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6年,在全球经济仍维持艰难复苏,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市场环境下,银行理财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不仅规模实现了增长,而且在组织架构、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6年末,银行理财发行机构已增加至523家,银行理财凭借产品销售渠道、客户资源、非标投资等方面较强的优势,以25%占比成为大资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理财资金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投资者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
为全面展示2016年中国银行业在理财业务服务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编著了《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2017版)》(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总体发展情况、产品开发情况、业务治理情况、同业合作情况、社会经济效益、相关监管政策、问题与改进和理财评价八个方面,系统梳理总结了2016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深刻剖析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展望了未来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方向和趋势。
——总体发展,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2016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9.05万亿元,同比增长23.63%,规模增速有所减缓,已从高速发展期,逐步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银行理财的业务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从资金来源来看,个人投资者仍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主体,全年总募集资金接近80万亿元,占比接近50%,私人银行客户占比仍然保持较低水平;同时机构投资者全年总募集资金额接近70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中低评级为主的特点与我国银行理财投资者的结构相匹配;股份制银行以42.17%的理财规模占比继续领跑银行业。从资金运用情况来看,银行理财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助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近七成理财资金通过配置非标资产和债券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的不断下降。2016年,银行业理财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6%,已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
——产品开发,以客户需求和监管政策为导向研发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银行理财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监管政策为导向,继续丰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体系,加大外币型理财产品的研发力度,稳步推进净值型产品的发展,在满足客户财富保值增值需求的同时,推动理财回归“代客理财”本源。2016年末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余额为23.11万亿元,占比为79.55%,较2015年底上升5.38个百分点。外币型理财产品余额2.26万亿元,较2015年底增长1241亿元,增长幅度为5.81%。净值型理财产品市场占比9.37%的增速,高于2016年全市场银行理财发行数量7.27%的增速。在高收益资产日益稀缺的背景下,银行理财适时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在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风险可控的原则下,推进非标资产投资,服务国家重点战略项目的实施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不同客群加快推出主题创新、投向创新、兑付创新等一系列特色创新型产品,满足投资者更加多元化、差异化的产品需求,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
——业务治理,探索理财管理体系改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理财业务管理体系改革探索,通过强化IT系统升级,逐步提升理财业务管理精细化水平;通过强化同业合作,提升银行理财资产配置专业能力;通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为投融资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同时积极推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核心风险的管理。严格贯彻落实监管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合规体系,强化合规经营意识,加强操作风险管控。同时,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通过构建长效理财评价自律机制、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开展全国杰出财富管理师评选活动等举措,强化行业自律,推动理财业务规范健康发展。
——同业合作,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专业优势,提高理财业务经营管理水平。
在高收益资产日益稀缺的环境下,银行理财通过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资产配置成为一种现实、有效、必然的选择,并且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合作模式也随之不断创新。截至2016年末,大资管行业的规模已经达到116.18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规模29.05万亿元,占比为25.00%,在各类机构中占比最高。同时银行与其他金融资管机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多策略跨界资产配置和资产交易的能力不断提升,跨市场、跨行业、跨品种的合作成为做大做强银行理财业务的必然选择。而且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银行理财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将随之不断创新。
——社会经济效益,实现投资者资产保值增值,支持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
银行理财规模保持增长的同时,理财资金对于服务社会各阶层的力度也日益加强。2016年,银行理财践行普惠金融,为投资者实现投资收益9772.7亿元,同比增加了1121.7亿元,增幅12.97%;不仅增加了居民财富,并同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热门概念相结合,推出更加精细化的理财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理财资金通过参与国家重点产业基金,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通过非标资产或者并购债券的形式有效地支持企业并购重组,为实体经济提供重要资本力量,较好地落实了国家战略部署。同时,银行理财主动调整资金投向、拓展金融资源供给方式并强化风险管理,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理财资金投入重心与国家重点支持方向及民生领域相结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监管政策,促进银行理财业务持续稳健发展,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将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体系,有助于理财业务稳健发展和强化风险管控,同时其牵头制定《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内审稿)》,全面规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银监会制定《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全面规范银行理财业务,针对银行理财业务管理运作模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财政部、国税总局出台银行理财产品的税收政策,明确了银行理财业务涉及增值税的纳税行为的主体;中国国债登记公司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理财投资信息登记要求的通知》,针对当前银行业理财业务在信息登记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提高银行理财业务信息登记质量。长期来看,一系列的监管措施的出台使得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重视业务中蕴含的各种风险,避免拼规模、加杠杆的粗放式管理模式。
——直面问题与挑战,不断完善经营模式和发展理念,促进理财业务转型发展。
过去十多年中,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创新发展战略和经营转型方向。同时,在其高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配套的政策、制度、体系等建设速度滞后于业务发展速度,法律主体地位亟待明确、投研能力不强、机构改革及业务转型、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等诸多挑战。面对各种挑战,各商业银行应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业务的经营模式、发展理念,不断提升银行理财业务的市场竞争力。2017年对于理财业务转型将是重要的一年,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各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净值型产品相对复杂的设计使得投资者教育需继续深化,短期内预期收益型产品仍然会是市场的主流。同时,银行理财也将寻求资产证券化、PPP等领域新的投资机会,委外投资模式将会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理财评价,构建长效评价机制,引导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可持续发展。
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在连续两年开展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机构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监管政策导向,结合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实际,进一步修订并完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机构评价体系》,并在全行业开展了2016年银行理财业务评价工作。共有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和外资银行在内的228家银行机构参与理财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16年银行理财业务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不断提升服务和创新能力,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社会大众投资理财需求的同时,实现了稳步增长并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抓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理财能力、产品创新和风控能力仍领先于行业;城商行、农商行实现了良好的投资收益,其产品在期限结构设置合理性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农商行在社会贡献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发力净值型产品,理财业务转型能力进一步加强。另外,城商行、农商行加快转型步伐,综合理财能力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