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关于马斯顿的DISC理论
威廉·莫尔顿·马斯顿(William Moulton Marston)1893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他先后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文学学士、法学博士和心理学博士三个学位,这种跨学科的积累为他日后精彩的职业跨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斯顿教授研发了多款基于测试心脏收缩压的“测谎仪”,被誉为“测谎仪之父”。这些测谎仪被用在法院审判、军队招募甚至电影明星身上。然而,他最广为人知的却是创作了“神奇女侠”(Wonder Woman)这个漫画人物,随着近几年电影《神奇女侠》在全球的热播,有关马斯顿教授的故事也被挖掘出来。不过本书所阐述的DISC理论在当时并未给他带来什么重要的影响。马斯顿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心理学期间,研究人的血压变化对人的行为与反应的影响,同时受到妻子伊丽莎白·霍洛维·马斯顿的启发,决定开发一个理论来解释人类的情绪反应。为了检验自己的情绪理论,马斯顿需要系统地归纳和描述相关的内容,他的解决方法是将人类的情绪反应用四个维度来进行定义与解释。
1928年,马斯顿教授在《常人之情绪》(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中公布了他的发现,并且在书中对其所发展的DISC做了系统的阐述,首度尝试将心理学从纯粹的临床实验向外延伸应用到一般人身上。而20世纪20年代的心理学,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心理病症或犯罪心理方面,马斯顿教授的勇敢尝试在当时未能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或认同,这大概是造成现代心理学领域并未将马斯顿的理论收录到心理学体系中的主要原因。从这样不起眼的开始,DISC系统现在已发展成可能是全世界最广泛被采用的评量系统。目前许多市场上研发和推广DISC测评系统的公司都标榜自己是正宗的,套用一位心理学教授的妙语来形容DISC现在的情形:“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在这里,我们作为DISC的使用者和爱好者,无意去争论彼此的对错与优劣,我们感谢所有为DISC理论在现代商业领域和生活领域的应用作出贡献的研究者与推广者。本书作为DISC理论的基石,译者就相关的内容提出一些心得和想法,供大家参考与讨论。
一、如何理解“DISC”理论原型
DISC的理论经过90年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有些理论已经不再使用“DISC”的字样了,当然这一切并不妨碍我们对理论原型的探索与研究。DISC最初是用来定义人类的主要情绪类别的,并非像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样,用来形容人们不同的性格或行为的。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正常的情绪是能够带来效率的情绪。”马斯顿教授认为,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的种种情绪,不能都认为可接受和允许发生。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情绪反应才能被称为“正常的情绪”,而诸如愤怒、恐惧、仇恨等带有明显消极色彩的情绪反应不应被视为正常的或必然出现的。他认为,人们应该找出情绪反应背后的原因,弄懂情绪的运作机制,从而使自己能够持续拥有“正常的情绪”。这样的观点在20世纪初,毫无疑问是超前的。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这股思潮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联合心理学家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对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和特点进行了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这样的观点与马斯顿教授早在60年前的看法简直是不谋而合。
马斯顿教授在探索情绪反应的运作机制时认为,人们的情绪反应主要是由内在的“自我能量”(暂且这么定义)所决定的,而这些内在能量的基本载体是一种被称为“精神粒子”(Psychon)的东西(Psychon是马斯顿教授的自创词,我们找不到任何可参照的资料或信息)。“精神粒子”的存在与结合产生了能够制造“自我能量”的两个反应元素——运动神经本性(motor self)与运动神经刺激(motor stimuli)。这两者在人体内部所发生的对抗或联合行为产生了四种主要情绪,即DISC。马斯顿教授认为,有些人的内在运动神经本性就是比运动神经刺激明显强,有些人则明显弱。运动神经本性在与运动神经刺激发生反应时,有些是对抗性的,有些则是合作性的或联合性的。而这种两两关系的归类分析方法,后人称为“双轴模型”。这种双轴的归类方式帮助马斯顿教授清楚地定义了什么是DISC(详见第六章)。后来的研究者对双轴的定义进行了改进或延伸,如有些人使用“反应快—反应慢”与“关注事—关注人”,或者“环境比自己弱—环境比自己强”与“环境对自己有利—环境对自己不利”等方式来重新定义DISC。当然新的定义更有利于我们从人类的性格或行为角度来学习与识别。
通过这样的定义,马斯顿教授认为每个人的情绪主要都是由内在的自我决定的,而不能单纯地归咎于外部环境。例如,当一个人的内在运动神经本性强于运动神经刺激,并且这两种元素产生强烈对抗时,就会有支配(Dominance)反应,进而想去掌控能掌控的一切。只要我们遵循这种对主要情绪的理解方式,就容易搞懂情绪的运作与个人行为的展现。
DISC四因子的演化对照表
二、DISC理论的应用部分
马斯顿教授一直极力倡导心理学理论要应用于实际,特别要服务“正常人”。他借由叙述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及审美态度,甚至性爱关系的案例,引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反思自己的情绪反应与具体行为,并且给出了如何进行积极转变的指导建议。例如,书中提到的“累量服从”(compliance with volume)的概念,就是用来指导人们如何通过学习,产生高效能的工作状态与具备审美情趣的生活态度(详见第八章)。在现代国家治理下,法律禁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用“D+C”的方式,不允许在任何时候对人使用强迫或欺骗手段来谋利。在学习方式上,马斯顿教授鼓励人们使用“I+S”的方式,即“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这种基于情感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令人愉快的,能够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是“D+C”的模式,是一种试错法或经验学习法,会让人有挫败和痛苦感。他在书中还提到会引发消极结果的“非正常情绪”的识别方式,告诫我们需要时刻内省。
马斯顿教授众多理念的提出虽然已过去90年了,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发,而且相当一部分理念得到事实的验证。我们认为他的理论表述迄今仍然是可以采用的,许多机构和心理学家在马斯顿教授理论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所推广的DISC测评,正在全世界被非常多的知名企业和个体使用。虽然有众多声音在质疑DISC在心理学专业领域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但仍不影响它在商业领域具有极大的价值。在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社会的结构与组织形式都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以往基于“国家治理”或“工业制造时代”下的金字塔形组织结构正面临新生代的挑战,过去无往不利的“强制服从”或权威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因此能够从人性的角度来思考的人类发展的理念或工具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学习。
我们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充满勇气,却也如履薄冰。这么专业的心理学著作,有很多都是古典心理学的内容,同时作者的遣词造句又比较特别,的确超出我们本身所拥有的能力。在此,我们要感谢这一路对我们给予帮助的师长与友人:实践家教育集团的林伟贤老师和郭腾尹老师带我们入了DISC这个门,华东师范大学的王鸥飏老师在我们确定书中心理学术语时提供了大量协助,DISC行为科学中心彭洁老师助力校稿。我们还要感谢的是我们身后几千上万名DISC社群的学习者与爱好者,是他们给予了我们勇气。最后,要感谢的是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肖琦老师在教学科研的百忙中坚持与我们合作,终于完成这部著作的翻译工作。我们的翻译和理解水平有限,书中错误难免,希望有更专业的读者批评指正。我们真心希望DISC这个理论和工具能够帮助人们“悦纳自己,读懂他人”,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懂你和爱你同样重要”的年代。
李海峰 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