡索10g;腹胀为主加枳壳10g,木香10g或厚朴10g,香附10g。恶心、呕吐加半夏10g。以本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1例,结果治愈36例占87.6%,显效5例占12.4%。疗程不超过1个月,服药在30剂以内治愈30例,其余6例均在2个月以内治愈。41例中未见转为慢性者,部分病例经短期随访未见复发。八味汤主药茵陈蒿、栀子、板蓝根和败酱草,除有退黄解毒的作用外,还具有防止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之功能。
【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768医院传染科.八味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1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7(1):30-33.
4.保肝退黄汤
出处:经验方
【组成】茵陈蒿3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18g,赤芍30g,茯苓30g,党参18g,金钱草30g,虎杖15g,车前子包煎10g,板蓝根30g,甘草6g。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热内蕴,瘀热互结证。症见:身黄,目黄,黄而鲜明,尿色黄赤,伴神疲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胁下不适或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或者有瘀点,苔黄腻,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本方以茵陈蒿利湿退黄为君药,臣以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茯苓、车前子淡渗利湿,以宣通气化。本病属瘀热互结证,以虎杖、丹参、赤芍活血消瘀,板蓝根、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兼有利湿通淋之效,加以党参补中益气。中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以湿热内蕴为病理基础,瘀热互结是黄疸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学黄疸范畴,以“阳黄”为主,因疫毒湿热之邪侵人体,弥漫三焦,浸于脾胃,交结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失通利,则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入血,随血之营运而淫浸肌肤。本方以赤芍等凉血活血药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恢复肝脏病变,有利退黄。茯苓、党参健脾和胃,合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金钱草利胆退黄,清热解毒,去湿热,用车前子取之于“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整方配伍重在清利,辅以化瘀,兼顾调补。以本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148例,结果治疗组第1疗程显效21例,第2疗程显效37例,总显效58例占65.9%,有效26例占29.5%,无效4例占4.6%,总有效率占95.4%。临床观察本方有较好的降酶退黄功效,ALT反跳率低。
【来源】王巨峰,苗志申,孔万成. 保肝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5(9):117-118.
5.柴胡茵陈大黄汤
出处:经验方
【组成】柴胡10g,黄芩12g,茵陈蒿30g,栀子12g,大黄10g,板蓝根15g,败酱草20g,金钱草20g,丹参15g,赤芍15g。
【功效】疏肝利胆,通腑泻热,活血散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热毒瘀互结证。症见:轻度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部分患者肝区压痛及触痛、尿黄、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中医学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汁既成则藏于胆府,其排泄入肠亦依赖于疏泄功能,肝气疏泄,气机通畅,则胆汁排泄正常。急性黄疸型肝炎其肝失疏泄,胆汁排泄逆乱,肠道胆汁不足,腑气失于和降,故临床每见粪色变淡且多有痞满湿热蕴结肠道之象,因而通腑泻热势在必行。《张氏医通》云:“诸黄多湿热,然经脉久病,无不瘀血阻滞也”,均说明黄疸发生之机,主要由湿热交瘀血所致,故本病治疗中活血散瘀为常法。本方中柴胡微苦、辛,寒,入肝、胆经,宣畅气血、散结和里、解肝之瘀结,合黄芩疏肝利胆。茵陈蒿微苦、寒,归肝、胆、脾经,透肝胆郁热,宣脾胃湿滞,治黄疸有奇功。大黄通腑泻热,活血解毒,茵陈蒿、栀子加强清热利胆退黄之功,合板蓝根、败酱草、金钱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加丹参、赤芍加强活血通络止痛之功。全方共起宣通内外,调达上下,运行气血,使湿热去,瘀毒解,肝气疏,诸症得解。体现了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要“疏肝利胆、通腑泻热、活血散瘀”三大常法。对于恶寒发热表证者,酌情增加柴胡用量,对恶心明显者,另加半夏、生姜。以本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70例,结果治愈20例,显效2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治愈率为28.57%,总有效率为92.86%。
【来源】郭志勇.柴胡茵陈大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8,23(6):767-768.
6.黄消速汤
出处:经验方
【组成】茵陈蒿40g,生大黄20g,车前子15g。
【功效】清热祛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热夹杂证。症见: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皮肤黏膜黄染,肝大,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金匮要略》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患肝炎时湿瘀化热、湿热夹杂。本方以茵陈蒿汤化裁而来,以茵陈蒿利肝胆湿热,有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的作用,大黄含大黄酚、大黄素,重用生大黄在于:大黄泻热解毒,排毒排黄,使胆红素从大便排出,消黄迅速,车前子利水渗湿,使黄疸从尿排出,通利二便,利湿退黄。以本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18例,结果均获痊愈,血胆红素消退至正常时间为6~19日,其中10日以内88例(74.5%),平均为8.75日;谷丙转氨酶下降至正常值时间为 12~28日,平均为16.1日。恶寒发热加柴胡10g,腹胀加陈皮10g,恢复期加四君子汤。
【来源】霍锡坚.黄消速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18例[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4,10(40):21.
7.鸡陈汤
出处:经验方
【组成】鸡骨草30g,白茅根30g,大青叶30g,田基黄30g,茵陈蒿50g,栀子15g,甘草10g。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活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热瘀血证。症见:身黄,目黄,黄而鲜明,尿色黄赤,伴神疲乏力、纳呆、恶心、呕吐、腹胀,胁下不适或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学阳黄范畴,时邪外袭,湿阻中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交蒸,瘀热内郁,脾胃湿热熏蒸于肝胆,使肝郁湿热结于胁下,致使胸胁刺痛,肝脾大。以清热、凉血、活血为主配以利湿药,能使瘀滞于肝胆的湿热从小便排泄,方中鸡骨草、田基黄、栀子、大青叶、茵陈蒿、白茅根皆能入血分,有清热、凉血、活血作用。而活血药能改善人体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可增加肾血流量而利小便,能增加组织细胞的通透性而利于清除肝内胆汁淤滞。
临证需加减运用,热重于湿者加龙胆草20g,大黄15g;湿重于热者加佩兰、厚朴各15g,滑石30g;湿与热并重者加滑石30g,龙胆草、郁金各20g。以本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16例全部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最短18日,最长28日,平均23日。肝功能检验各项恢复正常最短21日,最长28日,平均为29.5日。
【来源】朱锡南.鸡陈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16例[J].新中医,1995(10):52.
8.加味茵陈五苓散
出处:经验方
【组成】茵陈蒿30g,桂枝10g,炒白术15g,茯苓20g,猪苓20g,泽泻10g, 虎杖20g,金钱草20g,山楂15g,栀子10g,川楝子10g,白豆蔻10g。
【功效】清利湿热,疏肝健脾。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肝胆湿热兼脾胃虚弱证。症见:全身皮肤黄染,巩膜黄染,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一般服 3~9剂。
【处方总结】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多属中医“黄疸”病症范畴的“阳黄”。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液,外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阳黄多因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本方中茵陈蒿清利肝胆湿热、疏解肝胆郁热,善利湿退黄治黄疸,用量独重;五苓散化气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栀子清热泻下,山楂能活血散瘀,且消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山楂配运脾消食的炒鸡内金加强对腹胀痛、食欲不振、厌油的治疗;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以宣利气机而化湿浊,且防止苦寒伤阴;川楝子行气止痛兼能疏泄肝热,增强茵陈蒿清利肝胆湿热、疏解肝胆郁热之力,而增强退黄作用。加味茵陈五苓散既可清利肝胆湿热,疏解肝胆郁热、化气利湿,使湿从小便出而达退黄之功效,又可行气止痛,运脾消食,治疗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和腹胀。以本方治疗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28例,结果治愈2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
【来源】 夏本林.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2):31-32.
9.清肝解毒汤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茵陈蒿30g,栀子10g,大黄6~19g,金银花15~30g,连翘15g,板蓝根30g,黄连、黄柏、甘草各10g。
【功效】清肝解毒。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热毒盛证。症见:身黄,目黄,黄而鲜明,尿色黄赤,伴乏力、纳呆、恶心、呕吐、腹胀,胁下不适或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黄疸初起,湿热内蕴,脾胃之气被遏,邪实为主。治宜首清肝胆,次调脾胃,用自拟清肝解毒汤以清利湿热。方中以茵陈蒿清肝利胆、利湿退黄为主药;郁金活血开郁,栀子清利三焦,大黄荡涤胃肠,利胆导滞;黄柏清热燥湿,共为辅药;厚朴理气除满;陈皮和胃醒脾;半夏止呕降逆,祛痰化湿;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本方为茵陈蒿汤与二陈汤合方加味组成。诸药相配,肝胆得疏,脾胃得和,前后分消,邪有出路,黄疸自除。至恢复期,湿热黄疸已退,而脾胃虚弱者,则以健脾保肝汤善后治疗,以党参、白术、茯苓和山药健脾益气;扁豆、麦芽、莲子和焦山楂健脾和胃。甲型病毒性肝炎又称急性黄疸性肝炎,类属中医学黄疸证。可根据其病程规律选方用药。
【来源】彭勃,吕宏生.吕承全教授治疗急型黄疸性肝炎经验[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9(4):16-17.
10.消黄饮
出处:经验方
【组成】茵陈蒿、车前草各30g,白茅根90g,青茶叶3g,冰糖30g。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热蕴结证。症见:身黄,目黄,尿黄,食欲减退,恶心,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用法】将前三味加水2500ml,轻煎至2000ml,取滤液冲茶叶,纳冰糖。每日1剂,昼夜连服。
【处方总结】对于湿热郁蒸所致的黄疸,其治始终以清热利湿为主,本方以茵陈蒿利湿退黄,白茅根、车前草合用清热凉血利尿,佐以清茶叶加强清热利尿之功。治疗过程中或兼以疏肝健脾,或兼以养阴柔肝,或兼以疏肝理气,视病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兼证而各异。
【来源】肝病验案良方.徐江雁,刘文礼.肝病验案良方[M].2版.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3:60.
11.苦寒降酶汤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败酱草12g,龙胆草8g,板蓝根、七叶一枝花各15g,炒栀子9g,川牛膝12g,陈皮6g。
【功效】清热解毒,降酶。
【主治】各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属湿热蕴结证。症见:身黄,目黄,尿黄,胁肋疼痛,口苦烦闷,恶心欲呕,谷丙转氨酶持续增高,舌质淡红,苔黄厚或黄燥,脉弦数或弦滑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本方为刘学勤名老中医经验方。以败酱草、板蓝根、炒栀子清热解毒凉血,龙胆草清肝经湿热,川牛膝利尿通淋,陈皮理气健脾燥湿,诸药合用以降谷丙转氨酶为主,尤其对于证属湿热者疗效较好。本方化裁出的芳化降酶汤、凉血降酶汤、导泻和酶汤均以降酶为主,但多根据临床辨证选药有所不同,芳化降酶汤酌加藿香、佩兰和白豆蔻以芳化湿浊;凉血降酶汤则重用牡丹皮、赤芍和生地黄等清热凉血之品;导泻和酶汤则以厚朴、牵牛子和生大黄等行气导滞,泻下攻积为主,临证时应根据临床症状灵活选用。
【来源】刘静生,刘学勤.刘学勤主任医师“降酶”十法[J].河南中医,2003,23(7):15-17.
12.柴胡解毒汤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柴胡、黄芩各10g,茵陈蒿、土茯苓、凤尾草各12g,蚤休6g,甘草6g。
【功效】疏肝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属湿热蕴结证。症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 刘渡舟先生认为,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最基本的病变是湿热夹毒损伤肝脏以及继发的肝气郁滞和血络瘀阻,治疗的关键是清利肝脏湿热,解毒,理气,活络。本方以柴胡、黄芩清肝利胆,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土茯苓淡渗利湿,清热解毒;凤尾草泻热凉血,利尿解毒;蚤休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以上诸药为柴胡、黄芩之佐。肝病及脾,调治之法应紧紧把握肝郁与脾困这一对主要矛盾,初期宜采用疏肝与清利湿热相结合,继则脾困颇重,则宜疏肝与健脾、淡渗利湿相结合。对湿热俱盛的黄疸型肝炎,配用疏肝解毒之法,重视疏、利、清、活四法的综合运用。
【来源】王庆国,刘燕华.刘渡舟医书七种-肝病证治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6.
13.柴胡三石解毒汤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柴胡、黄芩各10g,茵陈蒿、土茯苓、凤尾草各12g,草河车6g,滑石12g,寒水石、生石膏各6g,竹叶10g,金银花6g。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属湿热蕴结证。症见:口黏,胁胀痛,小便短赤,面色黧黑兼带有油垢,体重不减反增,臂背时发酸胀,舌苔白腻或黄腻而厚,脉弦缓。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本方是在柴胡解毒汤的基础上,加滑石、寒水石、生石膏、竹叶以增加清热利湿的作用,加金银花清热解毒。肝经湿热证,经服柴胡解毒汤无效,若其人面色黧黑兼见油垢,虽患肝炎而体重反增,臂背时发酸胀,则为湿毒凝结不开之象,无论急慢性肝炎,凡符合本证者,用之则有效。增入滑石、寒水石、生石膏等甘寒清解湿热之品,使湿热两分,湿去热孤,胶着之邪始解。
【来源】王庆国,刘燕华.刘渡舟医书七种-肝病证治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7.
14.清热化湿汤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茵陈蒿30~50g,炒栀子6~10g,蒲公英15~30g,藿香10~15g,板蓝根15~30g,泽兰15~20g,车前子包煎15g。
【功效】清热利湿,芳化湿浊。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有黄疸,属湿热发黄证。症见:身黄,目黄,尿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干苦,倦怠乏力,皮肤瘙痒和胁下不适或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方由茵陈蒿汤化裁组成,方中茵陈蒿、蒲公英和板蓝根清热解毒,退黄;炒栀子、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之邪外出,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泽兰叶活血化瘀,利湿。诸药共奏清热利湿、芳化解毒之功。热重者加大黄通腑热,湿重者加半夏、茯苓加强健脾祛湿之功,配伍得当,可收良效。发黄证应首辨证之阴阳,邪之寒热。本方主要针对阳黄的湿热俱盛之证。兼有肝郁者,症见湿郁气滞胁痛证者,可随症加柴胡、枳壳、厚朴、半夏和白豆蔻等,如疏肝化湿汤。
【来源】于家军,李戈.李寿山教授治疗慢性肝炎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483-484.
15. 宋祚民肝炎1号方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茵陈蒿15g,藿香10g,鲜白茅根30g,连翘、生栀子、竹叶各10g,败酱草15g,黄柏10g,焦四仙各30g。
【功效】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热蕴蒸发黄证。症见:身黄,目黄,尿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苦,倦怠乏力,皮肤瘙痒和胁下不适或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宋祚民名老中医认为,肝炎的病因大多与湿热有关,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是其内在病因。外感湿热,内结脾胃,或内伤饮食,滞伤脾胃,湿热内生,湿热熏蒸而发黄,故本方在茵陈蒿汤的基础上,药用茵陈蒿、黄柏、白茅根和栀子清热利湿退黄,以焦四仙健运脾胃,消导积滞,辅以连翘、竹叶和败酱草清热解毒凉血,藿香芳化湿浊。本方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以清热化滞为主。
【来源】徐江雁,刘文礼.肝病验案良方[M].2版.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3:151.
16.舒肝解毒汤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当归12g,白芍、柴胡、茯苓、板蓝根、败酱草各15g,茵陈蒿30g,川楝子12g,金银花、蒲公英各15g,甘草6g,生姜10g,红枣5枚。
【功效】疏肝健脾,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属湿热蕴结证。症见:口苦,心烦,右胁疼痛隐隐,或两胁胀痛不舒,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赵清理名老中医以自拟舒肝解毒汤加减治疗肝气郁滞,湿热毒邪内阻所致的急性、慢性乙型肝炎,药用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甘草、生姜、红枣健脾和胃,此乃逍遥散抑肝健脾之意。板蓝根、败酱草清热解毒,又兼有抗病毒作用,尤其对肝炎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并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治肝细胞变性。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对多种病毒、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为肝胆疾病所常用。诸药相伍,既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杀灭病菌等作用以祛邪,又可通过疏肝健脾而调动机体抗病力以扶正,此即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法。
【来源】徐江雁,刘文礼.肝病验案良方[M].2版.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3:195.
17.泻黄汤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茵陈蒿15g,郁金、泽泻、车前子包煎各10g,赤小豆15g,茯苓10g。
【功效】清热利水,健脾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热蕴结热重于湿证。症见:身黄,目黄,尿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胁下不适或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濡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
【处方总结】阳黄一症,总以湿热郁蒸为主,但治疗上必须辨别其热与湿的偏胜,尚有湿热疫毒,病属急黄,除清热利湿外必须兼以解毒。方中茵陈蒿、郁金、茯苓、泽泻清热利湿,以茵陈蒿清热利胆、利尿祛湿,栀子清热解毒、凉血退黄,车前子祛湿利尿、泽泻育阴利水,郁金疏肝理气、活血散瘀,赤小豆清热利水、淡渗化湿,诸药合用,达到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利湿退黄的效果,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退黄效果佳。临证可加减运用,舌有瘀点配合丹参以活血化瘀。
【来源】徐江雁,刘文礼.肝病验案良方[M].2版.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3:219.
18.清肝利黄汤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茵陈蒿30g,栀子9g,大黄6g,枳壳9g,生薏苡仁15g,茯苓、板蓝根各12g,蒲公英30g,金银花15g。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属湿热并重证。症见:身黄,目黄,尿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干苦,倦怠乏力,胁下不适或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本方以茵陈蒿汤为基础化裁,栀子清肺肝之热,茯苓利水健脾,枳壳疏肝理气,板蓝根、金银花和蒲公英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生薏苡仁利水渗湿,兼有清热之效。
【来源】徐江雁,刘文礼.肝病验案良方[M].2版.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3:243.
19.利疸退黄汤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焦栀子、黄柏各9g,龙胆草6g,大黄6~9g,茵陈蒿、金钱草各30g,郁金9g,车前子包煎、车前草各30g。
【功效】清热泻火,利胆化湿。
【主治】急慢性肝炎,属湿热蕴结证。症见:面目色黄,烦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渴,口苦,倦怠乏力,胁下不适或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韩哲仙名老中医认为,黄疸一症由湿热蕴蒸、疏泄失司、气郁壅滞所致,治疗以清热为主,利湿次之,佐以通腑化瘀。本方以茵陈蒿利湿退黄,龙胆草、黄柏、金钱草、郁金和焦栀子清热解毒,利水渗湿退黄;大黄通腑化瘀消积。车前子、车前草利尿通淋,使邪有去路。
【来源】徐江雁,刘文礼.肝病验案良方[M].2版.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3:253.
20.解毒化瘀汤
出处:经验方
【组成】茵陈蒿30g,白花蛇舌草30g,赤芍30g,丹参30g,田基黄15g,栀子10g,郁金10g,石菖蒲10g,木通10g,枳壳6g,生甘草5g,大黄10g。
【功效】清热化湿,活血化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瘀热互结证。症见:乏力,发热,皮肤瘙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和腹泻,身黄、目黄伴有尿粪颜色改变,肝大或肝脾大,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涩。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7日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处方总结】急性黄疸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属中医黄疸(阳黄)范畴。《诸病源候论》云:血瘀在内,则时时体热而发黄,故瘀热互结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即疫毒之邪,侵袭机体,内生湿热,熏蒸肝胆,疏泄失畅,致瘀毒内停。本方中茵陈蒿、栀子、白花蛇舌草、田基黄等清热解毒为君,重在解毒祛邪;赤芍、丹参、郁金、大黄等活血化瘀为臣,贵在化瘀退黄;木通、石菖蒲、枳壳行气利湿为佐,加重利湿退黄作用;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增强解毒化瘀功效,各药协同,共奏解毒化瘀退黄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蒿和大黄配伍能够加强清热化湿、退黄消瘀之功;赤芍、丹参活血化瘀,能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田基黄又名肝炎草,具有消炎解毒,利湿退黄作用,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疗效。全方清热解毒、化瘀退黄并施,故湿热瘀滞下泻,黄疸自除。
【来源】高滢贤.解毒化瘀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1(5):8-9.
21.金龙益肝汤
出处:经验方
【组成】金钱草、茵陈蒿、赤芍、金银花各20g,龙胆草10g,丹参、茯苓各15g,麦芽30g,甘草6g。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热蕴结证。症见:面目色黄,烦热,纳差,恶心,呕吐,口干苦,倦怠乏力,胁下不适或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黄疸的发生以湿热内蕴为病理基础,瘀热互结,是黄疸发生重要的病理因素。急性黄疸型肝炎属祖国医学黄疸范畴,以“阳黄”为主,其病机多因湿热蕴结脾胃,郁遏肝胆,导致胆汁瘀滞外溢,发为黄疸。另外,气滞血瘀也是重要的病理环节。方中金钱草、龙胆草清热利湿利尿,使湿热由小便排出;茵陈蒿清热利湿,是古今退黄之要品;以上三药合用则利胆效果更佳。茯苓、麦芽健脾利湿,金银花清热解毒;赤芍、丹参活血凉血化瘀,可加快黄疸消退,促进肝脾回缩。药理实验表明,清热利湿解毒类药物有抗病毒、降酶作用;凉血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肝脏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消除炎症,促进黄疸消退和肝细胞炎症的消失。另外,丹参具有保肝降酶,改善血浆蛋白含量,软缩肿大的肝脾,提高免疫功能,抗肝纤维化等作用,临床疗效确切。与中医认为丹参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理论相符。本方有显著改善症状、体征、降酶退黄等作用。
【来源】 舒德云,刘三都.金龙益肝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0例[J].山西中医,2005,21(1):17-18.
22.赤虎汤
出处:经验方
【组成】赤芍、虎杖、丹参各30g,泽兰、郁金、山楂、猪苓各15g,大黄、甘草各10g。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胆,健脾化湿,益气和中。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证。症见:身黄、目黄、尿黄,神疲乏力,纳呆,厌油腻,恶心、呕吐,口干苦,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每日1剂,较重者1.5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10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黄疸辨证不论分几型,都存在血瘀这一共同点,活血化瘀为主,增加肝组织灌流,疏通胆汁排泌通道是治疗疾病的正确选择。祛瘀退黄降酶大法的实施,有赖于合理的中药配伍,遵循活血化瘀的原则,其中活血化瘀兼有清热退黄的药物占2/3以上。本方中赤芍经临床实验证明有消退黄疸的作用;丹参可增加肝组织灌注,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及提高利胆效应,具降酶、降胆红素的作用;虎杖、大黄不仅具有活血作用,且能清热解毒,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泽兰、郁金、山楂,有祛瘀、利湿、行气,解郁通阳,调达柔肝之效;甘草在健脾和中的同时也有退黄降酶作用。统观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清热利胆、健脾化湿、益气和中之功。临床使用中随不同证型加药不超过3味,使该方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具相对稳定的同时又不失其灵活性。本方副作用小,药物价廉,疗效可靠。
【来源】闵照国.自拟赤虎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8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3):321.
23.栀子根汤
出处:名老中医验方
【组成】栀子根45g,郁金10g,白花蛇舌草15g,玉米须20g,茯苓15g,赤芍15g,丹参15g,玄参10g,藿香10g,柴胡10g,生甘草5g。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凉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热内蕴里证。症见:面目色黄,烦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渴,口苦,倦怠乏力,胁下不适或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处方总结】康良石名老中医认为,湿热疫毒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因,黄疸型和无黄疸型皆属湿热疫毒所致,但伤人有气血轻重之别。黄疸型者湿热较重,多偏于血分,病位较深;而无黄疸型者湿热较轻,多偏于气分,病位较浅;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贯穿整个病程。康老创栀子根汤系列方治疗该病,疗效显著。栀子根汤以栀子根、白花蛇舌草、郁金、茵陈蒿、玉米须等组成,其中君药栀子根,为闽南地方草药,味甘、淡,性寒,归肝、三焦经,其主要功能为清利湿热,泄三焦,清肝,利膀胱湿热,特点是口感较好,重用不伤脾胃,易为患者所接受,用量多为30~60g;白花蛇舌草、郁金相须为用,加强栀子根清热解毒、利胆退黄、凉血活血之功;配伍玉米须、茵陈蒿等共奏清泄三焦之火,利膀胱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解。本方用药多归属肝胆诸经,其清利肝胆湿热作用强。临证在栀子根汤基础上化裁以应各种证型,或加疏风解表,或加疏肝理气,或加重清热利湿凉血,或加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或加辛香化湿、淡渗利湿,疗效显著。康老在治疗上注重清热利湿解毒的应用,但方剂中却少用苦寒直折之药,常配以健脾和胃之品,其既可有效地防止清利寒凉药物损伤中阳,戕伐生发之气,又可预防肝木乘脾,致使湿困脾胃,浊邪不化,脾胃运化功能日衰,而致肝病迁延不愈。
【来源】 阮清发,康旻睿,康素琼.康良石教授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4, 23(5):854-856.
24.自拟肝炎合剂
出处:经验方
【组成】茵陈蒿30g,栀子12g,郁金12g,丹参30g,陈皮12g,茯苓10g,黄芩10g,黄柏12g,焦三仙各12g,甘草6g。
【功效】清热利湿,护肝利胆,化湿退黄。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属湿热蕴结证。症见:面目色黄,烦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干苦,倦怠乏力,胁下不适或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14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复杂,急性黄疸型肝炎多属“阳黄”、“胁痛”、“肝郁”等范畴,多由于饮食不洁,湿热之邪外侵,损伤脾胃,可致脾胃功能不和,脾虚不能健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蒸而生热,黄疸加深即出现色泽鲜明的阳黄;素体阳虚生寒、湿从寒化、瘀阻血脉、胆汁不能循其常道而溢于肌肤,则发为阴黄。自拟肝炎合剂中茵陈蒿、栀子、郁金清热利湿,退黄治疸;茯苓利水渗湿,又可补脾宁心;丹参活血去瘀,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血清转氨酶;黄芩、黄柏清热除湿,通利小便,泻三焦之火;焦三仙消食健脾,活血散瘀;甘草调和诸药,和中解毒。全方具有清热利湿、护肝利胆、化湿退黄、健脾和胃之功效。实践证明,本方可抑制肝炎病毒复制,缩短病程,消除临床症状,经多年应用无发生不良反应者。转氨酶升高伴厌油欲呕者加鸡内金10g,竹茹10g;胆红素增高加金钱草20g,海金沙20g,赤芍12g,大黄6g;肝区疼痛加延胡索10g。
【来源】张玉臣,肖德明,封扬.自拟肝炎合剂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268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3,43(13):70.
25.甘露消毒丹
出处:古方
【组成】白豆蔻6g,藿香10g,茵陈蒿30g,滑石15g,木通10g,黄芩10g,连翘15g,浙贝母10g,射干10g,薄荷6g,石菖蒲10g。
【功效】清化湿热,解毒,宣通气机。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属湿热蕴结证。症见:面目色黄,烦热,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口干苦,倦怠乏力,胁下不适或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10日为1个疗程,共观察1 个月。
【处方总结】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黄芩,其中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两擅其功;茵陈蒿善清利湿热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相合,正合湿热并重之病机,共为君药。湿热留滞,易阻气机,故臣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以益其清热利湿之力。热毒上攻,颐肿咽痛,故佐以连翘、射干、浙贝母、薄荷,合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而利咽止痛。中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病因主要是湿热为患,特别是急性肝炎,故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法。甘露消毒丹清热解毒、淡渗利湿、芳香化湿三法具备,更切合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急性病毒性肝炎,根据湿热的偏颇,中医学将其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三个证型,故治疗选方上有用茵陈蒿汤、茵陈蒿五苓散等。甘露消毒丹用于任何证型,均可获得满意疗效,说明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重在针对湿热这一病因进行论治。
【来源】褚裕义.甘露消毒丹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9,40(2):87-88.
26.四子退黄汤
出处:经验方
【组成】生栀子20g,女贞子、莱菔子各15g,川楝子6g,茯苓、郁金、木瓜、生大黄各10g,木通9g,板蓝根、白茅根各18g。
【功效】疏肝利胆,健脾燥湿和胃。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重于热证。症见:厌油、纳呆、恶心、两胁胀痛, 身目俱黄, 小便深黄,舌质红, 苔白腻,脉沉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10日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月。
【处方总结】急性病毒性肝炎属中医学“黄疸”、“胁痛”范畴。其病因多为外感时邪疫毒湿热相交。《石室秘录》云:“黄疸虽成于湿热,毕竟脾胃虚不能分清水湿而致郁而成黄”。其主因是湿热及肝脾功能失调,因此清肝胆湿热,调理脾胃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四子退黄汤”方中栀子通行三焦,清热利湿退黄,板蓝根清热解毒,对肝炎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女贞子、川楝子、莱菔子、茯苓益肝健脾和胃,使脾胃和湿自化,并有明显的降酶作用,能提高免疫功能,消除肝炎损害,促使肝细胞的再生,郁金、大黄、木瓜活血化瘀,疏肝利胆,推陈致新,改善体内微循环,调节代谢减轻中毒性肝细胞的损害变性,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具有良好的护肝抗损伤作用,木通、白茅根利尿退黄,加强其利胆除湿之用,使湿从小便而去,共促肝功能恢复。
【来源】马力行. 四子退黄汤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J]. 四川中医,199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