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书答
答周西岩
【题解】
本文约写于寓居黄安或麻城之时。周西岩,生平未详。在这封信中,李贽以谈佛的方式,提出了“天下无一人不生知”的命题,反对在人的自然本性上划等级,并进而把“生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把成佛同是否有益于事联系起来,这就不但具有反对儒家上智下愚传统思想的意义,而且体现了李贽讲求实用、积极用世的思想。
天下无一人不生知[1],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尝不可使之知也。惟是土木瓦石不可使知者,以其无情[2],难告语也;贤智愚不肖不可使知者[3],以其有情[4],难告语也。除是二种,则虽牛马驴驼等,当其深愁痛苦之时,无不可告以生知,语以佛乘也。
【注释】
[1]生知:语出《论语》的“生而知之”,指先天就具有智慧觉性。联系李贽的“童心”说可以看出,它与孔子的“上智下愚”命题有所区别。
[2]以:因为。无情:指没有知觉。佛教把无知觉的生物及非生物称为“非情”或“无情”,把有知觉的人等称为“有情众生”。《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载:“梵云萨埵(duǒ),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今谈众生:有此情识,故名有情。”
[3]不肖:不贤。
[4]有情:这里指受感情的牵累。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二二“杂说类”引此文作:“贤智不可使知者,以其意见横胸中也。”
【译文】
天下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生来就具有智慧觉性的,没有一样事物不是人生来就能凭智慧觉知的,而且是没有一刻不是人能够凭智慧觉知的,只是大家自己不知道罢了,然而又不是不能告诉他,使他明白。只有土木瓦石不可以使其明白觉知,因为土木瓦石是无情众生,很难告知明白;有情众生中那些所谓的或贤能或不肖、或聪明或愚笨的人,也难以告知明白,因为他们被世间的情欲所累难以告知明白。除了这两种众生,那么即使是牛马驴子骆驼等动物,当它们内心深处感到痛苦忧愁的时候,都可以告知它们生来就具有智慧觉性,告知它们成佛的道理。
据渠见处[1],恰似有人生知,又有人不生知。生知者便是佛,非生知者未便是佛。我不识渠半生以前所作所为[2],皆是谁主张乎[3]?不几于日用而不知乎[4]?不知尚可,更自谓目前不敢冒认作佛。既目前无佛,他日又安得有佛也?若他日作佛时,佛方真有,则今日不作佛时,佛又何处去也?或有或无,自是识心分别[5],妄为有无,非汝佛有有有无也明矣[6]。
【注释】
[1]据渠见处:依据某人的见解。渠,他。指某人,该人不详。
[2]半生以前:指未学佛的前半生。
[3]主张:主宰,支配。
[4]几:几乎,相近。日用:指日常生活。佛教禅宗认为,生活中就有佛性的体现。
[5]识心分别:主观地妄加分别。即下文“妄为有无”。识心,即《俱舍论》卷四“心、意、识、体一”之意,识与心含义相同。
[6]“非汝佛”句:意为不是你认为有佛就有佛,你认为没有佛就没有佛。
【译文】
依据某人的见解,好像有人有生来就具有的智慧觉性,而有人没有似的。这个人认为,有生来就具有的智慧觉性的便是佛,没有的还不是佛。我不知道他未学佛前做过些什么,到底是哪个在做主宰呢?这岂不类似于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而不能自知吗?不能自知还可以,更认为现在不敢轻易认定可以做佛就不对了。既然现在没有佛,以后又怎能有佛?如果以后成佛时,才真有佛,那么现在不做佛时,佛又到哪里去了呢?有时有,有时无,这就是妄想心的分别作用,虚妄地认为或者有或者无。但事实是,不是你认为有佛就有佛,认为无佛就无佛的。
且既自谓不能成佛矣,亦可自谓此生不能成人乎?吾不知何以自立于天地之间也。既无以自立,则无以自安[1]。无以自安,则在家无以安家,在乡无以安乡,在朝廷无以安朝廷。吾又不知何以度日,何以面于人也。吾恐纵谦让,决不肯自谓我不成人也审矣[2]。
【注释】
[1]“既无以”二句:“自立”与“自安”,是李贽对“成人”的要求。李贽反对“受庇于人”的“孩子”之见,《焚书》卷二《别刘肖川书》一文中有进一步的发挥,可参阅。
[2]审:详细,引申为明白、清楚。
【译文】
而且既然自认为不能成佛,也可以自认为此生不能成人了?我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何以自立于天地之间。既然不能自立于天地之间,那么就无法安顿自心。不能安顿自心,那么在家就没法安顿家庭,在乡里就无法安顿乡里,在朝廷就无法安顿朝廷。我就不知道这样的人是怎样度日的,以什么方式面对别人。我恐怕再谦让,也决不肯自认为不能成人,这是很清楚的。
既成人矣,又何佛不成,而更等待他日乎?天下宁有人外之佛,佛外之人乎[1]?若必待仕宦婚嫁事毕然后学佛,则是成佛必待无事,是事有碍于佛也;有事未得作佛,是佛无益于事也。佛无益于事,成佛何为乎?事有碍于佛,佛亦不中用矣,岂不深可笑哉?才等待,便千万亿劫[2],可畏也夫!
【注释】
[1]“天下”二句:李贽把成人、成佛看成是一致的,这就打破了“出世”与“入世”的界限,其目的在于希望人们不要脱离现实,这与佛教宣扬的消极出世思想不一样,李贽是把自己的理想人物称为佛的。宁,岂,难道。
[2]劫:佛教用语。指很长一段时间。佛教认为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再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称一“劫”。劫的时间长短,佛经有各种不同说法。
【译文】
既然能够成人,又为何不能成佛,而等待以后再成呢?普天之下,难道有人外之佛,佛外之人吗?如果一定要等做官成家这些事完成之后才学佛,那么意思是一定要等待无事时才能成佛,这就是做事妨碍成佛;如果有事就不能成佛,这意味着成佛无益于做事。既然成佛无益于做事,那么成佛干什么呢?如果做事妨碍成佛,佛也是没用的了,这样说来岂不很可笑吗?所以要把握眼前的光阴努力用功学佛,刚有等待懈怠的心思,时光已经过去了千万亿劫,可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