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各国农地流转研究
第一节 国外农地流转概述
一 农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
土地是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毕宝德,2006: 3)。农地是土地的组成部分,是承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载体,包括陆上和海中农业种植和养殖的部分。
农地流转是指农业用地全要素的关系变动。这里所说的全要素,霍诺里列出了十一个特征,包括占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收入权、资本权、保障权、转让权、无限期、禁止滥用、履行责任、剩余处置权(戴伟娟,2011: 21~22)。廖洪乐强调的农用地四项权能是占用、使用、收益和处分;同时介绍了土地发展权的创立,认为土地发展权是一项由所有权分割而来,并且可以单独处分的权利(廖洪乐,2008: 13)。《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指出:“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新华网,2016)农地流转中既有农地全要素的同时变动,也有农地全要素中的部分要素变动。本书主要研究在农地流转过程中不改变农业用途性质的农地流转。
农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农业的现代化发端于资本主义社会,是指具有现代农业生产能力的人,使用现代农业生产工具,采用现代的农业组织形式,适应现代的经济运行机制,接受现代的农业价值评价,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活动。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现代农业的发展而发展。在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综合评价指标。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最优、综合效益最好则为最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其中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基本的指标之一,而农地规模经营的实现要靠农地流转。
近现代意义上的农地流转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也可以说是存在两种情况的农地流转,因为近现代意义上的农地流转的发展阶段和类型转变基本一致。一种是农地流转引起流转农地的社会性质变化,如英国圈地运动以来的农地流转,逐步使农地由封建社会属性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属性;另一种是农地在已确定的社会性质内的流转,如中国现阶段的农地流转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地经营权的流转。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夹杂着一些社会性质变化的农地流转,如非洲一些国家的农地流转就包括了上述两种情况。
农地流转引起农地社会属性变化的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变封建社会性质的土地属性为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农地流转,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二是摧毁土著人传统土地属性,并变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农地为资本主义独立国家的农地性质的农地流转,如北美和拉美的一些国家的农地流转;三是变殖民地农地性质为资本主义独立国家性质的农地流转,如印度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的农地流转;四是变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农地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农地流转。这种引起农地社会属性变化的农地流转有的需要用革命的手段,甚至是暴力手段实施,变化的程度比较剧烈。这类农地流转名义上或实际是解决耕者有其田的问题。
在农地的社会性质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的农地流转,其目的主要是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实现农业的集约经营和现代化。当然,有些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还夹杂着一些社会属性变化的农地流转。这种情况的农地流转有三种类型:一是仍存在社会属性变化的农地流转,如非洲的许多原被殖民统治而在二战后逐渐取得独立的国家的农地流转;二是既有社会属性变化的农地流转,也有为实现集约化经营而进行的农地流转,如南非等国的农地流转;三是只为了实现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而进行的农地流转,如中国的农地流转。
二 农地流转的研究意义
发达国家大规模的上述两种情况的农地流转已经基本结束,农业实现了集约经营和现代化,小范围的第二种情况的农地流转在像日本那样的人多地少的国家还在进行。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一般占总劳动力的10%以下,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广大发展中国家第一种情况的农地流转也已经基本结束,第二种情况的农地流转正在全面展开。
农地流转与农民工的关系密切。农民工在不同的国家称呼不同,有的称农业剩余劳动力,有的称游离农业人口,有的称棚户居民,但其基本属性是一样的,都是在各国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游离农村农业,转向二、三产业或城镇的劳动力。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农业劳动力减少、土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和城镇、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管是自愿的、接受过补偿的、被排挤的还是被剥夺的,农地流转实质上是农民工农地流转。
从实践方面看,各国在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和现代化过程中要根据本国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的农地流转目的、方式、途径和相应的政策;要使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劳动力转移、农地流转、城镇化推进相协调;要做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使农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协调。从理论上说,应对各国农地流转的方法和途径、内容和进程、效益和问题、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吸取其经验教训,寻找启示;发展农地流转的理论,实现农地流转理论创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农地流转理论和政策。中国社会的国情,民族文化特征,农业发展状况,农地流转的内容、方式和途径等有自己的特色,要在借鉴别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