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家族秘辛
李林氏让小菊端了两杯水来,李成开始给李东升讲自己家的来历。其实李东升也有点奇怪呢,自己来的唐朝好几个月了,也没有见到过自己家的亲戚,母亲家的亲戚都在泾阳是知道的,离的比较远,古时候来往也不方便,至于父亲这里的亲戚自己都没有见到他们登门过,也没有听到父亲提起。
古代的亲戚关系可不像二十一世纪这么冷漠,那个时候人们基本是靠着宗族来生活的,经常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族长有绝对的话语权,就是分家也是要回主家祭祀的。再远的亲戚到了门上也要热情接待,像李成这样的在封建社会里已经算是混的比较好的了,按道理早就该有亲戚前来拜访打秋风了,但是到现在都没有出现所以很诡异。
“东升以前你像个孩子一样贪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知道你可能懂事比别人晚点。”李成喝了口水,继续说道:“那日你摔伤了头后就像换了个人一样,不但奇思妙想不断,竟然会作诗会写字了?真让我惊讶的不行。看你慢慢的变的会孝敬父母,也懂的管理家里酒楼的事务,我很欣慰。”
在一边坐着听的李林氏听到李成这么说,也很有感触,可能是想到养育李东升的种种辛苦,眼角也流下了泪。李东升看到,连忙递了个手绢过去,还很狗腿的一笑,做了个鬼脸,逗的李林氏苦笑不得。
这时,李成面容一整,站起来道:“我李家也是官宦世家,曾曾祖父李懽任北魏河秦二州刺史、杜县开国公;曾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时期担任过殷州,刺史,北周时封永康县公。我大伯李诠,隋赵郡太守、临汾襄公;大伯家我兄长四人,其中你二伯你肯定听过,李靖。”
“李靖?”李东升被这个名字震的头晕眼花,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名将如同天上繁星多多,但是李靖绝对是将星中最耀眼的那几颗之一。新唐书上道李靖年少时即有文武才略,通史书,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常赞叹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从一个小小功曹开始,才兼文武,出将入相,平定萧铣,安抚岭南,平定辅公祏,击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他将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写了【卫公兵法】,现在还没有凌烟阁功臣图,但是李靖已经是威名赫赫,现在正任兵部尚书一职,明年就是他开始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平灭东突厥。
咽了一口吐沫,李东升还是不相信的抬起头,看向自己的父亲,试探的问道:“是哪个李靖?”李成脸上就好像有灯光打在上面,都散发着光彩,坚定的点点头:“就是那个李靖。是我的堂兄,你的堂伯。”
“怎么没有听父亲提过呢?为什么我们都没有什么来往?”李东升还是不相信,李靖多么高大的名字,后世多少人的偶像,怎么就这么轻易的成了自己的堂伯呢。
“谁说没有来往的,我这么辛苦不是就是为了家族而奔忙。”李成叹了一口气道:“你祖父李讳兴就是李铨的亲弟弟,在家务农,隋末大乱的时候去投奔哥哥在路上生病去世了,我那时就住在大伯家,后来他们都去从军做官,家族中要有人管理产业,只有我出来做事情了。”
“哦......”李东升恍然大悟状,怪不得看自己老爸经常出去几天不见人影,原来全是去忙家族中的事情。。
“这个县里的酒楼...还有乡下的那个庄园,原来都是家族中的族产,但是现在分家了”李成很是意味深长地道:“李家官越做越大,仇人也多了,眼红的人也多了,为了家族只有分家,平时还少了来往,但是这次你去长安,肯定要去你堂伯家里去拜访,让他帮你安排到官办书院去。”
李东升懂了,为了自己的前途,老爸已经决定让他去长安了,而且找到了大靠山,生怕自己儿子在京城吃亏。就是这个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惊讶的亲戚对自己的态度怎么样。
“你也知道,那酒楼、庄子,平曰也没多少粮食出产,你爸又好名声,从来不愿从佃户身上捞钱,有时佃户家里遭了灾,我们家里还的给些赈济,家里以前也没有什么积蓄,幸好你搞出了牙膏牙刷、还有花露水,就楼也弄了几个特色菜,这才日子好过点,不然的话...”李林氏很是感慨地摸了摸身上的绸缎做的衣服。
“老妈你不要担心,以后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你就等着享福吧。”看到老妈眼里又有了雾气,李东升连忙上前安慰。
“此次去长安时间上也比较急,事发突然,也没有什么准备。还好离的不远,我明天安排人先去长安送个信,然后你直接去你二伯家拜访下,到哪里就听他的安排吧。”李成在房间里踱了几步,拍了拍个子比自己还高的儿子,感慨道:“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你都这么大了,现在亲事也定下来了,你也应该出去见见世面。”
李林氏可能又想到了跟儿子离别的场面,眼泪又流出来了,拿着手绢檫着泪,哽咽道:“小宝这么小就一个人去长安读书,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我就担心他在外面被人欺负,还有生活不习惯。”
李东升看到感伤的父亲、伤心的母亲,连忙摆了个健美冠军的造型,双臂抬起弯曲,露出肱二头肌,放在胸前笑道:“父亲母亲请看,孩儿这么健壮,有谁能欺负我。我不欺负人就是好的了。”
李林氏看着他滑稽的样子,噗嗤一笑道:“你又作怪,在长安城里要低调做人,那里全是皇亲国戚,高官贵族,说不定就是什么有权势人,你千万不要惹事生非。”
李东升又换了个背身健美的造型,头也不回道:“父亲母亲之言,孩儿谨记在心,一定不主动惹事,就是被人欺负,我也要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