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语言与社会(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西藏在唐、宋时期被称为“吐蕃”,地域包括整个青藏高原,明代称“乌斯藏”,清代嘉庆以后始称西藏,沿用至今,但是西藏今天的地域范围是在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开始管辖昌都以后才正式确定下来的。

2.关于吐蕃时期西藏境内的人口至今还没有可靠的资料。从文献记载来看,元代在卫藏地区进行过三次人口调查,清代进行过一次统计和一次人口清查,民国时期则做过一些统计和调查。元代西藏的人口大约在100万人,清代大约在111.1万人,民国时期大约在105万人。西藏和平解放后,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西藏的藏族人口为127.5万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120.8万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上升到178.79万人,1997年增加到233.98万人。

3.西藏历史上的汉族人口,从唐宋时期到明代,没有可靠的文献统计资料。从清朝鼎盛的康熙年间到清代末年辛亥革命前,西藏的汉族人口一直保持在2000~3000人。从辛亥革命到1950年,民国政府在拉萨等地设有办事处、邮局和其他商务机构,此外在西藏各地的重要城镇,居住着一定数量的汉人商人等。

1953年,西藏地方政府申报汉族人口为零。1956年年底,汉族职工增加到17361人。1980年发展到1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减少到80837人。1994年进一步减到6574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8%。1995~1999年,西藏自治区的汉族人口一直保持在6万~7万人,在全区总人口的比例为2.9% ~3.8%。

4.不同语言的互动是促使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同语言的互动又是通过不同民族成员的语言接触来完成的。不同语言的互动越激烈,参与语言互动的、在人口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不同民族的人口越多,语言的使用变化就越大。但是西藏自治区人口的民族成分,从唐宋时期到明代是完全单一的民族。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西藏境内虽然有了一定数量的汉族人口,但因人口数量太少,两个民族的语言接触和语言互动都非常有限,对西藏的语言使用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汉族人口从1956年的17361人,发展到1982年的9万人。从汉族人口的地理分布看,汉族人口是根据行政机关的分布而集中居住,主要居住在拉萨市城关区和其他6个地区行署所在地,藏族和汉族在拉萨市和其他主要城镇形成了密切的交往与接触关系。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藏汉两个民族的语言接触和语言互动已经贯穿于西藏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生活中,人们在主动与被动、接受与适应中,除了继续保持本民族原有的语言使用模式外,又逐渐习得和掌握了另一种新的语言使用模式,从而适应了西藏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语言的新的要求。

5.到1999年为止,西藏自治区农牧区的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73%,从民族构成来看,以藏族为主,没有汉族。所以西藏的农牧区完全是单一的藏族聚居区。藏汉两个民族的语言接触和语言互动非常少,所以在语言的使用上,汉语的影响非常有限,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果占全区总人口73%的农牧区,其人口的民族成分不发生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藏语使用模式将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