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3卷·村庄类第12卷·长江区域第5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潘家湾自然村的自然变迁与实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推动实施了农业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等系列政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社会的本来面貌。潘家湾自然村也不可避免,其原有的水网系统、稻作体系、交通交往、居住格局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 水网与灌溉

(一)集体化时期的水网与灌溉

1949年之后,为响应国家号召,潘家湾自然村的村民对村内水网灌溉系统进行了改造。尤其是人民公社时期,潘家湾村民对红塘河进行了治理,对村中沟渠进行了改善,同时,还参与修建了一座水库,极大改变了传统时期靠天吃饭的自然格局。

以修渠为例。人民公社时期,修渠主要在春耕之前进行。根据村中老人回忆,潘家湾当时属于红塘生产大队,但每个生产队只负责修整自己所属地域范围内的沟渠。每天早晨8点,吃过早饭,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生产队全体成年劳动力参加修渠。其中,男性劳动力主要是承担挖沟、担土等重体力活,女性劳动力主要负责除草、捡石头等体力较轻的事情,小孩儿也可以参加,如帮助女性捡石头等。根据年龄不同,修整沟渠时,劳动力一天所得工分不同。成年男性劳动力,一天计10个工分;成年女性劳动力,一天计10个工分;年龄较大的劳动力,一天计8~9个工分;小孩子一天计5~6个工分。

灌溉采取集体灌溉的方式进行。生产队内有2名管水员,由村民推选产生。管水员一般是由农作经验丰富、勤快踏实的男性劳动力担任,主要负责生产队内田地的上水与放水工作。在水稻集中灌溉时期,工作量大,一天计10个工分;在水稻不需要灌溉的时期,如旱田时,管水员不计工分,需要参加其他工作,弥补工分。

(二)包产到户后的水网与灌溉

20世纪80年代,潘家湾开始推行包产到户,水田与旱田统一搭配,被分配到各家各户,田地进一步被细化。以家户为单位进行耕作,既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同时也带来了灌溉的个体化。

以修渠为例。与人民公社不同,潘家湾的公共沟渠,是在村民小组长的号召下进行修整的。修整时间一般在春耕之前。一般每家每户出2名劳动力,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可以不出工。修整的主要工作就是拓宽沟渠,加固沟渠田埂等。村民小组不管吃饭,也不发工资,一天三餐各回各家吃饭。属于农户自己家所有的小水沟,由农户自己负责修缮,村民小组不管理。水田灌溉时,没有所谓的管水员,也不采取集体灌溉的方式,而是以家户为单位,自行灌溉。在水稻需水旺季,因水源分配问题,产生了系列的抢水、争水问题,引发了一些纠纷。纠纷的处理,主要采取“说情”“说理”的方式进行。调解人一般是现场围观的邻居。矛盾较大时,小组长会出面进行调解。

二 稻作情况

人民公社时期,潘家湾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小麦,另外还会种一些篱豆、大豆、红薯之类的作物。水稻由原来的一季稻改为两季稻。第一季水稻,一般在清明前后种植,小暑时收割;第二季水稻,一般在大暑前后种植,农历9月底10月初收割。受灌溉条件、种子改良等因素影响,水稻产量也有大幅度增加,由传统时期的亩产300~400斤上升为亩产1000斤左右。

图2-10 潘家湾的稻田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很多农户开始纷纷外出打工,抛荒现象逐渐明显。目前,全村外出打工者占到全村劳动力的70%,纯粹在家务农的大约占到全村农户的不到20%,一般都是年龄较大或体力不好的农户。为了克服因劳动力外出而无法担任插秧等繁重的体力活,村民开始引入抛秧技术,进行种植。对此,村民潘武祥说:“现在村里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家做农活,挣不了钱,养不了家。你可以算一算,种水稻,需要打农药,上化肥,机器耕地,这些都要花钱,再加上体力劳动,成本很高,真不如出去打工。外出打工,一个月怎么也要几千块钱……家里的土地可以租给别人种,有的找不到人,或者懒得去找,土地也就荒着了。所以,你路过的地方,看到一些地荒着,长着草,也正常。”来源于村民潘武祥的讲述。

三 交通情况

人民公社时期,红塘大队召集各个生产小队,自主负责对自己区域内的道路进行修缮。生产小队队长负责召集本队队员,大家集体出工,共同劳动,村庄道路得到了很大改善。

新农村建设时期,红塘村对村内道路又进行了新一轮修缮。目前,从红塘村的村部到潘家湾,有一条5米宽的水泥村道连通,村道到各家各户的小路,由村民自己铺垫,或为石子路,或为土路。

对外交通上,潘家湾到弋江镇仅有10里路,村民可以乘坐摩托三轮车、电动车等去弋江镇的汽车站坐车,前去宣城、南陵、杭州等地,十分方便。村民也可以乘坐公交线路,前去南陵县城。

从交通工具上看,目前,各家各户基本都有电动车或摩托车,电动车与摩托车成为村民短距离交通的主要代步工具。村民骑电动车到弋江镇需20~30分钟,骑摩托车到南陵县城需要半个小时以上。同时,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户还购买了小汽车,成为家庭财富的重要象征。

四 居住情况

与传统时期相比,潘家湾的居住情况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依然呈现沿河而居、分散居住的格局,家户与家户之间的界限分明。不过,与以前不同的是,第一,随着村落人口的增多,一些村民开始在村外置换宅基地,开始建房。以前村落与村落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村落与村落之间部分地被新建的房屋连接起来。第二,部分年轻村民外出务工,积累一定资金后,开始在外购房,走出潘家湾传统村落,村民外迁占有一定比例。第三,以前农户与农户之间以篱笆或石头为界的分界线,部分被砖墙替代,家户与家户之间的界限更加明确,私人空间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