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隐孢子虫病
禽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感染引起禽的一种原虫性疾病。各种家禽和鸟类均可感染隐孢子虫,患禽以严重的呼吸困难或腹泻为特征,该病可造成部分病禽的死亡。
【病原】鸭、鹅隐孢子虫病的病原为贝氏隐孢子虫,其能寄生于多种家禽的呼吸道、泄殖腔和法氏囊等处。贝氏隐孢子虫的卵囊呈圆形,壁光滑,无色,囊壁有裂痕,无卵膜孔和极粒,不形成孢子囊,卵囊内有四个裸露的香蕉形子孢子和一个颗粒状残体。贝氏隐孢子虫的生活史与艾美尔球虫相似,分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均在同一个宿主体内完成。形成的孢子化卵囊有厚壁型和薄壁型两种,厚壁型卵囊随宿主粪便排出后直接具有感染性,薄壁型卵囊壁破裂释放出具有感染性的子孢子,在宿主体内侵入细胞,形成自身感染。
【流行病学】本病的潜伏期为3~5天,病程2~14天不等,在世界各地流行较为广泛。在我国,鸭、鹅、鸡等多种家禽感染隐孢子虫的现象普遍存在。各日龄家禽均可感染发病,以2月龄内的雏禽最为易感。本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水平传播,患禽粪便中的卵囊污染了饲料、饮水、器具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于鸭、鹅吸入环境中的卵囊。隐孢子虫的卵囊无须经过外环境中发育过程,随粪便排出体外后便具有感染性。由于宿主和传播途径多样性,因此要避免多种家禽的混养。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环境卫生较差的地区更易发生本病。该病主要通过卵囊散播,隐孢子虫卵囊对环境抵抗力很强,在潮湿的环境中可存活数月之久,因此,水禽更易发生本病。
【症状】由于侵害途径不同,患禽的症状有差异。经呼吸道感染,患禽精神沉郁,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打喷嚏,流黏液性鼻液。随着病程的发展,食欲减退至废绝,重症患禽卧地不起,不愿走动,羽毛粗乱,两翅下垂,体重减轻甚至死亡。经消化道感染患禽表现为拒食,精神萎靡,嗜睡,体重减轻,生长受阻。排白色或淡黄色水样或糊状稀便。经泌尿系统感染患禽可见肾脏苍白、水肿;经眼结膜感染病例可见眼结膜水肿、流泪。隐性感染病例大多不表现出症状,在泄殖腔和法氏囊等处可观察到虫体。
【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虫体寄生部位呈现卡他性或纤维素性炎症,严重者有出血点。鼻腔、喉头、气管、支气管水肿并含有大量的浆液性渗出物,气囊壁增厚、混浊。虫体发育阶段可存在于心、肝、脾、肺、肾、睾丸和卵巢等内脏器官,常见有灰白色小坏死灶。法氏囊萎缩,内有黏液和泡沫物。小肠、回肠积液,黏膜充血。
【诊断】本病的症状、病变不典型,一般不作为诊断依据。确诊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室诊断。
(1)粪便涂片染色 将黏液或糊状粪便用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按照1∶1稀释后进行涂片。甲醇固定涂片,姬姆萨染色后镜检。隐孢子虫卵囊呈透亮环形,胞浆呈蓝色至蓝绿色,胞浆内含有2~5个红色颗粒,偶见空泡。此外,也可以通过粪便漂浮检查法或重铬酸钾溶液漂浮法对卵囊进行观察。
(2)组织学检查 呼吸道感染病例可见隐孢子虫吸附于鼻窦和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表面,法氏囊感染病例可见虫体吸附于法氏囊黏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边缘上。当隐孢子虫与大肠杆菌、支原体、巴氏杆菌、葡萄球菌、禽痘病毒等混合感染禽类时,不易做出诊断。
【预防】对该病的预防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禽舍和运动场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对粪便等进行堆积发酵等生物处理,对于防止该病的发生和抑制该病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效果。
【治疗】目前该病无特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