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测量市场对专利的认知:原理、图表和实际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一项专利是否有用,最终取决于它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程度的大小,或者说,取决于该项专利的效能。不管是进行技术交易决策,还是进行专利转化决策,都离不开对专利效能的判断。尽管如此,专利文献中描述技术效能的词汇仅得到了非常有限的利用。通常被专利信息分析者提到的工具似乎只有专利功效矩阵,而专利功效矩阵的应用领域也非常有限。

在笔者看来,制约效能信息得以广泛运用的关键因素是目前对效能信息的分析范式仍局限于定性分析。例如,在专利功效矩阵中,集中关注某专利是否具有某种功效。如果具有某功效,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这种分析本质上不是真正的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意味着,必须对某种功能的效果进行大小程度上的评估。即便两件专利具有同样一种功能,但在效果上往往存在量上的差别。例如,同样能使产品寿命延长的两件专利,能延长5年的就比仅延长1年的更能让消费者满意。这种量上的差别,直接表现为技术上的效果或物理功能,如每小时可节省若干度电。间接地,则表现为消费者的效用增加。

引入定量分析,可能会推动专利文献的效能分析发生一场飞跃,使之从而具有更浓厚的科学色彩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现代科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定量分析方法的广泛使用,在各类经济决策中,都离不开数量上的权衡。如果不对效能进行量级上的分析,就无法在经济决策中真正考虑到专利技术的物理功能的经济内涵。由此导致诸多不理性的经济决策。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专利文献中体现专利技术效能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分析。

之所以会产生这一看法,与笔者长期从事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有关。经济学中的各种最优化决策都是建立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此外,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还与全球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一个共同困境有关。当今全世界大学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在假定市场需求、生产技术、成本函数和市场结构既定的条件下,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如何确定最优产量使利润达到最高。但是,在技术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中,有一个决策比确定最优产量更重要,那就是采用什么技术。

在企业采用不同技术之后,它所面对的市场需求、生产工艺和成本函数、市场势力通常都会发生变化。于是,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最优技术”。管理者们为此发展出一些项目或技术评估方法,来判断是否应该采用某项技术或优先采用哪些技术。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是,从哪里获取潜在的技术呢?企业内部的研发人员灵感涌现时会设计出新技术,同行企业推出新产品时跟风生产,或听从某个技术专家的个人建议,都是企业获取潜在可用的技术信息的渠道。但是,如果仅仅凭借这些偶然性的渠道来获取潜在的技术信息,企业的技术选择范围就太狭窄了。

实际上,可以将企业面临的技术选择决策概括为:在潜在可以获得的技术集合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技术来实施,以此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决策又进一步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可以获得的潜在技术的信息”。如果只是借助偶然性的渠道来获得零星的潜在技术信息,那么,企业的选择范围会非常狭窄。事实上,可供企业选择的潜在技术种类越多,就越可能选择出更理想的技术来实施,并由此获取更大利润。在资本预算既定的条件下,技术选择空间扩大对决策者是有利的。正如同一个持有100元去购买食物的消费者,如果100元能够买得起的各种食物的组合个数越多,消费者的选择空间越大,就越可能提高消费者的福利。

专利文献库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且几乎免费的技术选择空间。相对那些仅仅借助偶然性渠道来获得潜在技术信息的企业而言,善于利用专利文献库的企业面临更广阔的技术选择空间,从而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企业选择技术时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从专利文献所记录的诸多专利中选择理想的技术,这涉及对专利记录的解读。对专利情报的分析似乎正在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被称为“patinformatics”。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年代的人们越来越善于利用各类信息作更理性的决策了。

笔者认为,在从专利文献中选择和评价技术时,专利自身具备的效能特征是关键性的特征。这一特征说明某个特定专利在哪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或效果。通常认为,专利具有法律特征、技术特征和经济特征。如果某项专利在法律上权利非常稳定、权利要求范围非常大,或者技术设计非常前沿,但与市场上已经被使用的技术相比,在改进生产工艺或提高消费者满足程度方面并无优势,那么,该专利就不会被采用。在评估该专利的价值时几乎可以取零。专利自身具备的效能是其经济特征的核心。

在企业使用具有不同效能特征的技术后,它面临的市场需求、生产工艺或成本和所处市场的结构等都会发生变化。例如,如果产品更受消费者喜爱,那么市场需求会增加;如果生产工艺更省时间,那么成本会下降;如果在某些性能上能够超过竞争对手的产品,那么会分流走其他企业的消费者,增强自身市场势力,而竞争对手在技术效能上的改进则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因此,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决策会受到自身及其竞争对手的产品效能变化的影响;相反,如果企业采用了一项在技术特征上不同的技术,但在效能上和原来的技术并无差别,那么,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生产成本和市场结构均不会发生变化。可以说,进行了技术意义上的创新,但没有进行经济意义上的创新。企业在进行研发决策时,应该关注技术成果可能具备哪些特殊的效能。否则,可能会开发出一些技术意义上不同但并无经济价值的技术。

可见,从理论上讲,采用具有不同效能的技术会影响到企业决策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决策中专利文献中的效能信息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也是本书要尝试解决的问题。本书尝试寻找和设计利用专利文献中的效能信息的思路和方法。

为实务者们设计具体的方法,似乎并不是经济学者的长项。当今经济学者更倾向于分析和评价,而不是设计具体的应用导向的方法。笔者选择从事这一研究,主要是出于好奇心,想看看专利效能信息究竟能够在经济世界里发挥怎样的作用。专利研究领域本身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情报学等多门学科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领域给予关注。而本书关注的议题——专利文献中效能信息的利用——看起来更像是管理学和情报学的研究议题。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这一议题,使本书具有学科交叉特点。如果将专利领域比喻成一座山,那么,不同学科的人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这座山的。而笔者在原来的角度看腻了,偏偏要走大老远的路,到别人站的地方去看这座山。虽然可能会收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趣味,但也可能扫兴而归。

本书研究的议题具有明显的实用导向特征。学术界人士受到各自所学专业的长期熏染,习惯从各自专业的视角、逻辑起点和推理方法来看待问题。大部分经济学者的研究工作是在分析某种经济现象后,给出评价和建议。即便是研究同样的问题,不同经济学者的出发点、方法和结论却常常很不一样,并且相互之间很难说服对方,这削弱了经济学研究的实用性。本书围绕如何有效利用专利文献中的效能信息做决策这一实际问题来写作,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相比,具有突出的实用特征。这也要求在本书写作中,突破自己的学科界限,注重从不同学科吸收借鉴,使研究工作贴近实际需求。

这一研究是笔者前些年工作的延续。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在《创新市场与国家兴衰》一书中,笔者构建了解释典型国家历史上经济兴衰的“创新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为了让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中长期内实现相对高速的增长,该国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调整“创新市场”(即具有商业价值的新技术、新构思进行交易的场所)的市场结构上。具体而言,就是要使得创新市场更加具有“竞争性”。这里的竞争性,和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界定任何一个市场的竞争性是相同的。所谓“让创新市场更加具有竞争性”,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有能力进入创新市场,成为独立做决策的买方或卖方。这通常也意味着信息障碍和交易成本等妨碍交易的问题得到缓解,从而吸引更多的个体进入创新市场。

此后几年里,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创新市场理论”进行了拓展研究。从宏观层面,以推动创新市场更具竞争性为出发点,围绕如何进行科研奖励制度改革、国有科研机构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问题撰写过一些文章;从微观层面,则集中考察专利市场的运行。2015年,笔者重新撰写一本专利经济学专著,试图在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起分析专利市场运行效率的研究框架。该书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来看待专利市场。不过,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实务界人士需要的却是更具实用性的研究。

实务界同行感兴趣的问题是专利市场上参与各类交易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如何实现高效的对接。例如,创新型企业如何准确锁定目标客户并使其专利技术以理想价格被客户接受和购买,风险投资者如何对持有专利技术的企业迅速地做出准确判断和投资决策,专利技术的买卖方如何快速达成共赢的转让或许可交易,各类中介机构或运营平台如何高效撮合和实现交易,等等。这些问题也正是专利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都离不开对一个个技术的市场前景做出评价。而某个技术的市场前景则取决于该技术能从哪些方面提高使用者的便利程度和最终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这意味着,技术是如何迎合使用者和消费者的,是判断特定专利技术的市场前景的关键。于是,专利文献中体现专利技术效能的词汇便成了关键的信息。如果要提高专利市场上各类交易者的决策效率以及专利市场自身的运行效率,就必须尝试挖掘效能词汇的用途。这就是本书的写作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