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达:全球化的中国化

“一带一路”能建成吗?如何克服资金缺口、战略风险、安全挑战?习近平主席任期到2022年,可是“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几十年啊,会不会在后习时代成为烂尾工程?这是国内外不少人质疑的焦点。美国人一度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幻觉(illusion)。殊不知中国“一带一路”自有其哲学。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种《易经》智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带一路”战略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中国大战略的全部,它立足于中国国内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四个自贸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与亚太自贸区(FTAAP)构成中国的“一体两翼”大战略,共圆中国梦。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是与中央王朝的强盛和控制力密切相连的。“一带一路”也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相连的,两者相互依托,既是愿景,也是行动,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带一路”取法乎上——从“全球化的中国化”向“中国化的全球化”转变,而得乎其中——推动实现欧亚大陆共同市场。

“一带一路”实现“全球化的中国化”与“中国的全球化”相结合,开创中国与全球化关系新的里程碑。

“一带一路”承载中国梦与沿线各国梦融通的历史使命。

“中国要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这是毛泽东1956年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向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这大概是中国梦国际含义的较早表达了。

然而曾几何时,这种信念遭受不少的诟病,中国为此遭受不少屈辱。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矛盾集中在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折射出西方话语霸权体系下的中国尴尬处境。

世界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期待同中国亟待提升的国际行为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主要矛盾之一。真乃时势异也。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中国发挥更大国际作用是大势所趋。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四重身份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东方文明古国、发展中大国、新兴国家。中国的多重身份,折射出中国梦具有社会主义梦、东方文明复兴梦、发展中国家梦、新兴大国梦等多重内涵:

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梦的主要表征是国内追求共同富裕、国际追求公平正义。

中国梦在复兴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宣告了所谓普世价值只是西方的话语霸权,终结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

中国梦的成功实现,必然鼓励其他发展中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破除了西方发展模式、制度、价值为普世发展模式、制度、价值的神话,激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的社会主义信念,鼓舞世界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坚定社会主义理念的自信。

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国家。中国梦是新兴大国梦的典型体现,必将鼓舞新兴大国群体崛起势头,鼓励中国与其他新兴大国一道,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秩序朝向更公平、合理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多重属性,决定了中国梦不只是单纯的中国的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也是世界梦、文明梦。这是毛泽东号召“中国应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时代呼应。

美国著名汉学家白鲁恂称,中国是一种文明,假装成为一个国家。世界对中国的期待,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期待。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间断的古老文明,也是少有未被西方完全殖民的古老文明,更是少有的世俗文明,以中庸之道、大同理念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文明的基督教世界观与全球治理观。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也是开创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探索人类新文明的过程,不仅是世界的期待,也是人类文明的期待。

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是对美国霸权日益失望的结果。我们姑且不对美国的霸权行为本身做出是非评价,就是美国人也不看好美国的威望。皮尤公司民调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在世界上管得太多,国际威望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美国人又笃信,美国从世界事务中收缩,可能带来了世界的混乱与不稳定。世界能否走出美国霸权的魔咒?既考验中国,也考验世界。

中国的作用,绝不是去填补美国的力量真空,更不是去重复美国的行为,而应成为地区持续稳定、世界持久和平、人类永续发展的倡导者、建设者、捍卫者。这种信念和底气,客观上呼吁、主观上激励中国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

“贸易通道明摆着,为何要复兴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吗?”这是笔者2015年3月在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ISPI)讲完“一带一路”后,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其实,“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并非马歇尔计划的单方面输出,而是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肩负着三大使命:


使命一,探寻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全球化即美国化、西方化失势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的结果,是中国全方位开放的结局。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也带去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使命二,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比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使命三,开创21世纪地区合作新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比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正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所指出的:“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世界期待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与理念。中国既具后发优势,又有先发优势,且以其最鲜活的现代化经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最复杂的现代化实践,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最具吸引力、借鉴性。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鸿篇巨制《历史研究》中早就预言——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熔于一炉。[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4页插图78“中国的回应”。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

今天,发展成为“中国应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鲜明特征。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世界发展的最大贡献者:中国发展了,激励并推动其他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帮助其他新兴国家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世界的协调发展、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