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历史发展与趋势
2.1.1 景区规划的历史发展
现代自然景区的规划主要建立在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之上,其历史随同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共同经历了萌芽、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并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观念的转变,日益成熟。
(1)思想的萌芽(1806~1872年)
景观生态规划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人们还没有对自然界的保护有足够的重视,只注重提高农作物产量及土地生产力,对于景观规划的认识也相对集中在农业土地的分配与利用上。直到1806年,近代地理学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在对自然地理的研究中提出将景观作为地理学的术语,把具有一定风光特征的地理区域作为研究的集合体看待,开始研究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相互联系(图2-1)。
图2-1 19世纪刻绘自然景观的版画
然而,这种思想并未引起大部分人的注意,却为后来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人们城镇化发展与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自然景观价值的认识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19世纪中期,美国一群提倡保护自然的先驱们为保护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优胜美地(Yosemite )山谷中的红杉巨木免遭开发的砍伐破坏,向国会申请提议保存该地的自然资源。随着不断有保护自然的声音出现,终于在1864年林肯总统签署了一项特殊公告,将优胜美地区域划为美国第一座“州立公园”。1872年,美国国会根据此公告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亦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图2-2)。
图2-2 美国优胜美地大峡谷
摄影师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内对大峡进行考察拍摄工作
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也相继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和人类对环境影响的严重性,人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在规划自身需要的环境中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考虑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等,为自然景区规划设计的形成奠定了思想与观念上的重要基础。
(2)基础的形成(1872~1981年)
尽管自1872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持有保护态度的学者与社会人士越来越多,但是人们设立的保护区毕竟只是自然中的一小部分,保护程度也较为有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为了谋求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人们依然持续地侵蚀着自然资源,对自然景观的干扰不断加剧,加上森林的砍伐最终导致自然生境的破碎。直到20世纪中期,景观生态功能失调,各种自然灾害的频频出现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1940年,本顿·麦凯(Benton Mackaye,1879~1975)首先促成了生态学与区域规划的融合,提出“区域规划本身就是一门生态学”,使生态规划思想的发展逐渐融入景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将生态学的思想与规划相联系,使景观规划的意义与生态规划的思想相结合,产生了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生态景观规划,影响到了之后的自然景区的规划设计(图2-3)。
图2-3 美国阿帕拉契峡谷
本顿·麦凯在阿帕拉契小径附近发现新的天然峡谷
20世纪60年代开始,自然景区的规划随着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在欧洲等国家真正发展起来。1961年,景观规划的先驱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John Ormsbee Simonds,1913~2005)在他的著作《景观建筑学:人类自然环境的建造》(Landscape Architecture:the Shaping of Man's Natural Environment)中提出景观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在于为人类创造一个理想的和持续的生活、发展环境,并根据这些理念将景观规划的全过程做出了详细的勾绘。1968年邦奇伍德(K. Buchwald)和英格哈特(H. Engelhart)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共同编辑出版了《景观管理与自然保护综合手册》。与此同时,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IUCN)系统地提出并逐渐完善了景观规划的概念体系。1969年, 美国景观设计学科的领袖人物伊恩·麦克哈格(Ian Mc Harg)出版了著名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一书,将生态学的理念引入到景观规划设计中,提出了“自然设计的模式”。这一模式重视人类规划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同时注重人、生物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将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和自然资源的固有属性作为规划研究的核心,强调与自然和谐的规划设计(图2-4~图2-6)。
图2-4 最早的景区浏览路线之一
1900年优胜美地开设了马车浏览路线
图2-5 德国铁欧德桥(Karl-Theodor-Brucke)
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铁欧德桥在山脉与河流间屹立至今
图2-6 对某地区的景观规划进行研究与讨论现场
从左至右依次为顾问马莱奇(Malcic)、陪审员巴尼特(Barnett)、麦克哈格(M c H a r g)、马查多(Machado)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随着景观生态学家研究工作的逐步推进,自然景区规划实践的不断完善,已经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自然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方法,并形成了国家国土规划的基础。1973年,首个以景观规划为主题的国际性刊物《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Land Use and Landscape Planning)正式创刊,并在首刊中提出了对土地利用服务的规划目标。
1981年,随着遥感与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把地质学、气象学和资源学等与自然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考虑,应用到景观规划中,为自然景观提供了有效的研究与规划的工具,促进了景观生态规划的迅速发展。
(3)蓬勃的发展(1981年至今)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然保护规划的事业发展很快,景观生态学在景观生态规划特别是自然景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开始得到学术界广泛的认同,并作为有关自然景区规划的新兴综合性学科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全世界以自然保护为前提的规划数量与面积不断增加,对自然景区的保护也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象征。
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更加关注自然区内生态过程和景观格局方面的研究,尤其关注自然区域中的生态过渡带和边缘效应。对于自然景区的规划也更为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自然区内动态生态过程的影响,希望能通过对景观格局的规划来保持自然区域内自然景观的原有属性,控制自然景观在功能、物质方面的动态转换。由此,形成了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论的又一次思维上的转变,使自然景区规划的发展有了新的规划理念的引导,为自然景观规划注入了新的活力(图2-7、图2-8)。
图2-7 伊恩·麦克哈格
在梅尔森工作室研究项目资料
图2-8 1969年,赖恩·麦克哈格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自然场地进行研究
然而,自然是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又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自然景区规划从19世纪思想萌芽到20世纪末发展形成,又进入21世纪开端,已走过两个多世纪的历程。这些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在自然景区规划的后续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更深更广的问题,需要人们进一步去研究。例如,自然景观生态规划中必须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内景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当代自然景观生态规划的这种综合性为自然景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将自然景区建设成既具审美性又能保持原有自然资源完整的挑战。在人类日趋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中,还要考虑到满足社会所需求的生产力等多目标的平衡。因此,人们仍在持续地探索与完善更多的规划途径。
2.1.2 中外自然景区规划发展比较
对于自然区域的规划,我国自古就形成了较为朴素的保护思想。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逸周书·大聚篇》中就有:“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记载。古人乐山好水,对自然山水含有特殊的情怀。我国古代有所谓的春季“山禁”、夏季“休渔”的法令,民间也经常自发地划定一些不准樵采的地域,虽然有些被冠以 “风水林”、“神山”、“神木”等禁止伐木涉猎的自然区域的设立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这些举动就是基于对原始山林资源的有效保护,相对于国外自然保护区的思想更为悠久。
尽管没有建立如同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但我国于1982年开始建立风景名胜区,并先后审定公布了6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就是秉承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为目标的国家性质保护区域,相当于国家公园的功能。随着我国聚居环境与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对景区游赏需求不断加大的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加速腾飞。基于我国风景园林和规划建筑界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逐渐走向了日益成熟的阶段。据统计,到2009年初,国务院设立的中国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近11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13%,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18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约480处,基本形成了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系(图2-9、图2-10)。
图2-9 山东崂山风景区
我国1982年首批通过的风景名胜区之一的龟峰风景
图2-10 湖北武当山
建造在半山的南岩宫,显示我国自古天人合一,融于自然的造园思想
我国的自然景区规划以保护为核心,在景区景观与旅游的详细规划上,根据古典园林的规划设计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风景区规划理念。相适应、相协调地优化利用自然环境的原始条件,遵循自然的游赏环境与空间的创造,将物质资源环境、层次多变的空间形态以及悠久的文化意境进行了协调的规划统一,在日趋多元化的规划设计中逐渐走向成熟。
我国的自然景区规划设计正与国际社会一同,在自然景区发展所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生态资源的保护间达到平衡,找出最合适的规划组织设计方案(图2-11)。
图2-11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规划图
展现了“因势利导、背山面水”等古代景观思想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关注:
自然景区的建立在一系列旅游开发与环境建设的实践中,正不断摸索着适于我国的景区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践表明,自然景区的规划设计需要分析景区的时空布局、生态环保、景点建设,同时,也需要将其自然人文资源的保护、社会经济的效益、游客游赏的使用、运营建设管理作为系统化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