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海口市地处海南岛的最北端,与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相望,这里应是早期人类登陆海南岛的地点。流经海口市的南渡江是海南岛第一大河,向北注入琼州海峡。海口市地势平缓,在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地域文化。
一 海口地域文化发展阶段
从原始人类在海口市活动到新中国成立后,海口市地域文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史前阶段
现代考古发现大量海南石器时代的遗址,按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遗址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洞穴、沙丘(贝丘)和台地(山坡)三种类型。从时间序列来说,洞穴遗址最早,相当于旧石器时代;其次是沙丘遗址,相当于新石器早、中期;再次是台地遗址,相当于新石器中、晚期。史前时期考古所发现的洞穴遗址多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南部一带,而台地(山坡)、沙丘(贝丘)类型的遗址在分布范围上也偏重在南半部地区。海口市位于海南岛的最北端,濒临琼州海峡,是史前时期族群迁徙和登陆海南岛的必经之地。但是目前在海口史前遗址考古发现较少,其原因在于海口缺乏适合早期族群居住的山洞条件。海口沿海地带虽然有较多的沙丘,但是由于历史上人类在此活动密集,沿海地区的地质地貌均已发生较大改变,故在海口发现的这类遗址较少。至于台地遗址,海口多火山岩地貌,适合早期农业的地质条件较少,因此目前尚未有所发现。
(二)西汉至明清时期的封建化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在海南设置儋耳、珠崖两郡和十六县。伴随着封建郡县在海南的设置,大量汉人也迁入海南岛,主要集中在海南沿海的河口地带。海南发源于中部山区的河流众多,有154条大小河流,其中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大河。汉武帝派军队乘船进入海南时,岛上覆盖着茂密的热带雨林,汉军都是沿着河流深入海南内陆。因此当汉武帝在海南设置郡县时,郡县治所均在沿海的入海口处数十里之内,海口则是郡县治所设置的密集之地,例如珠崖郡治在曋都县东南东潭都石陵村,濒临南渡江;曋都县治在原琼山县南渡江西;瑇瑁县治在今海口市与原琼山县沿海北部,也濒临南渡江;颜卢县治在今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红峰村委会多吕村(旧称颜村),位于南渡江下流,毗近出海口。汉元帝时罢郡之后,汉人主要集中到海南北部——即琼山县所在的朱卢县。琼山县所在的琼北由于地理便利的缘故,加上有河流入海,河谷平地较多,适宜农业种植和交通贸易,汉人向海南迁徙时大多居住在这一地区。
宋代至清代,受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海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宋代海口对外交通已经十分发达,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从琼州至广州、福建的海路。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述了北宋时琼州至广州的交通:“泛大船使西风帆,三日三夜到地名崖门;从崖门山入小江,一日至新会县;从新会县入,或便风十日到广州,路经黎冈州,皆海之险路。约风水为程,如无西南风,无由渡海,却回舡本州石镬水口驻泊,候次年中夏,西南风至,方可行船。”二是海南北渡琼州海峡至徐闻、雷州。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海南》记载:“徐闻有递角场,与琼对峙,相去约三百六十余里,顺风半日可济,中流号三合溜,涉此无风涛,则舟人举手相贺。”周去非《岭外代答·琼州兼广西路安抚都监》:“今雷州徐闻县递角场,直对琼管,一帆济海,半日可到,即其所由之道也。”宋代琼山县将儒学设置在海口浦。海口浦代替白沙津,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资交流的主要港口之一。海口浦成为今天海口市的开端,之后,元代在海口浦设置驿站,设驿令等官管理。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此设千户所,称海口所。洪武二十八年开始筑城,称海口所城,为军事要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此置营,设都司防守。
(三)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的殖民化
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清王朝与英国之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王朝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强迫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自此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1856年至1860年,中英之间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抓捕在香港英国当局注册,但执照已经过期的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也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1884年6月,法国军舰“萨尼号”闯入琼州海峡,在海口东北的新埠岛附近游弋,兵临海口城下,战争迫在眉睫。清政府震惊之余,急调清军赶赴海口横沟要塞,以阻止法军登陆。“萨尼号”见清军有所防备,随即起锚开赴香港。为了抵御法国殖民者对海南的威胁,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口的防御设施建设。1858年,清王朝被迫与英国签订《天津条约》。琼州(今海口)等10处被列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商船货往来、经商、买房居住、租地、传教等事宜。琼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国家纷纷前来海口设置领事馆,开办通商、传教等事务。
(四)解放以后社会主义改造
1950年海口解放后,市政建设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至1978年,海南岛因处在海防前线,对海口市城建投资较少,在近30年中仅投资2亿元(包含工业建设)。第二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1988年建省,海口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 海口地域文化的特征
在海南19个市县之中,海口市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政治地位和社会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主要特征如下。
(一)封建化时间最早
海口是海南岛最早设置封建郡县和大陆移民最先到达的地区。汉武帝设置郡县后,海南人口进行了粗略的统计,据《汉书·贾捐之传》记载:“初,武帝征南越,元封元年立儋耳、珠厓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广袤可千里,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这些户口主要是指“善人”,即迁徙过来的汉人和汉化百越人。汉王朝对岛上原住民实行羁縻政策,“以故俗治,毋赋税”,未纳入封建郡县的编户,所以也不存在户口统计。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撤销儋耳、珠崖两郡,将北部未反的三县合并为朱卢县,隶属琼州海峡对岸的合浦郡,所领主要是“善人”。“善人”在海南一般从事商业贸易和农业种植,据《正德琼台志》载:“越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商贾者多取富焉,则秦有至者矣。”这些“善人”与海南原住民进行贸易,把海南岛上的珠玑、玳瑁、犀角、广幅布等物品运往内陆。除了贸易之外,“善人”也从事农业生产,并协助官府维护封建郡县的统治,汉武帝末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幸子豹合率善人还复破之,自领郡事,讨击余党,连年乃平。”
(二)海南文化的中心
海口是古代海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武帝在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两郡,其中珠崖郡治在今天的海口市。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罢儋耳郡入珠崖郡后,珠崖郡成为海南岛上唯一的行政中心。唐高祖武德年间,在隋代珠崖郡基础上复析珠崖郡置,崖、儋、琼、振、万安五州,贞观元年(627)置都督府,领崖、儋、振三州。后废都督府,隶广州经略使,后改隶安南都护府。隋唐时期的行政中心治所均位于今海口市,如珠崖、崖州、琼州、颜城、舍城、琼山县等。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废崖州,以崖州所属县归琼州。琼州领琼山、临高、乐会、澄迈、文昌等五县,并将琼州府治、琼山县治从白石都迁于今海口市府城一带,据《康熙琼山县志·建置志》记载:“琼山附郡之县,郡城即琼山城也。琼之城,始筑于宋开宝五年。”宋神宗熙宁年间,以琼州为琼管安抚司,领琼州所属县,故琼州又称“琼管”。宋徽宗宣和年间又改琼管为安抚都监。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又废昌化、万安、吉阳三军为县,隶属于琼州,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儋、崖、万安三州,地狭户少,常以琼州牙校典治。”其他州行政级别较低,琼州实际已成为海南岛的行政中心。明洪武元年(1368)十月,改元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第二年降为州,第三年仍升为府。琼州府领崖州、儋州、万州三个州和十个县,府治所设在琼山县内。清代沿袭。
(三)文化的多元性
在历史上,琼北地区是文化交汇之地,许多历史事件都在海口市发生,如汉人移民、官员流放、西方殖民、华侨外迁、红色革命等,类型丰富,所以这里集中着海南级别最高的文化遗址。比如海南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海南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骑楼老街),海南一半以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丘濬故居及墓、五公祠、海瑞墓、秀英炮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