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你为何总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

自我服务偏见:和别人相比,我对自己没偏见

宋朝有个丞相叫张商英,他有个爱好就是书法,他特别喜欢写草书,闲来无事,他便提笔龙飞凤舞一阵,甚是得意。其实,这张丞相的书法很不到家,字写得不合体统,他还孤芳自赏。当时,许多人都讥笑他,而他却不以为然,依然是我行我素,按他的老习惯写字。

一天饭后,张丞相小憩片刻,突然来了诗兴,偶得佳句,便当即叫小童磨墨铺纸,张丞相提起笔来,一阵疾书,满纸是一片龙飞蛇走,让人着实难以辨认。张丞相写完后,摇头晃脑地得意了好一阵,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叫来他的侄子,让侄子把这些诗句抄录下来。

丞相的侄子拿过纸笔,准备用小楷将诗句抄录下,可是他好半天才能辨认出一个字,有些地方实在是怎么也看不懂,不知从哪里断开才对。他没办法,只好停下笔来,捧着草稿去问张丞相。

张丞相拿着自己的大作,仔细看了很久,也辨认不清。自己写的字自己都不认识了,他心里颇有些下不了台,便责骂侄子说:“你为什么不早些来问呢?我也忘记写的是什么了!”

张商英的智商应该不低,否则也做不到丞相。但是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词夺理的低级反应,以至于让后世嘲笑呢?

多数人会把原因归结于“官小口小,官大口大”,认为是张商英是仗势欺人。但是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不过是出现了一种称为自我服务偏差的现象,这种现象或多或少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存在。

所谓“自我服务偏见”,又称“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心理学研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有一种“自我服务偏见”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和外在的因素。比如年度工作计划没有完成,是因为同事们的效率低下、拖后腿。

2.与他人相比,认为自己更好。比如多数成年人会认为自己对父母的赡养所付出的要比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多。

3.盲目的乐观主义。比如新人在领取结婚证时,都会认为自己将来离婚的可能性是零。

4.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比如当我们在微博上支持某个观点时,我们会以为其他人也支持同样的观点。如果我们撒了谎,我们也倾向于认为别人也是不诚实的。这种高估自己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的现象,叫作虚假普遍性效应。而如果我们在某件事情上表现出了较高的智力和品德时,我们则会低估它们的普遍性,这种现象叫作虚假独特性效应。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自我服务偏见呢?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

1.记忆处理的副产品

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这叫“自我参照效应”。

比如已婚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比配偶做了更多的家务。心理学家指出:“也许这正是由于我们更容易想起自己做过什么而往往很难想起自己没做过什么或者仅仅是看他人在做吗?”

再比如有些人请朋友帮忙,朋友拒绝了他,他就会很生气:“我帮过你那么多次,你就不能帮我一次吗?”也许那位朋友已经帮过他很多次,但他进行了选择性失忆。

2.自我服务动机

我们寻求自我认识,渴望评定自己的能力。

我们寻求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的概念。

我们寻求自我确认,渴望提升自我的形象。

比如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Valdis Kerbs分析亚马逊图书销售数据后发现,支持奥巴马的人偏向购买正面描写奥巴马的书,而不喜欢奥巴马的人则是批评奥巴马的图书的主要买家。

既然人性中都有这种自我服务的偏见,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有效应对这种现象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克制自己,顺应他人。

既然有了这种对偏见的自知之明,我们只需要有意识地引导自己避开自我服务偏见的误区。人并非理性生物,而是由情感驱使,被偏见支配。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克制自己的情感而运用理性。而在和他人打交道时,就需要利用自己的理智来顺应他人的情感。

富兰克林说:“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顺应他人,就是在自己的认知行动中允许他人拥有自我服务偏见,因为大多数人都无法成功地清除这种偏见。

克制自己,顺应他人,就是对自我服务偏见的最好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