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发展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组织变革

第一篇:中国共青团两个五年工作纲要的比较研究

吴庆

2014年1月,共青团十七届二中全会闭幕,会议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共青团工作五年发展纲要》(以下简称《2014纲要》),将这个纲要和团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2009-2013)》(以下简称《2009纲要》)做一对比,可以从大面上了解对于团组织这五年发生了变化?新的五年纲要发出的不一样的信号是什么?这种历史比较的角度能使我们在复杂的文件中寻找线索而发现一个政党青年组织现在正在做的思考和即将采取的行动。

一、方向

和2009年一样,2013年的共青团最核心的工作方向的信号是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所确立的新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09纲要》则主要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在党十八大报告中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特别指出要“强化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这也是团组织重点考虑的命题。

更为具体的方向来自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团的未来的基本工作格调需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所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去寻找。共青团要大力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开展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最鲜明的时代背景,影响和决定着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格局和发展空间。在这一方面,政党亟需共青团思想解放,团自身调整体制和机制箭在弦上。

作为《2014纲要》制定的基础会议,团十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团组织在社会参与中的枢纽型作用,激发青年社会组织活力,明确提出实现主要靠单位资源向社会资源并重的转变,由自上而下的行政化动员转向自下而上的群众化动员。这是一种重大变化的信号。对于此,《2009纲要》中的描述仅是“要以强化组织动员青年的能力为关键,切实把组织化动员方式与社会化动员方式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广泛有效地团结凝聚青年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研究发现,转变的最终目标已渐清晰,就是去行政化、弱单位化,强社会化,强群众化。

大胆预测,这种转变最终可以看到基于单位的团工作和基于社会的团工作出现明显的不同差异而最终解决当前共青团工作中的诸多现实问题。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方向的明确,《2014纲要》更为明确地提出协调、承接、做好青少年事务,购买公共服务,探索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而过去团组织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存在左右摇摆,羞羞答答,不能理直气壮。

除了政党的使命使得共青团的发生变化,还有什么别的因素?仔细研究纲要,整体纲要行文的变化凸显出一些这个组织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两次纲要的行文结构中,《2009纲要》规划分为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五大部分,《2014纲要》提出七个“新”,其中“培育当代新青年”和“引导青年”、“服务青年新需求”和“服务青年”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激发组织新活力”和“组织青年”、“锤炼团干新风貌”和“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核心内容大致相同。

而最大的变化是“凝聚社会新组织”“进军网络新媒体”内容单列,突出其日显重要的地位。而《2009纲要》这两部分内容分别在“组织青年”和“引导青年”中加以描述。这说明五年过后,青年社会组织和新媒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共青团的全局性问题,而不是哪个功能中的侧面问题,理应引起高度关注。可以看到共青团工作不得不面对青年社会新组织的活跃发展问题,已构成对团组织功能的全面影响。在团的所有工作中如何构建和青年社会组织的关系,构建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和谐合力,团干部要特别处理和青年社会组织领袖的关系,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发挥团的枢纽作用绝不是一厢情愿,需要仔细研究。而凝聚青年社会新组织作为新的一章出现,给予了极大的篇幅,也可以看到共青团不得不面对网络新媒体对团组织带来的深层挑战,这是世界上所有的政治组织正在面临的挑战,网络问题已远远跳出思想引导的层面而走向共青团工作的深层机理。

另外两个变化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是《2014纲要》将组织青年的功能更多的回复到组织青年做贡献上,以“创造时代新业绩”为题,围绕五大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根据团的情况,重点提出了投身改革开放、倡导社会风尚、引领文化时尚、协调承接做好青少年事务等方面。而《2009纲要》一直更加强调组织建设,而不是组织青年做贡献,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这是对“组织青年”传统涵义的回归,说明共青团还需要不断地激发调动青年的正能量。另一个是《2009纲要》“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在《2014纲要》归入了服务青年一章,这种变化说明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团组织还是将维权作为“服务”的功能去体现,更加注重做党政的助手而不是产生一种有些强烈的“对抗”印象。但关于这一点变化是否合于团的本质属性还有待历史的检验。

二、路径

方向已经明晰,问题是采用何种路径解题,团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009纲要》中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指出共青团要全面履行职能作用,进一步提高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这就是2009年的“两个全体青年”的提法,成为全团奋斗的目标。五年过后,《2014纲要》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坚持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和两大战略性任务(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的有效覆盖),这成为纲要展开的核心思路。表面上看“两大战略性任务”和“两个全体”有相似之处,但更强调了“吸引力和凝聚力”和“有效性”的问题,其中的内涵还需要更加明晰的破解。

研究上看,三个根本性问题实质上指的就是团组织要紧紧抓住培养青年人才和青年干部的问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青年对执政党的情感和价值认同思想问题(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发挥青年有生力量问题(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核心是青年人才、青年干部、青年情感、青年思想、青年力量问题。考察团的工作,如果不能在这些问题上产生效果,就会偏离了团组织的方向。

三、战略性任务一: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如何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答案是三个:靠思想信仰、靠利益服务、靠感情沟通。对于这几个深刻的逻辑,两次纲要强调的大方面是一样的,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具体的方面有一些新的变化。

1.靠思想信仰,志同则道合。在“引导青年”上,《2014纲要》更强调在青年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的过程中,如何寻找共同思想基础问题,如何结合青年实际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如何深化党的十八大明确的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继续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更加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更加重视对留学人员的引导、更加重视对网络从业人员和网络有影响力人物的引导等工作。强化了用先进典型激励青年的手段。《2014纲要》中依然保持分类引导的思路但没有做大幅度的强化。

2.靠利益服务,利实则人聚。在“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权益”上,《2014纲要》有了更大的变化。在“服务青年”上提出了构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的命题,这个命题将有益于团组织对基层长期不能吸引更广泛青年做一个深刻反思,对一个政治组织的基层功能做一个深刻反思,更加深刻地理解团的不同级别有不同的政治功能、而基层组织重在吸引和凝聚的命题。一个重要的青年需求导向正在建立,强调了建立反映青年诉求的机制建设问题;强调了按需服务、注重微服务的问题,团的基层建设要走更加实在的服务路线。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基层团组织是否具备服务之心强烈的基层工作队伍,同时如何处理好“服务”和“引导”的关系会成为“推进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推进的重要课题。另外一个重大的服务变化是《2014纲要》提出要大力强化对青年的创业服务。说明在《2009纲要》中强调服务青年就业的基础上,该项工作有所扩充,有所转移,这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中,《2014纲要》提出要坚持法制化、组织化、社会化维权,继续拓展维护权益的政治空间,提升团组织维权的整体形象。说明共青团还需要更大力度地为青年利益树立自己的“青年权益代言人”的形象,从而获得青年的好感。

3.靠感情沟通,情通则心顺。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最核心的目标既是为推动团工作的开展,更是为了树立团干部和青年良好的作风形象,进而吸引更多的青年。《2014纲要》中更加强调团干部要克服官僚气,要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在强调团干部的“党性原则”前提下要懂青年、懂基层、懂社会。如何直接联系群众,克服团干部“小官僚”现象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大背景下团组织要着力攻克的顽症。如何实现团组织层级化往扁平化方向发展,如何实现团的干部无论上下一起面对群众,一起开展工作,如何真正使团的各级委员会更加准确地反映青年的“温度”,需要团组织更大的体制创新。

四、战略性任务二:扩大团的工作的有效覆盖

随着青年的社会流动加快,如何能够更好地覆盖青年是多年来困扰团组织建设的重大课题。和《2009纲要》一样,《2014纲要》继续强化支持基层,更加明确提出增强基层组织活力,拓展新兴领域团建等命题。但《2014纲要》有了更大的突破,在全团丰富的实践基础上明确提出区域化团建、构建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的目标,这是共青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人口聚集趋势、实现青年工作社会化的必然选择。应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转移,团组织在2003年提出“青年中心”之后又将关注的焦点投向了“社区”的阵地,这个阵地战要打赢,的确需要更大的想象和创造性。不过有一点,社区相比单位是可以更好地实现覆盖的,认准这点规律,共青团的工作成果就会不断积累,就不会陷入折腾的难堪局面。

五、其它深度问题

再宏大的规划都需要遵循事物发展的本身规律,从发展的角度来看,《2014纲要》还是提出了一些规律性的基础工作加以关注,虽然并没有破题,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对于这个组织来讲无疑会注入更新的思考,注入更强的执行力量。如强调了团干部配备激励问题,特别是广大兼职团干部的激励问题;如强化团员意识问题,要关注团员的荣誉感究竟从哪里来,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也许要将党员的先进性和团员的先进性同等考虑并建立某种连接;如强化了学校的团的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如何构建小学、中学、大学团的工作的一体化,

作为十六届团中央的重要成果及正在进行的少先队工作学科化的建设,将使少先队工作产生更加实质的进步,可以预测,中学和大学的团的工作将进入更有深度的谋划。

其实还有一个深度的问题纲要中没有提出,但作为团组织本身提出这个问题也似乎是不合适的,即党建带团建的问题。这理应是政党制度设计中考虑的问题,但这个制度的构建和上下的一致性及系统合力直接决定了团组织的工作成效。这个问题即使在纲要中没有更多体现,也要在现实中大力推动。有了党政支持的外因,有了团干和团员积极性的内因,共青团组织才能有实质的发展。

跳出规划,更多的在于实际行动,无论《2009纲要》完成得怎样,《2014纲要》要做得更好,这有待这个组织的成员齐心协力、马上行动。

第二篇:新常态下的组织转型——中国共青团2015年发展趋势研究

吴庆

对于中国共青团发展趋势的研究是一种宏观的预测研究,这种研究的目的是要找到影响这个组织发展的最核心的因素并作出前瞻性的判断。团中央组织部公布的全国团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尚无2014年底数据),全国共有共青团员8949.9万名,共有基层团组织384.2万个,专职团干20万人。这些基层团组织包括基层团委29.7万个,基层团工委2.3万个,团总支22.5万个,团支部329.7万个。无论这个组织当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状态如何,它客观上是中国的一个现实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影响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发展。2015年,中国共青团的发展环境将是“新常态”,其核心任务就是“转型”,目前这种转型稍显“缓慢”,但确实已经开始出现种种变化。

“新常态”的判断将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加以说明。“转型”是笔者对共青团组织当前发展现状的一种判断。在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青情的背景下,共青团要大力改革创新方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最鲜明的时代背景,影响和决定着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格局和发展空间。在这一方面,政党亟需共青团思想解放,共青团自身调整体制和机制箭在弦上。对于此,2014年召开的团十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机制,不断提升团的事业长远发展的生机活力。提出“一是要构建区域化组织格局,根据青年群体流动、分布的变化,促进区域内青年工作资源、项目、阵地的共享,整体性推动工作开展。二是要建立社会化运行机制,依托政府项目和市场资源,实现从主要依靠单位资源向与调动社会资源并重转变、从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向自下而上的群众化动员转变。三是要推进事业化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运转能力强、团员参与度高、更加富有效能的运行机制。四是要提高专业化工作水平,努力提高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者队伍在相关领域的专业能力。要发挥团组织社会参与中枢纽型作用,激发青年社会组织活力。”这是一种重大变化的信号。研究发现,转型的目标已渐清晰,就是区域化、社会化、事业化和专业化。

2015年,作为一个执政党的青年组织,中国共青团需要以组织的力量,建立政党与青年的关系,更好地实现功能,开展青年群众工作、引导青年政党认同、反映青年的权益、在此基础上推动青年积极的政治参与,同时实现政党的政治录用。客观形势迫切要求团组织在坚持其政治性的要求时更加坚定地走向群众化,在其转型过程中受到执政党和青年的双重选择。

转型的总体方向:新常态

第一个发展的判断是:新常态的大背景决定着中国共青团2015年的发展方向。

观察中国共青团的发展趋势,最重要的是要在两个关系中去审视:一个是党团关系,一个是团青关系。作为青年组织的共青团像地球,既要围绕党政大局这个“太阳”公转,又要围绕青年这个“地球”自转,它的发展始终受到这两种力量的影响,而在这两种力量中,作为共青团组织自身的调整将最终决定其发展成效。

新常态是2015年中国共青团发展最核心的背景,决定了其发展走向。从宏观上讲,这种新常态是指当前全党和全国的工作大局,即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毫无疑问这也是共青团工作的着眼点、聚焦点,发力点。

具体来讲,一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最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阐释了新常态的经济特征和深化改革的方向。当前的经济发展在出口和国际收支、消费需求、生产要素、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投资需求、市场竞争、环境约束、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上都有着新的特点。团组织只有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实质,主动找准工作切入点,特别是要积极营造青年创新创业创优的浓厚氛围,坚持工作方向和格局不变,虚功实作、难事长做,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深化,才能在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和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上有新作为。

二是要适应依法治国新常态。2014年末,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看到,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要适应这种新常态,着力在树立法治思维、共建法治社会、加强法治教育、完善依法活动等方面,组织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

同时,2015年1月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发【2015】4号),这对于共青团组织建设来讲,有了最新的组织发展依据,是新常态下指导共青团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是1989年中国共产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中发【1989】12号)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文件。从12号文件到4号文件,群团工作走过了26年的发展历程,共青团组织发展又有了新的起点。比较1989年12号文件,2015年4号文件在群团工作的论述上更加完整,更加具体,措施更加务实。在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的意义上,添加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挑战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群团工作存在的不足;在群团工作理论上,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及其具体内涵。在过去的“加强党组织对群团工作的统一领导”“推动群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支持群团组织加强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工作”“支持群团组织在社会主义民主中发挥作用”“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创新增强组织活力”“加强群团组织干部队伍建设”等论述上,根据新形势有了新的更实在的更细的内容。增添了“推动群团组织团结动员群众围绕中心任务建功立业”“支持群团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加大对群团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等内容。突出了中国梦、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教育、基层服务型组织建设、志愿者、协商民主、社会治理、政府购买、网络发展、提高法治化水平、吸收优秀社会人才、克服机关化与娱乐化等一些新的内容。结合这个文件,团组织能否把工作深化和创新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着力抓好意见的落实,是实现共青团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关键。

三是要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提出的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6月30日下午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抓作风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下功夫、用狠劲,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其后,习总书记又多次强调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有号召,团有行动,2015年团组织需要认真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强化从严治团,锤炼团干过硬作风,形成好的团风。

四是要适应青年发展新常态。当代青年都是1980年之后出生的,都是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成长的一代青年,其发展轨迹和代际特征已与前人大大不同。他们价值观的多元多样和个性的丰富、个体化的趋势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生活的压力和对物质的追求、政治意识淡化与新的政治参与特征、更为频繁的流动和自由的选择、活跃的青年社会组织、青年网络生存方式、更加走向国际化等等。青年的这些新特征对传统团的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这种发展不可逆转,团组织只有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成长的新特点新规律,在方法、载体上大力创新,努力破解难题,才能更好地凝聚和吸引他们。

总之,这四个新常态是2015年中国共青团发展的最大背景,决定了该年中国共青团发展的基本路向。

转型的广度深度——新创造

第二个发展的判断是:共青团组织创造力的大小决定了其转型的力度大小,是否全面而深刻。

近些年,共青团组织已经感觉到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中由于自身创新还有待加强,一定程度上存在“边缘化”的问题(团干部的“边缘化”、在党政部门地位的“边缘化”、共青团社会形象的“边缘化”)。其根源在于团组织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没有跟上党政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和青年需要。只有创新才能改变这个局面,才能获得突破,这也是当前团组织正在努力的方向。共青团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未来五年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也提出了培育当代新青年、创造时代新业绩、服务青年新需求、激发组织新活力、凝聚社会新组织、进军网络新媒体、锤炼团干新风貌等“七个新”的工作格局,当前这种创新正在全面展开。虚功实做,难事常做,久久为功,共青团的创造力也将在此显现。

从对团的研究来看,团的上下各级组织都不缺乏创新,但什么是团最根本的创新?这要回到团的本质目标和核心职能任务上来。从政治角度来讲,政党青年组织为政党所做的事情归根结底是两件事:一是探索政党的意识形态在青年中的传播路径(政治理想传播及影响青年政治文化形成),二是探索政党的政治和组织行为在青年中的实现路径(青年政治行为塑造),这是政党青年组织的最本质的功能,揭示了政党青年组织存在的最重要的价值。政党意识形态是政党的行动导向的信念体系,是一套以某种方式指导和激励政治行为的相互联系的思想观念,寻找合适的传播路径促进青年认可政党的核心政治价值观是政党赢得青年的首要前提。政党政治和组织行为是政党主张的公民参与模式和组织建设的方略。围绕此任务,政党青年组织要努力培养青年形成适合政党的行为,特别是要进行政治参与的行为训练,同时积极参与组织各项建设。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了三个根本性问题(坚持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和两大战略性任务(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的有效覆盖)。研究上看,三个根本性问题实质上指的就是团组织要紧紧抓住培养青年人才和青年干部的问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青年对执政党的情感和价值认同思想问题(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发挥青年有生力量问题(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核心是青年人才、青年干部、青年思想、青年情感、青年力量、青年组织等问题。考察团的创新工作,如果不能在这些问题上产生效果,就会偏离团组织发展的方向。本文将对这几个核心创新领域加以说明(其中青年人才与青年干部的问题将在下一标题内容“转型的根本动力——新团干”中加以论述)。

核心创新领域一:青年思想——如何更加有效地在青年中开展政治思想引领工作。

共青团是党领导的青年政治组织,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是第一位的责任和首要任务,也是团区别于其它群团组织的比较优势。政治思想引领是共青团的内功、基本功、看家本领所在。当前存在的矛盾是:与共青团其它工作领域的活跃程度比,思想引导方面的创新还远远不够。中国梦、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最核心的观念如何在青年中传播?如何与青年实际发展结合?如何遵循政治传播的规律使得传播更为有效?如何树立理想信念,占领理想至高点?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大胆创新。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还要加强,思想引领的手段尚需丰富,思想引领领域还需聚焦深入,思想引领的品牌还需构建。

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将更大力度地打造“网军”,加强网络政治宣传的工作力度。随着网络政治传播的日趋活跃,团组织面临着思想政治工作主战场的“转移”,可以看到共青团不得不面对网络新媒体对团组织带来的深层挑战。2014年,中国共青团已初步搭建了规模庞大的网络评论员和网络宣传员的队伍,但这些工作的实际效果还要大大深化。对于传统共青团组织来说,在网上说道理,在网络上影响青年,在网络上引导青年的政治参与成为困难但不得不解决的崭新课题。

核心创新领域二:青年力量——如何带领青年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社会生活和政治社会生活。

参与是青年发展的重要路径。共青团组织塑造政党所需要的青年行为主要是要着力动员广大青年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经济参与上,2015年突出的重点是共青团从2014年开始叫响的“三创”主题活动,即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激励动员广大青年创业创新创优。民族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如何发挥青年人的创新特质,推动经济发展,是共青团组织可以大力开展的特色工作。创业在这个活动中又有着突出地位,在2014年开展的诸多创业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创业是团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在电子商务领域更有作为,如何发挥传统“五小”活动的优势等,有待组织进一步解题。

在政治参与上,团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组织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决议》,深入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动员青年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参与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成为在以法治国新常态下需要着力推进的工作。

在社会参与上,共青团时间长影响大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有了新的动力。2014年底,共青团中央通过了《关于推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的意见》的通知,力争2015年、2016年、2017年逐步实现全国40%、70%、90%以上的团员通过各种途径成为注册志愿者,青年的社会参与有了新的常态。

核心创新领域三:青年感情——如何在切实的服务中,在与青年密切的沟通中与青年建立感情。

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后,共青团将服务举得越来越高,共青团虽然有一部分服务青年事务的政府职能,但其服务的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与青年建立感情。2015年,团组织提出了要做实做好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工作,特别是突出重点需求和重点群体,突出服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青年,突出提高服务能力等成为团组织需考虑的重点课题。2015年团组织将致力于把握青年的需要,集中解答如何多做雪中送炭事,少做锦上添花人,解答如何在服务中把有热情、有温度、有力度结合起来。

同时也要关注,在中国共产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协商的实践中,共青团要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制度化渠道。围绕做好新形势下团的群众工作开展协商,更好地组织和代表所联系的青年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有效反映群众意愿和利益诉求,发挥团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完善团组织参与各渠道协商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青年开展协商;依法有序表达青少年利益诉求,依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这些方面都需要大力创新突破。

核心领域四:青年组织——如何发挥团组织的枢纽作用,携手青年社会组织一起同行。

近些年来,青年社会新组织活跃发展,这已构成对团组织功能的全面影响,共青团组织不得不面对。在团的所有工作中如何构建和青年社会组织的关系,构建自组织与团组织的和谐合力,团干部如何处理和青年社会组织领袖的关系,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仔细研究应对。

面对社会组织日趋活跃、对青年影响日趋广泛、可塑性很强的可变性态势,共青团枢纽型组织怎么建?庞大的社会组织力量怎么用?共青团是否能变“对手”为“帮手”,成为一个“宽厚”的青年组织的老大哥?如何培养一批以团干部为核心,团结在青年中有影响力的青年骨干,通过骨干扩大与青年的联系?都成为需要创新的重要领域。

总之,2015年共青团组织能否在青年思想、青年力量、青年感情、青年组织上产生符合政党方向的影响是其获得工作成效的关键。在创新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创新要聚焦,不能把面铺得太宽;二是要在关键领域创新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全团各地丰富的创新面上,团的领导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加以引导,将全团的注意力集中到党最关心的领域上来。

转型的根本动力——新团干

第三个发展的判断是:共青团干部的状态直接决定了转型发展的动力强弱。

共青团组织发展包括组织个体过程(组织成员价值观、动机等)、团队过程和组织过程,而前提是组织个体过程。因为任何组织的发展都是人带动的,适应改革开放的新要求,推动团的组织和工作创新需要依靠广大的团干部,团干部的工作动机和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团组织的发展水平。当前全团专职干部有25万多人,兼职干部接近500万人,他们是共青团工作的骨干力量。对于这个组织的发展,当前起决定的是专职团干,起支持作用的是兼职团干,这两类团干部都需要有更新的状态才能满足组织的发展要求。

第一类团干:专职团干部——主要要解决作风和能力问题。

在青年社会组织越来越活跃,青年社会组织领袖影响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一些团组织出现机关化和娱乐化倾向,一些团干部出现青年群众工作的本领恐慌,这种反差不能不引起团组织关注和深度思考。

在中国,共青团干部是政党的青年干部的重要组成。目前专职团干部大多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由于制度上的要求,团干部与其它同级干部比总体相对年轻,这种年轻既是优势,也会成为负担。优势是在年轻时候有了平台可以大干一场,以后还有长远的发展,值得期待;负担是由于年轻,则格外珍惜自己的岗位,认为不出问题就好,还要稳稳地上到更重要的岗位,因此开始因循守旧,不敢创新冒险。团干部只要想自己的职位多了一些,想青年的事少了一些,就难免滋生官僚气。而一旦团干部出现这种状态,则会使得这个组织的天生气质受到影响,也使得团组织的凝聚力大大减弱。进而使得这个组织不能完成其本职任务而最终遭到党组织的批评。毕竟这个组织的设置不是一群青年干部的“名利场”,而是一个重要和生动的“群众场”。因此团工作走向“行政化”本质上是团对自身政治性和群众性结合的一种错误的理解,急需纠正。

防止机关化及娱乐化是2015年共青团组织要解开的扣子。如何解开?认识提高和制度保障是关键。

首先要提升团干部对团的本质作风的认识。党有党风,政有政风,共青团要有过硬的团风。什么是共青团过硬的团风?共青团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赢得光荣的组织,一提起共青团,人们总会想起“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生力军与突击队”“开风气之先”“党放心、青年满意”等令人自豪的形象,这就是共青团历经时代、实践和群众考验而形成的团风,也是全体团干部和团员青年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当前这种作风受到了影响,必然对团的组织发展带来损害,同时也对团干部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2015年团组织将开展团干部如何健康成长大讨论。这个讨论已在2014年在团中央机关开展。讨论是为了提高认识,端正团干部的工作动机。问题集中在:到底什么是团干部应该看重的成长?是注重职务提升还是注重素质提升;什么是团干部看重的事业?是为自己的升迁担忧,好大喜功还是为党分忧,热爱团的事业,走进青年内心?进一步思考共青团如何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其本质职能?共青团干部如何做才能适应未来的岗位要求?一些团干部身上的问题,如抓而不实、虚功虚做,抓而不长、缺乏韧性,根子在主观上。主要是心态浮躁,来了就想提,提了就想走,机关病,官僚气,面子事,忽悠事,这样下去,团干部一是会被党政领导低看,二是即使走上党政领导岗位,问题也会暴露出来,给党政事业带来损失。

其次要完善各项制度保证过硬团风的实现。2015年政党对共青团的要求是要从严治团、锤炼过硬团风,指出要大兴直接联系群众之风,学习研究之风,求实创新之风,清正廉洁之风。团中央提出要落实从严治团的要求,持续改进干部作风。指出政治生活要严肃,执行纪律要严明,改进作风要严格,工作督导要严实,拒腐防变要严厉,这些都需要制度的跟进才能加以落实。这些制度能使团干部在团内接受更为严格的政治训练,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无论对推动团的工作和未来从事其它领导工作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要推动团队的作风建设,在完善各项制度中尤其要关注管理干部的制度。从严治团主要体现在管理干部上(包括选拔、培养、转业管理),当前中国政治生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团组织很容易渗透,只有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才能摆脱这种影响。总之,通过这些制度建设,真正构建起青年干部围绕青年转,机关围绕基层转,全团围绕发展转的局面,共青团组织就会充满清新之风,蓬勃之气。

第二类团干部:兼职团干部——主要要解决工作动机问题。

团十七届二中全会在团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上提出了要重视团干部的激励问题特别是兼职团干部的激励问题,这是团组织下一步发展特别是团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关键课题。提出这个问题是团组织面对现实、本着实事求是态度、积极寻求改变、着力再造组织发展动力的清醒之举。

很明显,全团基层活力的主要现实推动力量应该来自兼职团干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兼职团干部的工作动力还需要大大提高。兼职团干本身有主要的工作,这些工作大部分有比较刚性的考核,而兼职团的工作很多并没有刚性的考核,工作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团干部的主动自觉,同时更存在在工作时间难开展、业余时间开展难的现实困境,如果没有十足的工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心及积极性,工作势必无法推动。

解决基层兼职团干部的工作动机问题,核心依然是信仰,但也要考虑感情和利益的因素,同时要对基层团工作有更新的认识。那就是要更加强化团组织“学校”的性质,强化团干部的“学生”性质,强化团干部之间的“同学”性质,强化团工作的“培训”性质。对于这所学校来讲,工作重要,学生的素质和发展也很重要;工作结果很重要,工作过程更不能忽视。团的工作要发展,团的干部要成长,这都需要在这所学校的培养链条中加以实现。在这所学校里,团干部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团干部在青年群众工作的大课堂中锻炼本事,养成良好作风,共青团就能实现团工作和团干部的双重发展。因此对于兼职团干部的激励问题,无论是从信仰的角度,还是利益的角度或感情的角度,当前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在共青团这所大学校中关注团干部的成长和发展,在团工作中激发他们的素质提升,在学校中倾注学校对他们的培育,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情感和信仰,真正使他们的正能量和组织相连,同时也使他们的提升和未来的发展、幸福的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团组织上下才能产生合力,组织的发展才会有更充分的保障。

2015年,团组织如何解决以上关于这两类团干的重点问题成为组织发展能否具有强大动力的关键。从群团推动工作的角度,下一步共青团组织如何适应完成党的中心和基层工作、群众工作需要,改革和改进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充分体现全团组织的政治性、群众性特点,防止机关化、娱乐化倾向发生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在群团组织中,团组织更要率先改革。应该看到,作为中国不多的组织化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阵地,团的组织对青年干部的塑形也会直接影响到政党干部的未来。当团组织在培养干部时面临着政党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时,更需要考量这个组织的核心特质的保持,如最有理想,最富有理想主义,更朝气蓬勃,这也是政党重视共青团工作的本质原因。从这个方面讲,政党需要团保留青年人的理想状态和有为精神。无论共青团如何发展,有了这个特质,组织就会走向兴盛,否则则会衰败。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严治团要比从严治党更“严”,因为年轻人更需要严格要求,团风要比党风更加清新活泼才是。这应该成为共青团组织的自觉自省,而这种改革力量的大小取决于团中央及各级领导的坚强领导与开拓创新。

转型的加速——新组织

第四个发展的判断是:是否正视组织面临的问题并大胆改革是决定组织转型速度的关键。

任何组织的发展都有其运行的规律。除了以上所说的组织个体过程,组织的发展更是团队过程(包括领导力、权力、信息、沟通、协调、合作等),也是组织过程(结构、文化、变革、冲突、资源、品牌、绩效等)。2015年,共青团组织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团的组织和工作创新,核心是要解决在团队过程中和组织过程中存在的八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组织基层工作力量问题——团组织基层队伍问题能否更好地解决?当前团组织基层组织建设还是比较薄弱,最核心的原因是缺乏基层基本工作力量。团的“倒金字塔结构“(越到下面人越少,事业化发展也越少)表现明显。如果没有人,团中央的工作还是无法接地。从近些年团的改革来看,无论是乡镇大团委建设还是城市的区域化团建工作都在大力地推动,但数字成果多于实际成效。基层团干部特别是兼职团干部的积极性调动存在问题,发展青年能人等积极分子进入团的工作力量等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加之基层工作力量流动快,接受上级的信息不准确、不到位、不延续问题依然严重,这直接影响了团组织在基层青年中的影响力。

第二个问题是组织系统优化问题——团组织是否能将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团组织的功能加以区分,分类指导,使组织更具系统合力?作为一个具有五级组织、30多个省级单位、影响青少年小学至工作阶段的庞大组织,要发挥整体功能就必须仔细研究不同层级的着重点。要考虑到分层分类的指导问题,因为当前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很难在西部不发达省份复制。要考虑到基层的实际情况,因为有些功能基层根本无法完成,如加强调查研究,实质上基层干部由于本身文化素质偏低,加之缺乏好的研究土壤,导致无法拿出科学的研究报告,这方面就需要上级组织统一运作,更好地服务基层组织。系统合力还需要充分考虑团组织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阶段性和工作的前后逻辑统一及一体化,如:如何更加好地将学校团工作和社会团工作紧密结合,如何发挥学校基础性、源头性和战略型的作用,如何关注团队一体化的建设问题。只有这样,团组织的运转才能效率大增。

第三个问题是组织结构问题——团组织能否建成一个更加有效地覆盖团员青年的组织体系?基层团组织抱怨:组织建设为什么总赶不上青年流动速度?这说明团组织建设思路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基层服务型组织怎么建?社区青少年服务综合平台如何建?当前共青团提出了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基层服务型团组织”的命题将有益于团组织对基层长期不能更广泛吸引青年的问题做一个深刻反思,对一个政治组织的基层功能做一个深刻反思,有益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团的不同级别有不同的政治功能,而基层组织重在吸引和凝聚的命题。一个重要的青年需求导向正在建立,强调了建立反映青年诉求的机制建设问题,强调了按需服务、注重微服务的问题,团的基层建设要走更加实在的服务路线。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团组织服务基层青年的服务阵地在哪里?从组织发展的趋势来看,一种有机式和开放式的新型网络组织形态应该是未来团组织需要探索的新路,要积极推进团的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使共青团更好地贴近青年实际,贴近青年需要。

第四个问题是组织资源问题——团组织能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支持它的发展计划?从发展来看,团组织的资源主要需要依赖更大力度的社会化,更多地承担政府青年事务,更多地激活自己的内在资源。首先是社会化整合资源能否进一步发展?团组织要走出机关,真正融入社会,加强社会化动员和市场化运作,打破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隔阂。当前团组织行政化动员向群众化动员的改革稍显缓慢,团组织的发展与市场、社会、群众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加快改革速度。其次,团组织如何在社会治理中成为重要的力量,特别是如何创新社会治理,在承接政府事务转移中发挥积极作用,团组织如何购买公共服务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深度问题。承接什么?怎么承接?怎么实施?怎么评估?这都需要在2015年开始解题。再次,是团组织自身资源激活的问题。当前如何利用团的国际资源激活国内资源?如何利用青年社会组织资源、统战力量激活团组织?大学团如何支持中学团,支持少年团,如何支持社会团?社会团如何帮助大学团,城市团如何帮助农村团?如此等等,这些文章都可以大作特作。

第五个问题是组织品牌问题——团组织能否更集中地打造一些组织品牌,扩大它的社会影响力?多年以来,团组织一直存在方向多样、资源相对分散的问题,虽然干了很多事但干得太不精致了,太不创新了。当前,什么都干的团干部自己都“恍惚”了:我的本质角色到底是什么?团干部确实不能什么都干。因此要发扬一些老的品牌如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的作用,围绕着社会、社区和社团开展促进人的发展的工作。同时,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做人的工作的优势,精准发力,再创新品牌。因此,团的工作要围绕核心职能有进有退。不能工作抓着抓着就没了,真正延续下来的不多。要工作一抓到底,保持韧劲,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真正做到事业化发展。

第六个问题是组织文化问题——团组织能否将组织文化构建得更加系统鲜明?一个好的组织必然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特别是从价值、制度、行为和外在形象上建设从而获得组织的长期发展。首先,团组织要研究共青团的特殊文化和独特作用。如团组织强调政治性,有公信力,开风气之先,有组织化优势和团队教育的优势,容易接近群众,强调群众性,工作更具青年化,散发着青年组织的青春气质。其次,要让制度更加完善,真正使共青团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真正提高团的工作和建设的制度化水平。2015年,团组织对于党的群团工作文件这个制度是否能够用好用足,抓住契机非常重要,要强化机遇意识、担当意识、改革创新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突出共青团特色,通过这个制度平台获得政治、组织、工作支持,用好契机。同时要进一步推动党建带团建的制度,坚持完善学习与培训制度、密切联系青年制度、工作督导落实制度、支持基层的制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共青团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团调查研究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全团要按照中央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形成‘全团抓研究’的生动局面。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各项调研和联系青年的制度,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经常性的工作,成为推动团的组织和工作的先导。各级团干部要树立‘机关下基层,调研到支部’的意识,努力使调查研究成为一种思想作风、一项工作习惯、一样贴身本事,不断提高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再次,团组织要注意在社会上广泛地宣传自己,进一步提升社会形象。在统一形象、统一标示、统一方式、统一行为上作文章,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后,团组织还需要面对团干部的“走马换将”问题,建立传承体系,这是迫在眉睫的课题和任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是问题,但糊涂的工作流动的兵,那是真问题。

第七个问题是组织绩效考核问题——团组织能否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指标与体系?在共青团发展过程中,考核是一个逐渐加强的工作,这也是共青团走向科学化的必然。从2008年之后,团的统一考核持续加紧,逐渐走出了过去团的上下级“松散化”、“碎片化”的现象。但是如何考核这是一个问题。从2014年看,当前的考核指标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调整,集中体现在指标的科学性问题(如:应该兼顾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考核的方式(如不要封闭式的考核,要考虑青年和社会的评价),指标过多、考核层次多(中央、省、市等都有自己的考核重点),考核指标的变动性问题与考核指标过分僵死问题,考核的一刀切问题。考虑基层团组织的工作选择权问题。最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基层团干部要应付众多的表格,衍生了新的形式主义,无论对共青团工作的务实推进还是对团干部的成长都有极大的危害,需要加以警惕克服。

第八个问题是组织创新推动问题——团组织如何将基层的创新更好地汇聚、提炼和宣传?共青团如何建设创新型组织?改革创新如何推动?最核心的是对基层的首创精神的鼓励和宣传。要将共青团的创新变成常态。如果一个青年组织,缺乏朝气蓬勃的精神,缺乏实事求是的根本,每天说着一些太大的概念而不能务实,每天做着分散的事情而不能集中,没有鲜活的争论,没有严格的纪律,没有开放的视野,则总会存在危机。要问题导向,要问题集中,要措施明确,要实质推动,不能泛泛而谈。不能年年讲,年年新,不能涛声依旧,要解决问题。

总之,以上所列八个问题是2015年共青团发展中组织层面值得探索的问题,团组织要面貌一新,就要解决这些关键问题。2014年团干部似乎“蛮拼”的,但成效还需要政党评价,点赞还需要靠青年,2015年更加要在组织建设上抓住根本。不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就会拼而无功,就会原地踏步,共青团的转轨和发展更是无法实现。

转型的持续优化——新系统

第五个发展的判断是:共青团组织得到的外部系统支持依然是发展中持续优化的关键。

无论共青团组织自身如何努力,它的发展还是离开不了它身处的系统及系统支持。而其能得到系统支持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在某种意义上说很难预测准确。这个系统有政党和共青团的关系,政府和共青团的关系,人大政协等组织和共青团的关系,有共青团与其它社会组织的关系,有其它政治社会化系统和政治文化系统的影响和社会其它系统的合力。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的关系毫无疑问是最核心的外部系统关系。目前,党团关系在大的方面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存在着党团关系的实质性落实的细节问题。党中央和团中央的关系不会存在什么问题,但在五级的“下行”中,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关系则呈现出多面性和复杂性。双重领导的制度总是会存在一些矛盾。

一个重要的制度是党建带团建制度。党建带团建制度最核心的推动不是共青团,而是党组织,这种政治关系能否落实在于政党各级组织是否真正重视群团和共青团工作,特别是重视对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设计,这将直接影响团组织发展的动力。

一些现象也证明了当前党建带团建设还需进一步落实:如不重视团的岗位,抽调有能力的团干从事党和政府其他工作,致使团组织无法正常运转,即所谓“硬”抽人、抽“硬”人的问题;如团干部的队伍储备不够,特别是市县两级出现无人可选的情况,影响团干部队伍梯次建设,党组织如何结合中央的要求,从团的特殊性出发,大力加强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又如团干部职位长时间空缺,有的地方团干部身兼数职,影响正常工作问题;如团机关的中层干部工作经历单一,转岗困难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反映到在团干身上,但直接影响到团的工作中,也影响到团的整体系统建设中,需要引起关注。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章中明确了“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明确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政治制度设计。因为有了这种关系,共青团和别的群团组织在政治性上又有所不同。如何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细化这种关系,真正构建出一种政治传承关系,责任在党,团组织更要努力成为优秀的“助手”。

新常态、新创造、新团干、新组织、新系统是我们观察2015年中国共青团发展最核心的几个要素,有了这几个视角,我们对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就会有基本的认识和更为准确的判断。新常态已经明确,新系统并非团组织所能决定,而最能体现团组织的有为特点的是在新创造、新团干、新组织上。这是团的系统自己能够控制的。更大力度地推动这些方面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的生动现实。新常态的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但更快更好地转型将为这个组织赢得更好的工作空间,也为团干部未来的成长打下更好的基础,既被青年选择,同时也更好地被政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