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中行:“一带一路”国别文化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文化国情

1 民族

印度有10个大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主要包括印度斯坦族(占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比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泰卢固族(占8.6%,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孟加拉族(占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等)、马拉地族(占7.6%,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尔族(占7.4%,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古吉拉特族(占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坎拿达族(占3.9%,主要分布在卡纳塔卡邦)、马拉雅拉姆族(占3.9%,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以及奥里雅族(占3.8%)、旁遮普族(占2.3%)等。

2 宗教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均起源于印度,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在印度都有信徒。印度居民中约有80.5%信奉印度教,13.4%信奉伊斯兰教,2.3%信奉基督教,1.9%信奉锡克教,0.8%信奉佛教,还有少数居民信奉其他宗教。

印度教寺庙

图片提供:达志影像

特别提示

★印度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等众多宗教在印度都拥有大量信众。

★在历史上,宗教变革是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但宗教之间的矛盾也屡屡引发流血冲突。


扩展阅读: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

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而兴起的。印度教没有单一的信条,多数印度教教徒是多神论者,他们崇拜三大神:“创造神”梵天、“保护神”毗湿奴和“破坏再生神”湿婆。这些神象征宇宙间的各种力量。印度教的主要经典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四部吠咤经。

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即所谓灵魂的转世。虔诚的印度教教徒的一般愿望是获得解脱,即脱离生死轮回,在一种永恒的状态之中获得安息,这种状态叫作梵我合一。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

在印度众多宗教中,印度教教徒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印度现有印度教信徒8亿多人。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穆斯林人数仅次于印度教教徒人数,约1亿人。

伊斯兰教是在11世纪后随着穆斯林入侵印度而传入的。13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伊斯兰势力曾先后在北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尔帝国,伊斯兰教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宗教和思想体系之一。但由于印度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印度一直未能形成一个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

伊斯兰教是一种严格的一神论教,只相信一个真主(安拉),主张该教信仰者亲如手足、一律平等和建立无种姓等级的社会。

印度是世界上穆斯林三大生活和文化中心之一。印度穆斯林与印度其他人种属同一血统,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主要分布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北方邦、阿萨姆邦、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比哈尔邦等地区。


佛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古代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他被佛教教徒敬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由于印度教兴盛、佛教内部派系纷争以及频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8~9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开始衰微,到13世纪几乎消亡。现在印度的佛教教徒很少,绝大多数集中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区。


锡克教

锡克教是印度教的派生,由拿纳克祖师于15世纪创建。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反对宗教的偶像崇拜和对妇女的歧视。规定教徒必须蓄胡须,加发梳,衣长至膝,右手腕戴铁镯,佩剑。锡克教教徒绝大多数集中在旁遮普邦,其次是德里和哈里亚纳邦。


耆那教

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之一,其创始人为筏驮摩那。该教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正确的知识、正确的操行和贞洁会修成解脱之路,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耆那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当代耆那教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尤其是古吉拉特邦和卡纳塔克邦。

3 风俗与禁忌

(1)民族服饰

印度男子的传统服装,下身是“托蒂”,实际上是一块宽幅白棉布,有麻制的也有丝制的,长度一般为3.6~4.5米,缠在腰间,垂至膝盖或脚面。印度男子一般上身穿较肥大、长至膝盖的“古尔达”上衣。头巾的色泽各异,缠法也不同,从头巾的不同,便可判断是印度教教徒还是锡克教教徒。印度教教徒缠头巾是一种传统,而锡克教教徒缠头巾则是其民族的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规,不能轻易摘下。在印度农村,男子有时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条汗巾,或用一块布围住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们称之为“恰达”。不过在城市里,男子的服装已经趋于西化,西装是男子最为普遍的服装。而在一些较正式又要求体现民族特色的场合,印度男子多穿“尼赫鲁服”,这种服装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时期象征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装,类似于中国的“中山装”。

印度妇女的服装比较艳丽,纱丽是她们最钟爱的传统服装,最早的纱丽只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才穿,后来逐渐演变成妇女的普通装束。纱丽通常用一块长5~8米、宽1.1~1.3米的布料做成,质地从普通棉布到闪光丝绸变幻无穷。纱丽的穿着方式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印度妇女还喜欢遵照传统在自己的前额正中点一颗指头般大小的痣,称为“吉祥痣”。痣的颜色不同,形状各异,一般依穿着颜色而定。

印度妇女服饰

图片提供:达志影像

首饰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很重要,男女都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首饰。妇女的首饰通常有头饰、项链、耳环、鼻饰、手镯、戒指、脚镯或脚铃、趾环等。根据传统的风俗,印度男子把首饰赠予女子被视为应尽的义务,女子把戴首饰视为生活的重要内容。鼻饰多为金银饰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装饰标志。颈饰中的项链被当作避邪之物在婚礼上由新郎给新娘戴上,只要不离婚,妻子要将这根项链戴一辈子,印度农村至今仍保留这个风俗。

(2)饮食文化

印度是一个香料之国,印度人在烹饪过程中非常善于运用香料,主要调料就有十几种,几乎做每种菜肴都离不开香料。洋葱在印度菜中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印度咖喱就是用它熬成的,菜是用它炒烩出的,肉类也是用它浸泡的。

印度的饮食南北差异很大。印度南部气候炎热,南方多素食,主要是米饭和辛辣咖喱。北方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烹饪通常是莫卧儿式的,多食肉、谷物和面包。

(3)风俗习惯

印度是一个讲礼节的民族,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国度,教派众多,有着很多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仪,从出生到离世都有教规。印度人有四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仪式、婚姻仪式、丧葬礼仪和普迦仪式。

出生仪式

在印度的传统上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厚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庆祝孩子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孩子未来的婚姻对象。

婚姻仪式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为其寻找社会阶级、语言相同,星相匹配的对象。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的,一对新人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传统的印度教婚礼

图片提供:达志影像

丧葬礼仪

印度教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普迦仪式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面前进行“阿拉提”(Arati)。在此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通常可以分到一些祭祀用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4)重要节日

共和国日(Republic Day),每年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议会通过了《印度共和国宪法》,印度建立共和国。

印度洒红节

图片提供:达志影像

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每年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

洒红节(Holi),每年3~4月,是印度教四大节日之一。该节日正处于印度冬去春来、春季收获的季节,因此也被称为春节。

灯节(Diwali),每年10~11月,是印度教教徒最大的节日,全国庆祝3天。

元旦(New Year),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也被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特别提示

★印度教教徒不吃牛肉,因为牛被看作神圣的动物。

★不可骑在佛像上摄影,或对寺庙、佛像、和尚等做出草率的举动,否则会被视为罪行滔天。

★不要摸小孩的头,因为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顿的地方,在任何环境之下都不容许触摸。

★在印度新德里,礼拜二、礼拜五、公休日和每个月第一天为禁酒日。

★印度人忌以荷花做馈赠品,因为印度人多以荷花为祭祀之花。

★忌在丧礼中节哀,那是有悖于礼教的。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他们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当作悼念品;忌讳弯月形图案;忌讳1、3、7等数字;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也不愿有人使用双手与他们打交道。

★当众吹口哨乃失礼之举。

★在印度南部的一些地方,人们惯于以摇头表示同意。

★与印度人交谈时,对宗教与民族矛盾、印巴冲突、核武器、两性关系等问题,千万不要主动提及。